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軍30來歲,戴著黑邊眼鏡,清清瘦瘦,2017年9月被縣生態環境局選派到哲莊鎮者塊村任第一書記。2019年3月,因該鎮團結村第一書記請產假,在臨時沒有適合人選的情況下,鎮黨委徵得李仲軍同意後,決定讓他同時兼顧好團結村脫貧攻堅工作。兩年來,李仲軍風裡來,雨裡去,頂著烈日,踏著冰雪,不分晝夜地在者塊、團結兩個村來回奔跑,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出點子、尋路子、開方子。 貧窮落後的者塊村 2017年9月的一天,從鎮政府到者塊村,李仲軍駕車沿著懸崖上一條彎陡的山路往上爬。到達者塊,映入眼帘的是光禿禿的山坡,一間間老舊的房屋趴在坡腳,房前屋後一綹綹土地上耷拉著三三五五的玉米杆。 李仲軍放下行囊,長長舒了一口氣:「真沒想到原來這裡條件這麼貧窮落後,難怪沒人願意主動來駐村。」 在村主任劉松國的帶領下,李仲軍來到下溝組甘祖炯家,看到一家3口擠在20平米左右的2間小土牆房裡,裡間剛好放下兩張床,被子經歲月的摧殘已破舊不堪。外間沒有幾件像樣的東西,一口漆黑的鐵鍋在柴火上煮著幾個雞蛋大的土豆。見此情景,李仲軍鼻子一酸,眼淚差點流了下來。 甘祖炯說:「這是我們一家三口的午飯。」 據劉松國介紹,因為窮,甘祖炯妻子幾年前外出後就沒有回來過,他帶著兩個孩子過得很辛苦,村裡給他申請了危房改造項目,但由於他家缺少勞動力和啟動資金,還沒有及時實施。接連走了幾戶人家,情況都遠遠超出了李仲軍的想像。 回到村委會,李仲軍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劉松宇家的路、隴明澤家的房、甘祖炯家的鍋……一幕幕揪心的情景始終縈繞在他的腦海裡。這位血氣方剛的青年,第一次感到肩負的責任是那麼重,擔子是那麼沉。 接下來1個月的時間,李仲軍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將者塊村走了個遍。李仲軍在心裡建起了本帳,帳裡全是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和各種致貧原因。 李仲軍暗下決心,一定要為者塊做點什麼,也一定要做出點什麼! 舉家為民的公僕 2019年9月27日,愛人劉豔生下寶寶,因雙方父母年邁體弱不能幫忙照顧,如何在抓好脫貧攻堅工作的同時照顧好家庭,成了李仲軍面臨的一大難題。 看到李仲軍愁眉不展,劉豔卻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她告訴李仲軍:「我帶著寶寶和你一起去駐村」。 「行嗎?你們母子還未出月呢!」李仲軍強忍淚水。 「行!」劉豔態度堅決。 國慶剛過,團結村委會突然多了一位抱著孩子的青年女子。 幾個年輕村民打趣說,李書記媳婦肯定是不放心他一個人到這裡,帶著孩子監督他來了。一時間,村民議論紛紛。 一位頭髮斑白的女老人責怪李仲軍道:「李書記啊,你是當家的人,怎麼能忍心把月母子帶過來,被風吹到是會落下風溼的!」 李仲軍2018年底結婚,愛人劉豔懷孕期間,被查出心臟疾病。為了照顧好愛人,李仲軍不得不把心劈成兩半,白天忙著村裡的工作,晚上有時間就駕車趕回80餘公裡之外的雉街鄉看望劉豔,在確保劉豔身體無大礙的情況下,第二天清早又急忙趕回村裡。 「但由於村裡工作忙,很多時候我都沒能去照顧她,只能通過微信視頻和她溝通交流,我沒有盡到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李仲軍哽咽地說。 鎮黨委考慮到李仲軍特殊情況,打算將他協調到雉街鄉駐村,以便照顧好妻子,但李仲軍卻堅決反對:「我的使命沒有完成,我不能走,我會在做好工作的同時兼顧好家庭的。」李仲軍選擇了留下,他一咬牙,將還未出月的妻兒接到了團結村委會。 劉豔告訴筆者,今年是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她因為懷孕當了「逃兵」,李仲軍是一名黨員,不能拖了黨的後腿,必須儘自己最大努力做好工作。 劉豔說:「這段時間我和孩子陪他一起駐村,方便他照顧我們母子倆,過段時間我的身體恢復了,孩子也大點了,我和孩子就回去。」李仲軍這個原本堅強的男人,聽妻子這麼一說,眼淚直在眼眶裡打轉。 引領發展的頭羊 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的李仲軍心理清楚,如果不把產業項目發展起來,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就很難實現。如何藉助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機謀劃好一批致富項目,讓者塊、團結兩個村的群眾腰包鼓起來,成了李仲軍想得最多的事情。 與者塊山高坡陡、土地破碎貧瘠的實際相比,團結村平均海拔較低,土地較平整,發展產業難度相對較小。李仲軍考慮,想通過在團結實施產業項目帶動者塊發展,切實解決兩個村群眾無穩定經濟來源的問題。 謀定而後動。李仲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團結村找到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為村民做榜樣,探路子。 2019年7月,李仲軍在走訪中得知,一個叫廖堂勇的黨員外出務工返鄉,聽說學了不少本事。李仲軍像撿到寶一樣,一下子跳了起來,立即跑到廖堂勇家了解情況。 在廖堂勇家,倆人就天麻、獼猴桃、東蓀、養魚等種養殖產業發展問題深入交流,一聊就是一下午。李仲軍將產業扶持相關政策向廖堂勇詳細介紹後,廖堂勇躍躍欲試。 李仲軍立即組織村支「兩委」開會研究,決定扶持廖堂勇先行先試發展產業。他白天跑部門協調項目,晚上走家串戶宣傳動員群眾、協調流轉土地。 1個多月下來,李仲軍人也瘦了,鞋也破了,雙腳磨出了血泡,但想到換來的是群眾幸福生活,覺得自己的辛苦付出千值萬值。 通過努力,順利流轉了土地300餘畝,成功從鎮雄縣引進3名投資商共投資40萬元種植天麻250畝,配套建設了道路等相關基礎設施。縣外投資的成功引進,更加堅定了李仲軍和廖堂勇發展產業的信心和決心。在他們的精心謀劃下,緊接著又發展了30畝獼猴桃,新建了200立方米魚塘,種植了100平方米東蓀菌。目前,所有產業項目在廖堂勇的管理下順利發展,已吸納團結、者塊倆村12戶貧困戶就業。 廖堂勇說:「是李書記幫我解決了回村發展的大難題,要是沒有李書記,我和鄉親們的致富夢想就難以實現,他不愧是發展的『領頭羊』!」 不僅如此,李仲軍還為廖堂友、明澤友等農戶申請養牛補助資金,為許義香申請母豬死亡補助,為龍正美辦理公益崗位人員工資卡,為獨居老人李登豔安裝熱水器,為2019年考取本科的大學生爭取教育資助…… 勝似親人的黨員 李仲軍不僅善於謀劃村級發展的大事,也善於解決關係群眾生產生活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坪子組的常紹華已經54歲了,多年獨居,日子過得孤獨而清苦。聽說李書記來了,激動地從屋裡跳出來,反覆喊著兩個字:「來了!來了!」他抱住李仲軍的瞬間,幸福的眼淚流了下來…… 常紹華說:「李書記經常來看我,幫我的忙,去年冬天還給我送來一臺電視機,有了電視,我一個人就不孤單了,後來有幾次電視放不了,都是他來給我修好的,他還從他們單位要了5000塊錢給我買了1頭牛,李書記真的了不起臺。」 常紹華告訴筆者,他過幾天宰豬兒了,一定要請李書記到家裡吃頓飯,喝碗湯。 58歲的王玉英,兒子因摔傷致顱內骨折,幹不了重活,生活開支主要靠其丈夫和兒媳打零工補給。 一天,李仲軍像往常一樣去看望王玉英,當問到王玉英孫子張健的學習情況時,王玉英告訴他:「我孫子的學習比以前好多了!他還說要努力學習,長大後好好報答你。」李仲軍拉著王玉英老人的手,笑著說:「大娘,這是我該做的,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為你們排憂解難是我的職責。」 2018年11月,王玉英被查出直腸癌、腦梗塞等多種疾病,無情的病魔給這個原本就很貧窮的家庭雪上加霜。治療過程中,來來去去的車費和生活開支花光了所有積蓄。 王玉英的丈夫張仁品一邊照顧她和孫子,一邊給別人做零工,但收入還不夠平日的藥費;兒媳成信仙不得不丟下正在上小學的孩子外出務工貼補家用。 當一家人陷入絕望時,李仲軍扛著米、提著油,懷揣從單位爭取到的5000元慰問金,送到王玉英家裡。 王玉英說:「要不是李書記,我早就死掉了,他雖不是我的親人,但比我的親人還親,感謝共產黨給我們派來了這麼好的同志!」
孫志國 陳鵬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馬丹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