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召開的202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透露,針對德智體美勞「五育」中,一直被視為短板弱項的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教育部今年將精準發力,推動教體相融合、劃出美育硬槓槓、構建勞動教育責任鏈條,深化學校體育中考等評價改革。
誠如不少評論所擔心的,以「中考」這根指揮棒來喚起學校、教師與家長、學生對於「體美勞」的重視,固然也有立竿見影之效,但也難免讓「體美勞」陷入「應試教育」的窠臼——「體美勞」扮演的角色,本來是要去糾「應試教育」之偏的,不成想救人不成,連自己也折在裡面。
其實要補齊「體美勞」教育的短板,並不是非「考」不可,教育部門管不住家長,難道還管不住學校與老師嗎?有人就建議推遲學生的放學時間,將學生的時間掌握在學校手裡而不是家長手裡,學校完全可以拿這些時間用來加強「體美勞」教育。學校與老師也完全可以擔當宣講者、傳播者,引導廣大家長重視「體美勞」教育、學會如何進行「體美勞」教育。也就是說,如果要以「評價改革」來推動「體美勞」,這個「評價改革」也應該是針對學校、老師而不是學生。
前段時間看了一期《奇遇人生》,該期阿雅邀請的嘉賓是超模劉雯,內容是阿雅、劉雯與四個歐洲女伴一起到北極「淘金」的過程。這期節目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體美勞」教育的落後。劉雯暈船到吐當然不足以說明什麼,但當她說「我不會遊泳」時,當她遇到一條小河要另一個女孩子背著過河時,我感到尷尬,不是為劉雯,而是為我們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近20年時間,為何教不會一個人基本的生存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能力?當劉雯與阿雅在背後驚嘆這些同行的女孩子多麼「強壯」時,我同樣感到尷尬——人家那叫「矯健」好嗎?那叫「力量」、「活力」好嗎?她們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矯健與活力,還有陽光、勇敢、友善……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節目中並沒有說那四個異國女性都來自於哪一個國度,所以也就無法為中國教育找一個參照物。但從這四位女性的言談舉止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們的人生目標及對於人生價值的認識顯然與我們這邊的大多數人有著明顯的不同。我不知道她們是什麼學歷,也不知道她們靠什麼生活、處於什麼樣的社會地位,但她們顯然是充滿自信的,不管是對當下,還是對於未來。
歸根結底,推動「體美勞」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形成「全民共識」,大家都要認識到,「體美勞」相對於「語數外」,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真正的人生根基——「人格」比「知識」更重要,創新的活力比學富五車更重要,冒險的人生比苟且偷安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