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作曲家巴伯丨聆聽巴伯《紀念集》

2021-02-19 西方音樂評論

西蒙·拉特指揮柏林愛樂,演繹巴伯《弦樂柔板》Op. 11

巴伯鋼琴組曲《紀念集》的演奏技法研究巴伯的《紀念集》是比較具有代表意義的鋼琴作品,整首組曲巴伯運用了大量的連線記號,要求演奏者時刻提醒自己旋律的歌唱性,但局部運用調性遊移和不協和和弦的手法,從而增加了新的演奏技巧。如何彈奏舞曲的典型節奏;怎樣彈出舞曲輕快的音色;探戈裡具有特點的典型切分節奏與三連音旋律的結合;加洛普舞曲強和弦的觸鍵技巧等,都是本文所要分析的重點內容。 ——比阿爾比諾尼更傷情的是巴伯的《柔板》丨音樂哲人巴伯在追問什麼?

塞繆爾巴伯(Samuel Barber,1910.3.9 - 1981.1.23),美國人,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曼徹斯特。他的天賦和他優異的表現使巴伯多次獲得音樂創作方面的獎項。他是美國第一個獲得「羅馬大獎」的人,先後兩次獲得普立茲獎學金,一次波恩獎學金,音樂評論周刊獎,並被授予「為美國音樂做出特殊貢獻獎」等。 

巴伯在管弦樂創作方面,作品較多,分別是:《弦樂柔板》、《摩羯宮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雙簧管與弦樂隊小合奏》以及一首《鋼琴協奏曲》等。巴伯也嘗試過運用二十世紀新的聲音概念進行創作,如男聲合唱和鼓一起合作出來的作品《秒表與軍用圖》;因有感於馬修・阿諾德(英國詩人,Matthew Arnold)的詩句創作出弦樂四重奏《多佛爾海灘》。 

《紀念集》(Op.28)這部鋼琴作品,每一首曲子都冠有一個標題,分別為:

《華爾茲》、

《朔蒂施》、

《兩個步調》、

《雙步伐》、

《徘徊(或搖擺)探戈》、

《加洛普》舞曲。

一開始巴伯是在1951年為四手聯彈而創作此作品,隨後巴伯把這首作品又改編成了鋼琴獨奏曲。第二年巴伯為這首《紀念集》配器,成為一個舞蹈劇目的插曲。 

整套《紀念集》組曲都有一種很強烈的歌唱性和旋律性,通過傳統的舞曲寫作手法,加上新的和聲語彙,使這套組曲聽上去,即有一種浪漫和抒情性,又在聽覺上感受到新的色彩,將原本相矛盾的傳統與現代完美的融合為一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活力。 

整個《紀念集》組曲風格並未過多的脫離傳統,在這六首舞曲中,巴伯運用了大量的連線記號,要求演奏者時刻提醒自己在內心歌唱,而和聲方面,大膽的採用了二度、四度、九度甚至十度疊置的和弦,不協和和弦的應用也較為頻繁,又與古典時期的和聲概念及功能有明顯區別。

在另一個層面上又體現出了二十世紀音樂的特點。巴伯在這首組曲的創作手法中,大多是偏向八度音程進行和不協和音程的走向,大和弦應用的也較為頻繁,體現了巴伯「不協和抒情」的特點。 

想要具備正確的演奏方法來表達《紀念集》的音樂風格,首先要了解巴伯的音樂創作風格和特點,由於巴伯幼年時期受其姨媽影響,加上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學習,巴伯的內心更傾向於保守和專業的學院派風格,但巴伯所處的時期是二十世紀音樂創作高度發展,作曲家們追求極致的音響效果和創作手法革新的時代,這兩種互不相關甚至是相互對立的風格,卻在巴伯的身上達到了一個完美的結合。 

在了解巴伯音樂創作風格基礎上,就是對聲音的把握的問題,每一首舞曲的風格要求的音響效果都是不同的,歡快、抒情或是優美、深沉的音色在觸鍵上都是不同的,如華爾茲前奏的大和弦,是用肩部的突然發力演奏的;而朔蒂施中的和弦,由於速度的要求,八度及和弦是手臂的重量去彈奏的;在雙人舞中,大量的八度及大和弦是依靠指尖支撐,放鬆手臂的自然重量彈奏。無論何種音色都是服務於音樂表達,在正確、科學的方法指導下完成的。演奏者應在充分認識和了解每一首舞曲風格特點基礎上,聆聽大量音頻前提下,反覆練習對比,有一個正確的聲音概念,才能找到最能表達作曲家意圖的演奏技法。 

塞繆爾・巴伯作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具有強烈的歌唱性,旋律優美、曲風浪漫而又融入了當時一些流行的元素,如:爵士、十二音技法和調性遊移等作曲技法,創作出新的音響效果與聲音概念。一些音樂評論家認為巴伯的作品平平,沒有新意可言,但在音樂發展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音樂創作重新回歸到抒發感情為主的時期,巴伯又一次被作為「先驅」式人物,走入歷史舞臺,他的作品被大量用於音樂會演奏和大型比賽當中。巴伯的作品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嚴肅音樂與流行元素結合,帶領人們走入一個全新的視聽領域。這就是巴伯――做為「新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與傳統的浪漫主義所不同的是,雖然沿襲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流派以抒發感情為主,但並沒有完全的效仿,而是結合了二十世紀新的和聲語彙和作曲技法,以及更豐富的音樂素材和音樂元素,這恰恰就是巴伯獨一無二的特點。 

*本文原載《音樂時空》;【音樂編譯小組原創翻譯】:1、八十歲時論阿勞丨論阿勞的演奏藝術;2、八十五歲論阿勞丨他的演奏何以偉大?3、鋼琴家特裡福諾夫專訪丨「我在遊泳池裡練琴」;4、十五問王羽佳丨「演出」對你意味著什麼?5、王羽佳訪談丨「穿長裙?待我四十歲!」6、王羽佳專訪丨她贏得了沒有參加的「比賽」!7、採訪阿格裡奇丨「音樂必須是自然流露的事情!」 8、帕爾曼追憶海菲茲丨「這麼多小提琴家都試圖模仿他,但他們的演奏卻成了活生生的諷刺。」;9、蕭邦大賽訪傅聰丨「這個比賽沒有完美的瑪祖卡。」 10、韓國鋼琴家趙成珍訪談丨「如果我遇見蕭邦……」;11、憨豆先生採訪郎朗丨談蕭邦以及古典音樂普及;12、古稀之年克萊默訪談丨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奧伊斯特拉赫經常鼓勵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丨「當代怪傑」吉頓·克萊默訪談;14、「指揮家」李雲迪訪談丨「音樂源自內心,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一遍遍地彈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機械化的原因。」 15、郎朗弟子馬克西姆·朗多訪談丨「郎朗對所有事物的熱情深深感染著我,當我們在一起演奏時,可以感受到創造出的音樂竟然如此歡樂!」 16、蕭邦「迷妹」阿格裡奇論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丨「我多麼渴望去親眼看到蕭邦怎樣彈琴!」

相關焦點

  • 薩穆埃爾 · 巴伯和他的《閃亮之夜》
    憑藉一曲感人至深的《弦樂柔板》(Adagio for Strings),巴伯成為了在世界範圍內作品最受歡迎的美國作曲家之一。在這場音樂會上,Echo 將為聽眾展示巴伯音樂的更多面向,特別是其人聲作品的成就。
  • 巴伯《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第1878期
    每日一曲美國現代著名作曲家塞繆爾·巴伯是一位音樂天才,在優裕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良好的文化修養給巴伯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 巴伯木管五重奏《夏日音樂》作品賞析
    巴伯為了能更熟悉每個樂器的聲音效果和演奏技巧的可能性,花了相當的心力參與木管五重奏的排練和演出,所以儘管這首作品只有單樂章形式,卻能精準掌握每個樂器的特色並且融合的洽到好處。2015年卡爾·尼爾森國際室內樂比賽決賽現場此曲為巴伯唯一的管樂室內樂作品,日後也成為木管五重奏的經典作品之一。此曲開頭的旋律取材自作曲家未發表的交響樂作品《地平線》,全曲不分樂章。序奏註明Slow and Indolent(緩慢且慵懶),帶著一點藍調的情愫,彷彿呼應著另一位作曲家格什溫著名的《夏日時光》。
  • 巴伯 Op. 11 弦樂柔版——指揮:西蒙.拉特
  • 巴伯《為弦樂所作的柔板》綿延到你的腦海深處!
    在六把大提琴的訴說下,悽美的旋律蜿蜒到大腦每個褶皺的深處這就是巴伯《紐約愛樂樂團首席大提琴洛恩·芒羅說:即便你不熟悉巴伯的柔版,音樂的感染也會讓你確信,你欣賞到了一場絕妙的演出。1979年BMG發行了《巴伯的柔板精選》,一次收錄了這首樂曲,以及各種經典改編版本——演奏改編樂隊:波士頓交響管弦樂團弦樂隊,詹姆斯·高威長笛改編曲,加拿大銅管五重奏
  • 2020年UFC十大冷門:羅克珊送巴伯職業生涯首敗
    1、羅克珊-莫達費裡(Roxanne Modafferi) 擊敗 梅塞-巴伯(Maycee Barber)  雖然羅克珊-莫達費裡從比賽經驗上來說足以成為梅塞-巴伯的前輩,但從戰績和此前的比賽來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巴伯將是最終的勝利者。但在比賽的第一回合中,巴伯在後退時扭傷了自己的膝部,這導致她在後面的時間裡幾乎只能站在原地比賽。
  • 你知道作曲家埃爾加與「皇后曲奇」餅乾的故事嗎?
    今天是英國作曲家埃爾加(Edward Elgar,1857年6月2日-1934年2月23日)的生日,相信我們很多人知道這位作曲家,都是因為他的這首《愛的致意》(Salut d'Amour)。這部作品又譯《愛的禮讚》抑或《愛的祝福》,是一首小提琴獨奏曲,也改變為吉他等獨奏曲、以及樂隊版本。這首曲子是埃爾加贈給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作品以典型的小夜曲風格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典雅的愛情畫卷。
  • 「作曲家力求達到的唯一的、最大的目標就是表現他自己」丨勳伯格與他的弦樂十二音序列之旅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勳伯格結識了作曲家亞歷山大·策姆林斯基,在他的指導下學習了幾個月的對位法。自此,勳伯格便開始了自己的音樂創作生涯。讓人不可想像的是,這竟是勳伯格所受到過的唯一的正式音樂教育了。 歷史或許是偶然,更或許是必然?
  • 挑戰力度極限的作曲家丨拉赫瑪尼諾夫與他的《小丑》
    紀念拉赫拉赫論演奏聆聽拉赫《死之島》傾聽拉赫的自我救贖拉赫的音樂何以浪漫?秘境愁歌丨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紀念拉赫瑪尼諾夫丨藝術歌曲《丁香花》賞析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創新之處拉赫瑪尼諾夫,一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用音樂表達的絕望丨聆聽拉赫《悲歌三重奏》拉赫用浪漫的旋律安慰處於黑暗裡的敏感心靈別只聽拉赫的器樂曲,他的聲樂浪漫曲也很美!
  • 《再現伯恩斯坦》百歲冥誕紀念專輯
    集指揮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論家於一身的藝術大師。專輯將伯恩斯坦以往在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所發行的類比錄音重新加以處理。收錄諸多古典名家的作品,以及伯恩斯坦的個人創作。誕生於1918年的音樂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2018年冥誕100年。
  • 2020鋼琴比賽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崔世光擔任「李斯特紀念獎」評委
    由香港國際音樂家協會主辦的2020鋼琴比賽-2020「李斯特紀念獎」國際鋼琴公開賽,特邀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崔世光擔任本次鋼琴比賽評委。崔世光,旅美華裔鋼琴家、作曲家。曾擔任中國中央樂團鋼琴獨奏家和創作組成員,上海音樂出版社籤約全球藝術家。
  • 紀念舒曼丨《阿貝格變奏曲》的創作特點探析丨「舒曼用音樂寫出自己對世間事物的情感體驗,這部作品體現了他的夢幻感和虛無縹緲氣質.」
    舒曼鋼琴作品《阿貝格變奏曲》的創作特點探析 羅伯特・舒曼是德國著名的音樂評論家、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歌曲和鋼琴曲居多。舒曼把自己純粹的感情轉變成純粹的音樂作品,是最為典型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不論在哪個時期的階段,他都是一位富有自己獨特個性和特色的作曲家,《阿貝格變奏曲》便是完美的體現。
  • 《聆聽中國》15周年紀念版HQCDⅡ重磅上市!頭版限量3000張!
    家電論壇版主樂林8T:自從聽了發燒天碟《聆聽中國·月舞》後,感覺錄音效果清新唯美,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如今還是意猶未盡。《聆聽中國》15周年紀念版HQCDⅡ十多年前發行的《聆聽中國》之月舞給大家帶來的感動一直延續至今,專輯中的曲目《春江花月夜》更是成為各大音響展商不可錯過的試音曲目。
  • 【靚碟試聽】斯坦威唱片威風助陣:2017高雄音響展紀念CD
    每一年高雄音響展都會在紀念CD與黑膠上面,玩出新鮮的花樣,從精緻的唱片選曲,到自行出資錄音發片,找來大提琴家瓦列芙斯卡、鋼琴家顏華容,從國外找到國內的音樂家,在國家音樂廳承租場地,由國內一流錄音師擔綱錄音後制,再送往德國發片
  • 「羽管鍵琴是我的生命」丨紀念羽管鍵琴家萊昂哈特
    之後萊昂哈特樂團又演奏了更為小眾的Scheidt、Biber和一些英國作曲家的作品。這時與他們合作的是很多難得的天才,這包括Kuijken 家族、大提琴家Anner Bylsma以及Frans Brüggen等等。他們的演出好像是好朋友的聚會,彼此心領神會。對此,萊昂哈特一直堅持認為,需要很多討論和排練的樂隊是不好的。
  • 不一樣的「外科風雲」丨最美女醫生值完夜班為病人義務彈鋼琴2小時
    △視頻:王佳婉丨我勞動 我快樂
  • 如何用音樂表現跳蚤市場丨英國作曲家凱特爾比《波斯市場》(Persian Market)
    不久便聲名大噪,成為當時叱吒風雲的作曲家。他創作樂許多輕鬆普及的音樂,這些音樂被用作無聲電影的伴奏或者舞蹈伴奏。他的成功使得他能夠放棄劇院的工作。凱特爾比也在其它一些領域工作,比如在知名的出版社裡做音樂編輯以及數年任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的音樂經理。他經常被說成是英國的首名百萬富翁作曲家,不過這個說法沒有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