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田靜。
在未成年女孩的性侵案中,有一類誘發於一個新詞「德國骨科」。
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二次元愛好者的圈裡。
查看大圖
△ 德國骨科的定義,來源於這個梗
這些哥哥的目的明顯是超出了法律界限的。
他常常利用女孩的年幼無知 (未成年居多) ,且不具備合理的性教育的情況下,誘騙其發生性關係。
他可以隨意出入你的房間,抱你,親你,幫助你,或者帶你看病,他很關心你,也包容你的壞脾氣……
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目的:性。
今天我們要講的案例是:
一個17歲的女孩,在15歲那年和親哥哥之間發生的真實版「德國骨科」的故事。
查看大圖
查看大圖
我的第一次給了我親哥
小陶在QQ擴列的時候找到了我。
我們一開始只是作為陌生人的普通聊天,從互相分享生活到聊「單身問題」,小陶一直都挺熱情地訴說自己的經歷。
小陶在15歲那年被檢查出抑鬱症,還伴隨著輕微妄想症。
她恐懼日常社交,生活中幾乎沒有朋友,面對同學的告白都十分害怕,只有在網上聊天才讓她感覺到輕鬆。
在患病的這幾年,生活中她唯一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親哥哥。
那年去醫院檢查和確診抑鬱症,也是哥哥陪著她的。三年來,小陶的父母不知道自家小女兒的病情,醫生說,她需要多和外界接觸,努力和身邊的人交往,但她一直很難做到。
在小陶獨自惶恐面對自己生病時,她哥哥居然趁機做了強迫她發生了性關係——
查看大圖
△ 當時說起來,女孩第一反應是尷尬
「我的第一次給了我親哥。」
小陶告訴我這句話的時候,我嚇了一跳。
原來哥哥利用小陶急於痊癒的心理,以及從小缺少性教育的漏洞,誘騙妹妹說啪啪啪可以緩解抑鬱症。
查看大圖
△ 這個事件發生在女孩15歲的時候
小陶信以為真沒有抵抗,於是第一次侵犯就這麼發生了。
三年來,兄妹二人對這件事緘口不言,好像沒發生過一般。但是隨著小陶漸漸長大,她意識到這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更不是哥哥口中「可以治癒抑鬱症」的方法。
但這種「羞恥」的事是沒辦法告訴家人、朋友的。
保守秘密讓小陶內心更無助,病情沒有起色,於是就有了和我聊天吐露心聲的這一段故事。
我第一次聽她說,就意識到這是現實版「德國骨科」。
本來我想詢問更多細節,也想幫她想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困境,但是小陶消失了好久,一直也聯繫不上。
直到5月份,小陶又主動聯繫我了,還說出了兩件讓我細思極恐的大事。
1.和表弟不能說的秘密
在17歲的小陶的觀念中,她認為自慰是很羞恥的事情,是不被允許和接受的事,可是就在前不久,卻發生在了自己身上,還和自己的表弟有關。
一天凌晨小陶和15歲的表弟聊個人的感情生活,表弟發給了她一張自己生殖器的照片,雖然穿著褲子,但形狀依然可見。
小陶那時候突然有了性慾並進行了自慰。作為交換,表弟以「不能白看」為要求,讓小陶也拍一張自己私處的照片給他,小陶照做了。
查看大圖
△ 17歲的女孩和表弟不能說的秘密
之後,小陶發現和表弟的關係變得很微妙,並認為錯在自己。
一想到自己已經和兩位異性親人發生了直接或間接的性關係,也讓小陶有了輕生的想法,她每天都覺得很掙扎,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和表弟的事發生沒多久,又發生了第二件大事。
2.和哥哥的第二次
那天哥哥趁父母出差不在家,推門就進了小陶的房間 (房間門鎖被爸媽拆掉了,因為想督促女兒學習,可以隨時過來查問) 。小陶說,和三年前被欺騙的第一次不同,這次是被強迫。
查看大圖
△ 第二次和親哥哥發生性關係,就是最近的事
「我又和我哥上床了。我哥好像還錄了視頻,我看到他在後面舉著手機的。」
這次最令我吃驚的,不僅是小陶哥哥強迫發生性關係時的錄像行為,更是小陶口氣中的「無所謂」。
她從掙扎無助,到容忍沉默,再到今天的無所謂了,何嘗不是對哥哥過分行為的縱容。
在我知道她的這些經歷之後,一直都在安慰她,並且和她強調女性自慰是正常事,不要有負擔,關於和哥哥的事情,也應該想辦法告訴親人,制止哥哥的不當行為。
然而因為只是網友,如今小陶怎麼樣了我也沒辦法再知道了,只是這件事讓我一直耿耿於懷,會不會小陶的事情不是個例呢?
我在網絡上搜索類似的案例,找到了「德國骨科」這個詞。
查看大圖
德國骨科,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小陶和哥哥就像是網絡流行梗「德國骨科」裡的兩位當事人,不過不是出於你情我願,而是欺騙和暴力下的被動妥協。
「德國骨科」究竟是什麼?
根據百度百科,「德國骨科」最先起源於網絡上的一個傳聞:
2012年,一對親兄妹,因為相互媾合被父親當場抓住,哥哥不幸被打斷腿,被打傷了腿之後去德國養傷了 (和德國這個國家真沒關係!)。
之後,2017年日劇《哥哥太愛我了怎麼辦》的風靡也進一步讓「德國骨科」一詞活躍在大眾視野中。該劇男女主相貌出色,但兩人的關係是並無血緣關係的兄妹。
查看大圖
△ 《哥哥太愛我了怎麼辦》劇照。劇中的兄妹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是可以戀愛的。
此後,「德國骨科」作為一個梗流傳了下來,頻頻被發在彈幕裡進行調侃。
說明白點,「德國骨科」隱射的就是哥哥和親妹妹的亂倫問題。
一個類似於德國骨科的案例發生在英國一位12歲小男孩身上。
這個小男孩看完了奇怪的東西 (不可描述的小視頻) 以後就去推倒了自己的親妹妹。
不過和中國發生的德國骨科事件不同的是,小男孩的父親並沒有將他的腿打斷,而是直接將他告上了法庭。而法庭最終宣布:不會拆散這個家庭。
而這個案例,也是較為著名的網絡彈幕用語「英國法庭」的來源。
雖然在網絡上一些挑戰倫理道德的詞條被視作娛樂用語而廣泛使用,但並不意味著類似德國骨科的行為被社會所認可。
雖然在我國亂倫除罪化即法律不懲罰亂倫行為,但明確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
而「德國骨科」中牽扯到的德國也有刑法規定與親屬性交會被罰款並接受長達三年的監禁。
網絡上流行的「德國骨科」、「英國法庭」等詞彙,不停跳動在某些彈幕(動漫等)裡,在潛移默化之中給一些未成年人的三觀造成了不良影響。
查看大圖
性的 「沉默文化「,
哪裡出了問題?
當「德國骨科」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時,尤其當女孩年紀太小或性知識尚不完全時,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小陶最開始被哥哥性侵,道德觀缺失者利用年齡差帶來的信任、利用性教育缺失的現狀來達到圖謀不軌(誘姦、強姦)的目的。
小陶的哥哥目前是一名大三在讀學生。小陶說自己哥哥的異性緣很好,高中開始便會帶女孩子回家,甚至會和小陶「分享」一些色情信息。
根據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和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共同發布的一組數據:
2019 年全年媒體公開報導的性侵兒童(18 歲以下)案例301起,受害人數807人,其中有七成是熟人作案。
小陶面對哥哥的性侵犯「不懂「、後來的無法抵抗,是社會中很多女孩子困境的縮影。
這種困境根源於」談性色變「的觀念和意識。
在全國,性教育的「沉默文化「幾乎在每個家庭根深蒂固。別說性教育、性侵犯,光是提到性,就足夠讓父母緘默。
查看大圖
△ 大多數受害者都選擇了沉默
較之以往,雖然「性教育從兒童開始」這句話被多次提及,這是好現象。
但也有前提,比如說「從正確渠道獲得的正確性教育「,因為錯誤的性教育、性暗示與不了解同樣可怕,比如女性自慰汙名化、醜化性行為等信息。
而這些錯誤的性知識,往往藏身於網絡的色情信息之中。
正確的性教育不應該從番劇、言情小說等娛樂渠道間接獲取,而是通過閱讀正規的性教育書籍、家長的樂意告知、學校的主動教學。
除了必要的正確性教育外,預防性侵犯教育也應該普及,例如,性侵犯者可以很容易阻止兒童 (18歲以下) 告訴任何人。
社會進步下的觀念升級刻不容緩,對待性需要的是理性、開明。
僅僅靠立法和司法來保護兒童 (18歲以下) 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加強正確知識的宣傳。
只有這樣,當面對侵犯、被侵犯時,受害者才不會被迫沉默。
查看大圖
△ 什麼時候我們才可以讓女孩們大聲說出來
田靜後記:
為什麼面對熟人作案,尤其是最親近的哥哥,受害者女孩都選擇了隱忍或者原諒呢?
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和自己朝夕相對的親人,擁有了女孩絕對的信任,他說的每一句話只要加上「我是為了你好」,就可以綁架未成年女孩的價值觀,讓女孩以為他所作出的行為就一定是對的。
可是當女孩日漸長大,接觸了正常的性知識,或者明白了真正的愛是什麼樣子,她會突然發現自己被誘騙的真相。
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年少輕狂不懂事」就可以掩蓋的事實,就像案例裡的小陶:
她一邊放不下親哥哥表達的所謂的愛意; 一邊又有時常產生自我懷疑。
從來沒有人告訴過這個女孩:這件事就是錯的,就是犯罪。
在這種矛盾糾結的心理下,加上抑鬱症的生理反應,導致她出現輕生的想法,也是因為她始終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拯救自己。
女童保護2018年數據顯示,兒童性侵案裡「熟人作案」佔了66.25%。
查看大圖
△ 根據公益組織「女童保護」的調查,2018年曝光的317起兒童性侵案例中,熟人作案佔比66.25%
當面對熟人出現明顯的侵犯行為時,有三個辦法或許會幫助到受傷害的女孩們:
1. 再親近的人也有性別邊界。
就算是爸爸或親哥哥,親弟弟,都應該在女孩懵懂的年紀,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發現了親人太親密到令你感到不適的動作,一定要和父母反映。
2. 多關注孩子的狀態。
比如當這個熟人親近孩子的時候,她是不是表現出了不安,侷促或者不自然的神態,都要主動去關心或者詢問孩子原因。
3. 在孩子表現出明顯的不安全感時,一定要多陪伴,並且耐心地溝通 ,也不要強硬地說應該怎樣或不應該怎樣的話,而是溫和地引導孩子說出真相。
保護孩子不被熟人侵害,關鍵還是在於父母。
正宗的「德國骨科」是在超越了親情倫理之後的愛的救贖。
而很多「哥哥」披著這個外衣,覬覦的是妹妹的年輕的肉體,這很明顯就是犯罪行為了。
所以,父母們應該給孩子正確的性教育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要對孩子投入更多的關注和溝通,不要再讓德國骨科類的事件,發生在自己的家庭裡。
參考資料:
1.《青海法制報》/2020 年/7 月/15 日/<性教育不能再「害羞」了 >記者 陳文雯
2.《網絡不良性信息下大學生性觀念的實證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黃寧 呂嘉敏 江劍平
編輯:林小刀
視覺:阿綠、小驢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及作者提供)
查看大圖
查看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