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繆爾巴伯(Samuel Barber,1910.3.9 - 1981.1.23),美國人,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曼徹斯特。他的天賦和他優異的表現使巴伯多次獲得音樂創作方面的獎項。他是美國第一個獲得「羅馬大獎」的人,先後兩次獲得普立茲獎學金,一次波恩獎學金,音樂評論周刊獎,並被授予「為美國音樂做出特殊貢獻獎」等。
巴伯在管弦樂創作方面,作品較多,分別是:《弦樂柔板》、《摩羯宮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雙簧管與弦樂隊小合奏》以及一首《鋼琴協奏曲》等。巴伯也嘗試過運用二十世紀新的聲音概念進行創作,如男聲合唱和鼓一起合作出來的作品《秒表與軍用圖》;因有感於馬修・阿諾德(英國詩人,Matthew Arnold)的詩句創作出弦樂四重奏《多佛爾海灘》。
《紀念集》(Op.28)這部鋼琴作品,每一首曲子都冠有一個標題,分別為:
《華爾茲》、
《朔蒂施》、
《兩個步調》、
《雙步伐》、
《徘徊(或搖擺)探戈》、
《加洛普》舞曲。
一開始巴伯是在1951年為四手聯彈而創作此作品,隨後巴伯把這首作品又改編成了鋼琴獨奏曲。第二年巴伯為這首《紀念集》配器,成為一個舞蹈劇目的插曲。
整套《紀念集》組曲都有一種很強烈的歌唱性和旋律性,通過傳統的舞曲寫作手法,加上新的和聲語彙,使這套組曲聽上去,即有一種浪漫和抒情性,又在聽覺上感受到新的色彩,將原本相矛盾的傳統與現代完美的融合為一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活力。
整個《紀念集》組曲風格並未過多的脫離傳統,在這六首舞曲中,巴伯運用了大量的連線記號,要求演奏者時刻提醒自己在內心歌唱,而和聲方面,大膽的採用了二度、四度、九度甚至十度疊置的和弦,不協和和弦的應用也較為頻繁,又與古典時期的和聲概念及功能有明顯區別。
在另一個層面上又體現出了二十世紀音樂的特點。巴伯在這首組曲的創作手法中,大多是偏向八度音程進行和不協和音程的走向,大和弦應用的也較為頻繁,體現了巴伯「不協和抒情」的特點。
想要具備正確的演奏方法來表達《紀念集》的音樂風格,首先要了解巴伯的音樂創作風格和特點,由於巴伯幼年時期受其姨媽影響,加上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學習,巴伯的內心更傾向於保守和專業的學院派風格,但巴伯所處的時期是二十世紀音樂創作高度發展,作曲家們追求極致的音響效果和創作手法革新的時代,這兩種互不相關甚至是相互對立的風格,卻在巴伯的身上達到了一個完美的結合。
在了解巴伯音樂創作風格基礎上,就是對聲音的把握的問題,每一首舞曲的風格要求的音響效果都是不同的,歡快、抒情或是優美、深沉的音色在觸鍵上都是不同的,如華爾茲前奏的大和弦,是用肩部的突然發力演奏的;而朔蒂施中的和弦,由於速度的要求,八度及和弦是手臂的重量去彈奏的;在雙人舞中,大量的八度及大和弦是依靠指尖支撐,放鬆手臂的自然重量彈奏。無論何種音色都是服務於音樂表達,在正確、科學的方法指導下完成的。演奏者應在充分認識和了解每一首舞曲風格特點基礎上,聆聽大量音頻前提下,反覆練習對比,有一個正確的聲音概念,才能找到最能表達作曲家意圖的演奏技法。
塞繆爾・巴伯作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具有強烈的歌唱性,旋律優美、曲風浪漫而又融入了當時一些流行的元素,如:爵士、十二音技法和調性遊移等作曲技法,創作出新的音響效果與聲音概念。一些音樂評論家認為巴伯的作品平平,沒有新意可言,但在音樂發展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音樂創作重新回歸到抒發感情為主的時期,巴伯又一次被作為「先驅」式人物,走入歷史舞臺,他的作品被大量用於音樂會演奏和大型比賽當中。巴伯的作品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嚴肅音樂與流行元素結合,帶領人們走入一個全新的視聽領域。這就是巴伯――做為「新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與傳統的浪漫主義所不同的是,雖然沿襲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流派以抒發感情為主,但並沒有完全的效仿,而是結合了二十世紀新的和聲語彙和作曲技法,以及更豐富的音樂素材和音樂元素,這恰恰就是巴伯獨一無二的特點。
*本文原載《音樂時空》;【音樂編譯小組原創翻譯】:1、八十歲時論阿勞丨論阿勞的演奏藝術;2、八十五歲論阿勞丨他的演奏何以偉大?3、鋼琴家特裡福諾夫專訪丨「我在遊泳池裡練琴」;4、十五問王羽佳丨「演出」對你意味著什麼?5、王羽佳訪談丨「穿長裙?待我四十歲!」6、王羽佳專訪丨她贏得了沒有參加的「比賽」!7、採訪阿格裡奇丨「音樂必須是自然流露的事情!」 8、帕爾曼追憶海菲茲丨「這麼多小提琴家都試圖模仿他,但他們的演奏卻成了活生生的諷刺。」;9、蕭邦大賽訪傅聰丨「這個比賽沒有完美的瑪祖卡。」 10、韓國鋼琴家趙成珍訪談丨「如果我遇見蕭邦……」;11、憨豆先生採訪郎朗丨談蕭邦以及古典音樂普及;12、古稀之年克萊默訪談丨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奧伊斯特拉赫經常鼓勵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丨「當代怪傑」吉頓·克萊默訪談;14、「指揮家」李雲迪訪談丨「音樂源自內心,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一遍遍地彈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機械化的原因。」 15、郎朗弟子馬克西姆·朗多訪談丨「郎朗對所有事物的熱情深深感染著我,當我們在一起演奏時,可以感受到創造出的音樂竟然如此歡樂!」 16、蕭邦「迷妹」阿格裡奇論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丨「我多麼渴望去親眼看到蕭邦怎樣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