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劉鎮偉帶著周星馳,玩了一把大膽嘗試,那就是把中國傳統經典《西遊記》裡的人物孫悟空,單拎出來給安排了一場「穿越時空的魔幻愛情」。
而當時因為劉鎮偉的想法確實太過於超前了, 大部分觀眾都接受不了這樣的思維,所以這部電影雖然在劉鎮偉看來,自我感覺良好。
但是票房卻是毫無疑問的撲了街,而周星馳剛成立的公司,更是因為這部戲直接就破產了。
可以說穿越時空加上愛情的戲碼,至少在當時並不符合觀眾的預期。
可是誰能想到多年以後,英國導演理察·柯蒂斯科借著時空穿越的皮拍了《時空戀旅人》,日本導演月川翔也拍了《與君相戀100次》。
而且個頂個都是叫好又叫座,那麼為什麼電影導演,在拍愛情電影的時候,都喜歡用上「穿越時空」這個設定呢?
借著最近剛剛上映的愛情電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來聊聊這件事情吧!
一,愛情是悲劇和喜劇相加的藝術!
觀眾看電影的時候,大多有這麼一個偏好,要麼是只喜歡看喜劇,就是開心麻花那種從頭笑到尾的,要麼喜歡看悲劇,就是電影《一九四二》那種從頭哭到尾。
但是夾在中間的愛情電影,恰恰就處於喜劇和悲劇的中央,它必須有淚點,也就是披著悲劇的皮,也必須有喜點,也就是純愛的部分。
而要想在同一部愛情電影裡,同時製作出淚點和喜點,最好的方式,那就是製造出愛情的遺憾。
比如失憶、比如陰差陽錯,最高級的就是穿越時空,重新再愛一次。
而在電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其實就是在運用這種高級的的電影手法,比如18歲的時候,林格還沒有來得及向自己喜歡的姑娘邱倩表白。
她就出了車禍去世了,而林格期待著世界上能夠有奇蹟出現,而這個時候,出現的時空穿越,出現的時空逆轉,本就是一個符合大眾預期的心理:
那就是「愛」可以超越一切,「愛」可以改變一切!
最好玩的大概還是導演,在給林格賦予了時空穿越的能力時,同時又放大了遺憾的效果,讓他不斷在時空裡錯過,讓他不斷的在時空裡重新和自己心愛的姑娘再來一次。
這種在愛情裡戛然而止的終點感,其實最能撩動年輕情侶脆弱的心理。
這也是為什麼七夕當天,這部《我在時間盡頭等你》能夠搶了《八佰》的風頭,拿到票房冠軍的原因!
二,所有愛情的最後都是留有遺憾的!
劉若英有一首歌曲叫做《後來》,她的歌詞裡這麼寫道: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後來劉若英還拍了一部電影叫《後來的我們》大賺特賺了一筆,其實不管是劉若英的歌曲,還是她的電影,都在講述一件事,那就是:
所有的愛情,到底都是留有遺憾的。
而當我們被現實的淋漓弄的疲憊不堪,當我們被現實的苟且,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我們都曾經想過要是當初,我再堅強一點,要是當初我再勇敢一點,可能生活就不會這樣!
在這部《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中,導演加入「時空穿越」的設定,其實不僅僅是在滿足林格這個人物的需求,也是在滿足觀影者的心理假設。
如果能重來,如果能再次相遇,你是否會比從前勇敢一點,你是否會比從前果斷一點?
這是導演想通過電影表達的情感,也是送給所有年輕情侶的忠告:
遇到愛的人,不妨大膽一點,遇到喜歡的對象,不妨果斷一點。
不要等到錯過才知道遺憾,不要等到消失,才知道悵惘。
畢竟人生不是電影,你我終究沒有穿越時空的能力!
三,愛情本就是一腔熱血的不管不顧!
看《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時候,有很多人批評說這部電影「時空穿越」的邏輯不合理。
但是如果我們明白這部電影設定是給誰看的,就知道為什麼導演會如此設定了。
這部電影本就是給那些處於熱戀期,處於曖昧期的情侶看的,向他們表達愛情的美好,向他們講述愛情裡的熱血,本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一點,其實就能理解整部電影設定「不斷的時空穿越」,即便是讓林格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的「不合邏輯」了。
因為他只是一個少年,因為他本就是將愛情看得高於生命。
年輕的時候,對愛情都沒有一腔熱血,都沒有不管不顧,那還叫少年嗎?
所以整部電影雖然是披著青春愛情的皮,但是還是講了所有經典愛情電影都會講的一個道理,那就是:「陷入愛情的人,本就是願意為對方付出一切,遇到愛情的人,本就是願意為了愛情奮不顧身,如果你的一輩子,沒有遇到一個讓你奮不顧身的人,這確實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總體而言,我覺得要是情侶去電影院看這部《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是一件相當浪漫的事情,如果你看完這部電影還能再勇敢一點,還能再主動一點,向你身邊的女孩表個白,我覺得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