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開睡覺時間,距離周末結束還有不到36小時,時間還夠,我決定出發去海拔1800米,位於四川省理縣的甘堡鄉甘堡藏寨。
住進寨子磚瓦堆砌的小屋子裡,屋子不那麼安靜,晚上能聽見窗外的溪流,早上能聽見小孩的哭鬧。但這些聲音對我來說就是另一種「生活」。
食之:新鮮的背後
早上起來,我就看見了院子裡堆滿了我不認識的各種雜菌,這些由開小貨車的父子運來,看得出來,其中的年輕人很累,他徵求了主人的意見坐下來歇了一會。
後來聽說是牛肝菌和沙漠菇
拉菌的小貨車
氣喘籲籲的他,喝了一杯水 ,點了一支煙,微笑著環視了一下這個小院子。我想,他可能也需要寨子裡這樣的悠閒。
年輕人跟我說,他和父親凌晨四點就要出發,開車過來四五百公裡,中途都不敢停車,怕天氣太熱把菌菇捂壞,如果捂壞就白忙活一陣了。
院子裡可愛的藏族小朋友
這周圍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村子寨子他們都要去,賣不完的話,就開去大馬路上賣。這個天氣拉出來不賣完就會壞,所以一定得賣完再回去,不管多晚。
這讓我想起城市道路上的水果攤販們,有時候天儘管下著雨,他們站在水果攤旁到深夜,直至車上的水果漸消。
貨車裡堆滿了各種菌
言之:生活就是一日三餐
院子的主人廖姐是藏族人,每天張羅著院裡住客的一日三餐。菜都是自己種的,每天清早都會上山摘菜。
我陪著廖姐上山摘菜,那天稍微有點小雨,山路有些滑。我們的鞋上都沾滿了泥,下山回來還要背很重的筐。在這之前,我以為上山摘菜是件很有詩意的事,就像李子柒的視頻裡那樣。
坐在廣場上聊天的村民
摘完菜回來洗淨後,就要開始準備今天的一日三餐。每一餐都是帶著好心情在為客人準備。她的一天,看上去沒有什麼新意,但每天都很有心意。
小院裡看到的山
遇之:一些瑞士片段
張哥是開旅行社的,也跟我聊了一些,他說這裡和瑞士的小鎮很像。
張哥拍的馬爾康傍晚
張哥拍的瑞士小鎮傍晚
每天晃晃悠悠沒啥事兒但是又很充實,不知不覺,這一天就這麼過了。
藏寨裡的椅子
瑞士小鎮的椅子
他每年都來這裡住上一陣子,順便把朋友都叫上,再帶上他的狗。把這裡當成他的第二個家,所以每次走的時候都捨不得。
張哥的拉布拉多 黑得看不清眼睛在哪
藏民院子裡的小白狗
生活自有它的難言之處,但在這裡你只看得到人們勞作後的滿足、喜悅。摘了新鮮的菜,可以做一頓豐盛的午餐,賣了一車雜菌,可以好好休息幾天,又覺得釋然。
我想這也是張哥每年都想來這裡的原因吧!悠閒、自在、藍天白雲、隨遇而安,這就是張哥眼中的藏寨生活,滿心滿意,這也是我眼中他們的藏寨生活。
張哥說到了瑞士,他說如果不太了解瑞士,很多人對瑞士的印象可能會是:物質優越、水碧山青。畢竟那裡人均GDP高,銀行業發達,關鍵環境還好,是傳統意義上的富庶之地。
但稍微對瑞士有些許了解後,你就會發現她的另一面,即普通踏實,還有人情味兒。瑞士的小鎮居民和牧民,和藏寨裡的民眾一樣,勤懇地過著他們的每一天。
住之:老木屋裡的匠心
由於歐洲的傳統,瑞士當地人並不願意過度使用機器。尤其是住在山上的老居民們,他們沒有空調沒有暖氣 ,沒有自動水管,沒有耕種的機器,做什麼都得靠自己。
親自動手,是很累,也很耗時間,但他們為了追求更高的品質,自然他們也不覺得累,不覺得時光漫長。
相反,他們更信任由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東西,比如他們自己灌的牛奶,曬乾的奶酪塊,這些都是工業流水線上做不出來的。這樣的味道,只有用心才有。
牧之:夏天和冬天
瑞士還有一群可愛的人——牧民,他們夏天的時候住在山上,這3到4個月的時間,放牧、陪羊吃草,冬天的時候就會下山,回到鎮上的屋子裡過冬。就這樣循環往復,經營著他們的夏日和冬日。
穿民族服飾的大小牧民
有些牧民結束夏天的放牧後,有些還會因為愛好,去雪山上面當滑雪教練。
安之:日復一日的新鮮
還有一些居民,他們選擇安靜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午餐時間會回家陪家人一起吃飯,下班後會先和朋友去喝一杯小啤,聊聊今天發什麼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一杯結束就會回家,和家人坐在一張桌上,開始新一天的晚餐,電視裡放瑞士新聞。早上醒來,桌上一定會有一份報紙。陪伴和習慣,就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坐在寨子裡,聽他口中的瑞士。才發現,此時此刻,我來到這裡,其實並不想要去體驗摘菜、 放牧和種地這些他們的生活。而是想擁有那種不受束縛,心靈上的自由。
這種自由,是純粹地去感受生活裡的每一份快樂,它可能只是一件小事,比如因為新鮮的蔬菜高興,因為味道純真的牛奶感動,因為今天母雞下的蛋而興奮不已。
這種對生活每個細節的感知,應該帶回自己的生活中。把生活過成簡單質樸的小日子,有什麼就去愛什麼。
無論是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總有間小屋子,是我們的容身之處,裡面歡聲笑語,鍋裡冒著鍋氣,三五好友或者家人圍坐在一起。
你好,我是Ivy,如果你看這篇文章有所觸動,就在下面給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