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迷影網,具體可查看原文
文章題目:The Best Cinematography of 2013(2013年度佳片賞–最佳攝影)
作者:TFS Staff
來源:http://thefilmstage.com/features/the-best-cinematography-of-2013/
譯者:barrowa 校對:龍貓公子(Cinephilia翻譯小組,微博:@迷影翻譯)
偉大的康拉德•赫爾(Conrad Hall)曾說過:「電影攝影所能表達的可能性遠甚於音樂甚至語言。」作為年度報導,我們回顧2013年,無論是從重要性還是技術性都不得不提到最佳攝影影片。從具有天賦的新星到經驗豐富的老手,我們共收羅了20位在本年度給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電影攝影師(好吧,因為一匹黑馬的出現使原本19位上升為20位)。看完下文介紹後,請在評論中告訴我們本年度你最喜愛的作品吧。
1、《為奴十二載》(12 Years a Slave)
攝影指導:肖恩•博比特 (Sean Bobbitt)
到目前為止,肖恩•博比特參與了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所有電影的拍攝(包括一些裝置藝術),他和導演的合作在當今電影界堪稱典範(當然,如果拓展到更大層面的黃金組合,還包括演員麥可•法斯賓德(Michael Fassbender)和剪輯師編輯喬•沃克(Joe Walker))。過去5年裡,黃金四人組合作了兩部特點鮮明的電影,而新片《為奴十二載》標誌四人組的合作達到了一個悲劇電影極致的藝術頂峰。哪怕是本年度另外一些最佳攝影影片,都無法與本片媲美。這一點可以從諾斯拉普(Northrup)從身體上(被倒掛在一棵樹上)到精神上(信件被無情地撕毀,留下屈辱的灰燼)希望的破滅得到很好的印證。正是由於博比特的巨大貢獻,使得麥奎因這部新作成為一場撕心裂肺的旅程。-喬丹•R. (Jordan R.)
2.《他們非聖人》(Ain’t Them Bodies Saints)
攝影指導:布拉德福特•楊(Bradford Young)
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電影之外,德克薩斯從來沒有如此可愛過:每一扇紗門都拖曳著長長的影子,每一次落日都像要灑落它最後一縷光芒。儘管大衛•洛維(David Lowery)的這部影片從表演角度來說大放異彩,但是影片真正的點睛者是攝影師布拉德福特•楊(Bradford Young),他使得《他們非聖人》中每一幀畫面都閃耀著神話般的極致之美,環繞在這對時運不濟的戀人周圍。-南森•B. (Nathan B.)
3.《混蛋》(Bastards)
攝影指導:阿涅斯•戈達(Agnès Godard)
克萊爾•丹尼斯(Claire Denis)首次進軍數字電影,繼續搭檔阿涅斯•戈達,精心製作了一部描寫親密關係的黑暗驚悚片。鏡頭以恰到好處的幽閉式手法,只撲捉必要的細節,包括文森特•林頓(Vincent Lindon)飾演男主角飽經風霜的臉以及用鎖定的主觀鏡頭緊緊追隨飛馳的汽車。感謝戈達和攝製組的努力,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幀畫面(特別是這一畫面),《混蛋》這部影片成功營造出了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世界。-喬丹•R. (Jordan R.)
4.《珠光寶氣》(The Bling Ring)
攝影指導:哈裡斯•薩維德斯(Harris Savides)和克裡斯•布勞維特(Christopher Blauvelt)
儘管上映時反響不好,但是有一點,即使是那些批評者也不可置否,那就是本片的攝影。拍攝中期,攝影師哈裡斯•薩維德斯因健康問題臨時退出(在拍攝結束後不幸與世長辭),克裡斯•布勞維特(Christopher Blauvelt) 由掌機員升任攝影指導,以大量中遠景別鏡頭完成索菲亞•科波拉(Sofia Coppola)的故事拍攝。的確,小偷們在比佛利山的一個家中行竊時,那個長鏡頭確實令人驚嘆不已,但手提攝像機的頻繁使用,才得以將這部諷刺性的黑色喜劇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喬丹•R. (Jordan R.)
5.《藍色隨想》(Blue Caprice)
攝影指導:布萊恩•歐•卡洛爾(Brian O』Carroll)
真實的世界和電影相去甚遠,或許這對於兩者來說都是件好事。住在離2002年華盛頓特區阻擊手攻擊事件發生地不遠的我,還記得瀰漫整個社區的恐懼感和焦慮感。攝影師布萊恩•卡洛爾(Brian O』Carroll)在影片《藍色隨想》中所做的就是去掉懸在頭頂的精神壓力,將它融入事件本身,通過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恐懼來闡述我們在這種場景中的關係。影片中沿著州際公路響起的夜半槍聲,既是即將到來的厄運的一種預示,也是一種精神宣洩。-南森•B. (Nathan B.)
6.《一代宗師》
攝影指導:菲利浦•勒素(Philippe Le Sourd)
王家衛真的離不開杜可風嗎?這對導演和攝影師活力雙人組因創意分歧分開多年後,王家衛回到中國,與菲利浦•勒素合作拍攝《一代宗師》。電影中的香港,甚至比《阿飛正傳》、《花樣年華》和《2046》中的還早。王家衛仍保持著那位澳大利亞前任攝影師建立的節奏,拍攝了冗長的畫面(中文版本中大約是2500幀),這不僅驗證了我們對王家衛作品一貫以來的印象和喜愛,更用完美的動作場面開拓了這位國際大師的未來之路。很希望能再次看到這對新組合的下一次合作——當然如果不用再隔一年這麼久的話就更好了。-尼克•N.(Nick N.)
7.《地心引力》(Gravity)
攝影指導:艾曼紐爾•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
影片《地心引力》可能是今年最佳電影攝影中的饕餮盛宴。艾曼紐爾•盧貝茲基再度聯手長期合作夥伴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on)挑戰極限。通過發明一個全新的拍攝裝置,盧貝茲基和他的攝製組讓我們深信在太空中度過了意猶未盡的驚悚90分鐘。如此,我們又夫復何求?-喬丹•R. (Jordan R.)
8.《絕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
攝影指導:盧卡•比加齊(Luca Bigazzi)
保羅•索倫蒂諾(Paolo Sorrentino)的新作講述記者傑普-加姆班德拉(Jep Gambardella) (由託尼•瑟維洛Toni Servillo飾演)晚年的生活。電影最吸引人的毫無疑問就是攝影了。儘管大膽的攝影風格有時可能對故事的敘述造成破壞,但觀眾還會情不自禁地敬佩導演和攝影師盧卡•比加齊成功合作的一些鏡頭。從瘋狂的派對到簡單的對話,「絕美之城」可謂實至名歸。-喬丹•R. (Jordan R.)
9.《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攝影指導:西蒙• 達根(Simon Duggan)
影片風格設計原本就是奢華奪目,看完影片後,西蒙• 達根華麗的攝影與巴茲•魯赫曼(Baz Luhrmann)的美學可謂搭配得天衣無縫。從大量細節化拍攝蓋茨比豪宅的長鏡頭到迷惑卡羅威的布坎南家天使般的窗簾,《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場華麗的大獲全勝。-喬丹•R. (Jordan R.)
10.《她》(Her)
攝影指導:霍伊特•範•霍特瑪(Hoyte Van Hoytema)
儘管霍伊特•範•霍特瑪拍攝的影片,有時是災難性的甚至破裂的,但是人們還是情不自禁地想要在他搬上熒幕的世界裡生活。無論是影片《生人勿進》(Let the Right One In)中冰天雪地的瑞典,還是《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中那破敗不堪的英國特工辦事處,他的作品除了可觀性之外,還有一種厚重感。你感到不僅可以置身其中,而且確有此打算,裡面滿是攝製人員。斯派克•瓊斯(Spike Jonze) 描述了一個卓越、樸素的人與人工智慧相愛的科幻愛情故事,與其完美搭配的是霍特瑪的鏡頭,讓我們可以自行去發現不遠的未來世界,而不是通過繁瑣的文字、冗長的介紹硬塞給我們。未來不是如勒德分子所指責的那樣是可以想像的現實,而是充滿小心翼翼的希望和脆弱易碎的驚奇。-南森•B. (Nathan B.)
11.《雙面勞倫斯》(Laurence Anyways)
攝影指導:伊夫•貝朗熱(Yves Bélanger)
《雙面勞倫斯》或許是本年度最佳攝影影片中表現情感最成功的作品。伊夫•貝朗熱將三小時的變性史詩變得如景在前。影片除了特別關照細節,如大堆衣服傾到下來,聚會入口鮮豔的色彩,再或者使用特寫鏡頭,自然處理的一場咖啡店內爭吵戲。或許有人最初對1.33:1的畫面比例毫無防備,不過這確是展開這個故事最理想的方式,娓娓道來,不緊不慢。-喬丹•R. (Jordan R.)
12.《利維坦》(Leviathan)
攝影指導:呂西安•卡斯丹(Lucien
Castaing)和維瑞娜•帕拉韋爾(Verena Paravel)
哈佛大學人類學習感官民族志實驗室最新的荒誕結合,影片《利維坦》不得不說是紀錄片領域的改旗易幟者。影片發生在一艘商業捕魚拖船上和周圍,魯莽地融合了各種感官體驗,如果將其與傳統的電影技法相比較,有負本片之名。《利維坦》遠比激流勇進更具速度和吸引力,簡直就是民族志遊樂園裡的多趣屋。不僅要求觀眾去看,去聽,而且要思考,即使是場景由熟悉轉變成了陌生和幻影。電影很少能帶給我們新鮮的感官享受,然而《利維坦》向前邁出了一步,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視覺享受。-南森•B. (Nathan B.)
13.《獨行俠》(The Lone Ranger)
攝影指導:博揚•巴茲利(Bojan
Bazelli)
戈爾•維賓斯基(Gore Verbinski)的《獨行俠》是一場冗長繁重的艱苦旅程,服裝華麗,臺詞卻蹩腳,不過這部大片中還另有玄機,套著一部歡樂的短片,出現在結尾15分鐘左右處,那絕對稱得上是電影逃避主義的樂趣。攝影師博揚•巴茲利(Bojan Bazelli) 將整部影片沉浸在西方老舊圖像志的唯美、明亮焦糖色中,不過他和維賓斯基處理的最後那個場景–在加速火車上追打的那場戲,真是刺激,令人嘆為觀止。在電影主題音樂威廉退爾序曲的襯託下,這場動作戲很有一種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與《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混合的風格,這是每個幻想成為英雄的孩子朝思暮想的熱血場景。-南森•B. (Nathan B.)
14.《內布拉斯加》(Nebraska)
攝影指導:芬頓•帕帕邁可(Phedon
Papamichael)
《內布拉斯加》是本次榜上有名影片中唯一一部黑白電影,攝影師芬頓•帕帕邁可(Phedon Papamichael)讓亞歷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的新作呈現一種樸實和永恆的質感。通過旅程途中大量的拍攝,鏡頭捕捉到了美國中西部的空曠遼闊之美,同時也賦予了主演布魯斯•鄧恩(Bruce Dern)豐滿的性格,通過影片的對比加強了他臉上迷茫失落的表情。-喬丹•R. (Jordan R.)
15.《唯神能恕》(Only God Forgives)
攝影指導:拉裡•史密斯(Larry Smith)
拉裡•史密斯最初在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影片《大開眼戒》中掌機並得到指導,與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Nicolas Winding Refn)合作的這部黑色喜劇(沒有其他用意,不過我認為他的影片應該屬於這一類別),每一幀畫面都如影片營銷時提出的像霓虹燈渲染般美麗。無論是在浴室藍色燈光下,脫衣舞俱樂部紅色光暈中,還是在走廊橘色的微光裡,唯美精緻的攝影讓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那恬淡寡慾的形象鍍上了神話的色彩。-喬丹•R. (Jordan R.)
16.《囚徒》(Prisoners)
攝影指導: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
我確信榜單上的一些電影如果換另外一位攝影師掌鏡或許會更出眾,但是影片《囚徒》絕不在此列之內。由傳奇攝影師羅傑•狄金斯擔綱攝影指導,丹尼斯•維倫紐瓦(Denis Villeneuve)首部英語影片是一部寫實、絕妙的作品,攝影很好地充實了影片的故事。整個影片拍攝過程中沒有耀眼的陽光,只有灰冷的光線,從最初一頭死鹿和一棵在旁的樹的幾個鏡頭,到扣人心弦的高潮,狄金斯不斷拉住觀眾的注意力,仿佛傑克•吉倫哈爾(Jake Gyllenhaal)所扮演的角色命懸於雨天的雨刷器上。-喬丹•R. (Jordan R.)
17.《春假》(Spring Breakers)
攝影指導:貝努特•黛比(Benoît Debie)
即使你對哈莫尼•科林(Harmony Korine)在《春假》中過於頌讚毒品世界不買帳,那麼對貝努特•黛比(Benoît Debie)的攝影還是從中可以找到欣賞點的。繼影片《遁入空虛》(Enter the Void)中不凡的表現後,他在這部影片中將霓虹燈般迷幻的畫面構造推進到了另外一個層次,不論是最後的音樂視頻還是青少年無節制的噩夢般描繪,都充滿了濃厚的迷幻質感。-喬丹•R. (Jordan R.)
18. 《殺手西蒙》(Simon Killer)
攝影指導:喬•安德森(Joe Anderson)
安東尼奧•坎帕斯(Antonio Campos)沒有選擇與多才的朱迪•李•萊帕斯(Judy Lee Lipes)繼續合作,而是啟用他的前任掌機員喬•安德森(Joe Anderson)來拍攝《殺手西蒙》(他也參與了影片《雙面瑪莎》和《他們非聖人的攝製》)。幸運的是,作為首秀,安德森呢表現非凡。他用長鏡頭探視了布拉迪•科貝特(Brady Corbet)的內心,同時融入了催眠的過程來增加感官體驗。作為本年度最佳攝影片單中的一匹黑馬(部分是因為LCD Soundsystem–美國知名電子龐克搖滾樂團),我們希望《殺手西蒙》有一天能獲得它應有的賞識。 -喬丹•R. (Jordan R.)
19.《斯託克》(Stoker)
攝影指導:丁正勳(Chung-hoon Chung)
如果你想要在創新方面與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 齊名,就像樸贊鬱(Chan-Wook Park)在影片《斯託克》中所做的創新,那麼你需要一名攝影師,能夠與希區柯克的長期合作夥伴羅伯特•伯克斯(Robert Burks) 媲美。幸運的是(或者說這是與生俱來的?),樸贊鬱御用攝影,丁正勳(Chung-hoon Chung)既是完美的設計師又是出色的攝影師,他與伯克斯不相上下,卻絲毫沒有模仿他的風格或空間構圖。真正使影片《斯託克》從恐怖片中脫穎而出的是它那帶著倦怠詩意的恐懼感,丁正勳正是用這種恐懼感渲染了每一幅畫面。不論是從劃開的水面冒出的水滴,還是登上遊樂場滑梯鳥瞰角度,丁正勳實現了樸贊鬱腦海中設想的場景:童年天真,餓狼環視,並將這種基調上升到刺激和恐懼。-南森•B. (Nathan B.)
20. 《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
攝影指導:艾曼努爾•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
儘管本年度對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的讚譽應該會歸結到他的影片《地心引力》,不過他和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 繼《生命之樹》後再次合作也應該得到認可。拍攝《通往仙境》時,攝影師腳踏實地,延續了前作大量回憶性鏡頭的處理方法,成片效果當然也是美得炫目。很少有電影能夠真正地拍出綻放即凋零的愛情,而盧貝茲基在鏡頭後僅用幾個複雜的技巧就做到了。–喬丹•R. (Jordan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