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開播以來,藍盈瑩就飽受關注,憑藉初舞臺第一名的成績,讓不少網友都發出疑問:「這回浣碧是拿了甄嬛的劇本嗎?」
但是,最近她的「努力」人設卻被網友推上了風口浪尖,「藍盈瑩好勝心」也衝上熱搜引起廣泛討論。
在上一期的節目中,藍盈瑩為了讓表演更具亮點,提議用樂隊的方式進行表演,讓吳昕也學點樂器,比如彈貝斯,這樣三個人都能演奏樂器。
聽到這個提議後,明顯能看出吳昕的情緒開始有些崩潰,黃齡在一旁也表示:「不可能,你現在讓我去彈貝斯,我都沒法彈。」
確實,想讓沒有任何樂器基礎的人在10天內學會貝斯,是很困難的。吳昕在節目中也表示:如果非要彈貝斯,自己只能退賽了。
但是這點困難,在藍盈瑩看來並不是大問題。藍盈瑩在採訪中說道:「憑著一腔熱血去努力,我相信我可以達得到,昕昕姐也一定可以達得到。」
發現問題了沒?這就是問題所在。
就像小時候,你爸媽對著你說「別人家孩子可以,你為什麼不可以」。
可是這不實際啊,每個個體不一樣,優勢也不一樣,有人能當奧運冠軍,可有的人練殘了也當不了啊。
不結合實際情況,盲目好勝,真的很讓人難受,這樣的人設也自然不討喜。
同樣的,在選秀節目中表達自己野心的陳卓璇前段時間也被嘲上熱搜。
「半山腰太擠了,我想去山頂看看」
「是我站的不夠高嗎?」
確實是語出驚人。
但試問來參加節目的妹妹們,哪一個不想高位出道呢?
我覺得她只是說出了大家心裡想但是不敢說出來的話,並且她確實夠努力也有那個實力。
比賽誰都不想被淘汰,任誰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但是不能把別人的弱項與自己的強項相比,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人。
孩子好勝心強不是壞事,但好勝心過強,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爸爸去哪兒》裡的小嘉賓楊陽洋:他是奧運冠軍楊威的兒子。可能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好勝心特別強。
在節目裡只要他輸了或者爸爸輸了,他要麼是氣鼓鼓的撅起嘴巴,要麼是情緒低落的在一邊哭。
好勝心過強的孩子存在一種「輸不起」的心理。
他們希望自己比別人強,繼而獲得父母和周圍人的誇獎,但因為他們年紀比較小,思想不成熟,輸了就很容易鑽牛角尖,出現情緒化的行為。
比如,做遊戲輸了,就生氣;
比如,指出字寫錯了,就一把把紙給撕了;
甚至,做什麼事都習慣和別人比賽,一起出門要第一個穿鞋,一起吃蘋果要第一個吃完,做不了″第一個″,就要大哭……
首先,你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意味著孩子發展出了更高級的情緒叫「自我意識情緒」,比如,自豪感,羞愧感,尷尬,難為情等等,有這些情緒很正常。
另外,你要意識到:孩子的好勝心強,也是和平常生活裡,父母或者老師的潛移默化有關。
比方說,如果大人習慣說″比比看,誰吃飯快″,那麼,孩子很容易受影響,把吃飯快慢當成要比較的事情。這樣其實是培養了Ta過度的好勝心。
好勝心太強的孩子,會害怕錯誤,情緒無法排解,也無法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
那麼,父母平時可以怎麼做呢?
1.關心孩子的感受,讓孩子不害怕錯誤
小孩子需要建立自己的能力感,很喜歡「我能夠」這樣的感覺。尤其要強的孩子,Ta 不喜歡破壞這種「我能夠」的感覺,所以害怕錯誤,不能面對錯誤。
所以,孩子犯錯的時候,你要指出來,記得要照顧孩子的感受,注意說話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犯錯沒什麼大不了的,改了就是學習。
這樣,Ta 也就更能面對錯誤。
2.提醒孩子認清做事情的目的
很多人覺得:要鼓勵孩子上進,要爭第一,幫孩子樹立″我要贏″的信念,才能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立於不敗之地。但事實上這樣做真的好嗎?如果這樣有效的話,那你就不會有那麼多″孩子好勝心太強,怎麼辦″的煩惱了。
4歲以後,孩子自己就會喜歡和同伴比較,這是他們社會化發展的一個裡程碑。當 Ta 開始知道或要想知道自己表現怎麼樣,同齡人是得到反饋的一個重要渠道。
父母或老師需要做的是:提醒孩子,不需要什麼事情都比快慢,不要做無意義的比較,比如,吃飯是為了長身體,系安全帶是為了安全,整理物品是為了房間更整潔,而不是為了「比快慢」。
3.引導孩子注重過程,正視輸贏
如果周圍的大人只重視結果,比如,「比賽一定要贏,考試要爭第一」,這樣就會造成一種氛圍,就是只關心結果。
這樣讓孩子承受了過多的結果,造成好勝心太強。
就拿楊陽洋來說,他受父親影響很深,我們會記住奧運冠軍,但是亞軍是誰,或者第四名是誰,我們可能就毫無印象了。
那他形成的概念就是「只有第一才會有獎勵,才能被人記住,其他的名次都毫無意義」。
他爸爸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在後面的遊戲中,他不斷幫助楊陽洋調整心態:「這個比賽爸爸看到了你的努力,這就是意義」「不是冠軍,爸爸也一樣愛你」「你遊戲玩的開心就好,不一定非要贏」。
所以,父母或老師,對孩子做的事要評價過程。以比賽為例:比賽結束後,好的教練都會總結每個孩子在這場比賽中的表現,讓孩子們逐漸明白——比賽嘛,有輸有贏,關鍵在於,每個人都付出了努力,獲得了進步,而不是以「贏」作為唯一目標。
這樣,孩子就不會光盯著成績,而是關心「我的能力是什麼,做到什麼才是我的最好,我還有提高空間嗎?」
4.可以鼓勵孩子有上進心
比如孩子這次月考排名下降了,不要說「你看你比那個誰差多少分」,而是跟孩子說「這次考試你作文寫得比上次好,數學應用題錯的有點多」。
這樣孩子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我目前的能力到什麼地步了,我的優劣勢各是什麼,怎麼才能提高自己」上面。
剩下的就是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鍛鍊,讓他慢慢增強自己的耐挫力。
5.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別的孩子獲得成功了,肯定有許多優點值得學習,要把對方的長處學到手,下次有信心趕上或超過他,對方對自己也應該是這樣的態度,最終形成一種比、學、趕、幫的良好氛圍。
大家之間其實並不是單純的競爭關係,競爭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同時家長還要引導孩子設身處地感受一下別人的心理,別人也付出了努力,也跟你一樣希望取得大家的肯定,如果你是他,你希望別人如何對你呢?那麼,也請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別人吧!
而且,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的天賦、成長環境不同,所擅長的地方當然不一樣,所以,也要學會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找到自身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