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洪銘悅一樣,有著相似重建經歷的王晶。
洪銘悅的日子,被那塊不起眼的小腫塊打破了。
醫生給出的切除乳房的方案,更是將她的精神防線徹底擊潰。她想起這兩年辛苦經營網店、沒日沒夜的直播,想起直播間常有人誇她,「像個衣服架子,穿什麼都好看」……一時覺得充滿諷刺意味。
剛有起色的人生,就這樣被一紙診斷擊碎,變得混沌黯淡。
在自己的小店裡,洪銘悅講述了患病前後的故事。
在中國,每年有二十多萬名女性,遭遇了和洪銘悅相似的命運,因患乳腺癌,失去了一側或雙側乳房。隨著乳房一起消失的,還有女性的自信,和再度出發的勇氣。
如何回歸正常生活,「乳房重建」就成了她們的救命稻草。這是關於失去和挽回的幾個故事。
從醫生口裡第一次聽到「乳房重建」這個詞時,洪銘悅甚至沒有對它的原理做太多了解,就匆匆點頭同意了。
她有一點慌不擇路,畢竟,她沒有多餘的選項——「病痛的折磨是暫時的,你可以向人傾訴,但對一個女人來說,失去乳房的痛苦,是伴隨她一生,且無處言說的」。
她亟需從這種痛苦中擺脫出來。
手術後的洪銘悅,在直播間繼續自己的工作。
醫生又給了洪銘悅兩個選擇,「即刻重建」和「延期重建」。
前者在乳腺癌切除手術的同時完成,只需一次手術和恢復期;後者則在乳腺癌根治手術、術後輔助放化療結束後,擇期進行。
醫生告訴她,相對後者,前者乳房殘留組織順應性好,可最大限度地保留乳腺美學元素,有相對最佳的美學效果。
幾乎沒有猶豫,洪銘悅就做了第二個決定,「即刻重建」。
洪銘悅和家人在一起。
洪銘悅的決定,得到了丈夫和孩子的支持。但她依然對手術風險有些擔心,她在網上翻閱資料:截至2017年,乳房重建率發達國家在40%以上,而我國僅為10%左右。
而她,即將成為這「10%」之一。
醫生寬慰她,這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大可不必擔心。這句話,讓她有了些許底氣。
秦皇島的王晶,有著如出一轍的心路歷程。知道「乳房重建」前,王晶正躺在天津市腫瘤醫院重症監護室,在忐忑和沮喪中,等待乳腺癌根治手術的到來。
護士告訴她,醫院還有一個再造科,可以同時完成切除手術和乳房重建。和洪銘悅一樣,王晶當即決定,「手術先不做了,直接轉到再造科」。
離開重症病房,進入再造科後,王晶的心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離開原來沉悶壓抑的環境,讓她淡忘了自己乳腺癌患者的身份,對未來多了一些期待。
王晶覺得,自己對「失去乳房」的畏懼,要遠大於對「乳腺癌」的害怕——這樣的心理,同樣也存在許多接受乳房重建的患者身上。
對她們來說,身體健康,和體型完整同樣重要,後者在她們心裡的比重,甚至超過前者。
「失而復得,才明白如何重新開始」,王晶說。
王晶說,進入再造科後,她刻意淡忘了自己病人的身份。
與洪銘悅和王晶不同的是,來自山西的章微,是在失去一側乳房5年後,才從一位病友口中獲知了乳房重建術的存在。
到決定重建,又過去了兩年時間。她重建的過程,經歷了更多曲折。
「這7年時間,我是在尷尬和卑怯中度過的」,章微說,去遊泳館時,她會偷偷拿浴巾遮擋住胸前;和人對視時,她總感覺對方在盯著她空空的胸部。
獨處時,她心裡常湧起無名的火焰,「為什麼偏偏是我?」
「我會下意識地逃避別人的眼光」,章微說,她也不敢單獨面對自己的傷疤,因為它似乎在提醒她,「你是一個不完整的女人」。
讓章微最遺憾的是,「術後手臂運動受阻,沒辦法再抱著兒子走路、爬樓梯了,他那時才兩歲,就離開的媽媽的懷抱」。
章微回顧「重建」前後的心路歷程。
章微向家人坦陳了自己「重建乳房」的計劃後,遭到了丈夫、母親的反對,不是因為費用,而是擔心重建手術會影響她的健康。
章微沒想到,第一個支持她的是兒子,「孩子把存錢罐遞過來,說,我的錢全部給媽媽」。
家人的擔心並非沒有來由:乳腺癌的綜合治療,除手術外,還需要其他輔助治療,乳房重建對化療和放療影響最大。
「乳房重建有嚴格的適用人群,已轉移的患者,或一兩年內復發、轉移風險高的患者,不宜接受乳房重建」,醫生判斷,章微的情況良好,做乳房重建,不影響術後輔助治療、疾病轉歸,也不影響復發的檢出。
醫生的話,打消了章微和家人的顧慮。
手術後的章微,變得比以前開朗和自信。
洪銘悅、王晶、章微……這些有著相似遭遇的女性,為了同一個目標——「找回失去的自己」,踏上了乳房重建之路。
「有時候,我都忘記自己癌症病人的身份了」,洪銘悅說,從切除,到重建手術,再到術後恢復,她沒有感受過難以忍受的疼痛和不適。
她把這歸功於「醫療手段的進步」,以及樂觀的心理預期,尤其後者更為重要。
重建術後,洪銘悅去醫院化療,不少病友向她打聽乳房重建的事。她把自己的經歷,一五一十告訴了大家,甚至邀請大家摸一下她重建後的乳房,「體驗一下手感」。
洪銘悅的樂觀和豁達,給化療室帶來了一些歡樂的空氣,「跟我聊完的病友,很多都去做了重建」。
洪銘悅說,鼓勵病友去重建的過程,有點像她直播帶貨的工作,但前者給她的成就感,遠比後者大得多,「經過同病相憐,更懂抱團前行」。
洪銘悅的粉絲為她慶祝生日。
王晶則認為,「重建」給她心理帶來的改變,要大過體態上的變化,「心態平和,抗壓能力強,處事更樂觀從容」。
根據材料不同,手術分為自體組織重建和人工乳房假體重建。王晶採用了假體——在國內乳房重建患者中,超過8成選擇了這一方式。再加上王晶選擇「即刻重建」,手術和康復周期很短,「因此很少有人知道,我身體曾發生過的改變」。
要說不懷念「曾經的自己」,那是假話,「但經歷癌症的考驗後,至少這已是最好的結局」。
王晶對現在的狀況比較滿意。
章微的重建手術,比洪銘悅和王晶多吃了一些苦頭,延期乳房重建,一次手術很難做到完美,她經歷了多次手術。
「那時,我已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她說,回頭來看,自己的堅持,是有價值的。
做完重建手術後20天左右,洪銘悅就出院了,一個月後再回醫院化療。第一次化療結束,身上還插著化療的管子,她開始繼續工作。
「工作,也是改善心情的一種方式」,她說,未來很長時間裡,她需要學會和癌細胞長期、和平地相處,好心情很重要。
章微也重回了工作崗位,她發了一條朋友圈,坦言了患病經歷,並回復自己,「好了,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王晶也發出了相似的感慨,「過去了,就好了」。
經歷了失而復得之後,她們擱淺的人生,將再度起航。
第3873期
編輯 | 匡匡
出品 | 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