恐龍出現在中生代時期,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是脊椎類動物。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三這個時期來講解恐龍的歷史。
三疊紀
是公元前2.5億至2億年的一個地質時代,它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三疊紀的開始和結束各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誌。三疊紀時期是恐龍時代的黎明,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並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佔據了重要地位。三疊紀出現了最原始的恐龍,始盜龍。第四次生物大滅絕開始。
侏羅紀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第四次生物大滅奠定了恐龍統治地球1.5億年的根基。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迷惑龍、梁龍、腕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侏羅紀的恐龍大約有900-1200種。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動物有原龍腳類和鳥盤目恐龍,以及類似哺乳類的小型爬行類,晚期巨大的龍腳類恐龍佔了優勢。這個時期最兇猛的恐龍為異特龍,又名躍龍,憑藉較高的智商,成為了侏羅紀的陸地王者,它是蜥臀目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中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身長8.5米,最大9.7米,體重1.5~3噸最重3.6噸。是屬于于晚侏羅紀。
白堊紀
白堊紀時期,大陸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乾旱。最大的恐龍出現時期,許多新的恐龍種類開始出現,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類、蛾、和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出現了。被子植物也出現於此時期。因為氧氣含量達到了現在的150%,所有生物的體型開始變得龐大,陸地上的王者,霸王龍,霸王龍頭尾長度15m,頭高有兩層樓,7噸重,霸王龍擁有3.5噸的咬合力排在陸棲動物第一位,霸王龍雖然大,但不笨重,發達的後肢讓他有40公裡的衝刺速度。中生代後期,發生了最著名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某一天,恐龍還在如常的生活,天上有一塊直徑十公裡,質量2千億噸的小行星從天而降,砸上了尤卡坦半島,一瞬間釋放了一百萬顆核彈的能量,衝擊波以超音波襲來,摧毀了沿途所有的生命,大氣層被點燃到7800℃,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接踵而至,中生代的主人恐龍們紛紛倒下,它們和它們創造的輝煌時代,被淹沒在了深深的地質層裡。
總而言之,恐龍時代是一個神奇的時代,但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