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的背後:粽子為何成為端午的祭品,此前的祭品是什麼?

2020-12-20 馮曉暉

本文為系列美食遊記《尋味中國》的端午節特別篇,上篇名為《沒有屈原的端午》,討論的是端午節的由來。本篇分析粽子為何成為了端午的祭品,最早的粽子是什麼形態,更早的祭品又是什麼。本文討論的並非美食,而是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儀和飲食的演變,其中或有讓讀者不適的內容,敬請理解。

提示:請勿在吃飯時閱讀本文。

1. 獻祭與犧牲

在上一篇結尾,引用了《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可以看得,至少在屈原的同時代,中國北方仍然延續著用活人祭祀河神的風俗。

連環畫 《西門豹治鄴》

故事中,被祭獻的女孩子身披彩衣,坐在如嫁女的床蓆上,浮之河中,行數十裡乃沒。請問:姑娘若是反抗、跳水怎麼辦?是否要將她綁起來?或者衣服就是特製的?

前文做過分析,端午節更可能源自吳越人紀念伍子胥而不是屈原。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吳王夫差聽聞伍子胥死前詛咒後,盛怒之下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用皮革包裹,投入錢塘江。按照吳越人的傳說,這就是粽子的來歷。

《史記·伍子胥列傳》

民間傳說未必可信,但千百年來形成的傳說總有其背後的邏輯。為何將屍體丟入江中?為什麼用革囊?如果是為了不讓伍子胥入土為安,焚屍才對。

伍子胥傳說中所隱喻和《西門豹治鄴》一樣,都指向了端午祭的原始形態——人牲。

所謂人牲就是用活人向天地神靈獻祭的祭品(犧牲)。人牲以及之後出現的人殉(陪葬)在世界各地在早期文明中都曾存在。無論是華夏族的仰韶文化,還是吳越族的良渚文化,遺址發掘中都有人殉證據。河南安陽殷墟,陪葬的屍骨更是多得令人髮指。

到了戰國末期,人牲的風氣才被逐步改變,但在民間卻仍在延續。《西門豹治鄴》恰恰說明這一轉變的過程,請注意作為主官的西門豹沒有公開反對這一惡俗,而是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正說明了用活人獻祭在當時並不違法。

殷墟甲骨文中對人牲的記載 來源:知乎

人殉是對死者的,古人對天地神靈的人牲,是否有明確的記載?

當然有,《殷墟文字甲編》二九九二片的卜辭就記載了商王一次將三十名羌人獻祭河神。河神就是是西門豹故事裡的河伯(黃河之神),羌是北部少數民族的俘虜。

人殉的證據到處都有,對河神的獻祭如何進行,目前尚不得而知。是咔嚓了還是活著丟進水裡?殷墟裡的人殉很多是活埋的。如果活人進水,是否需要用繩子綁好?或者裝入皮囊裡(那時候沒有布袋子)?再來看,吳王夫差對伍子胥是怎麼做的?

2. 祭品的演變

漢朝,道教興起、佛教傳入,華夏民族進入儒家文化時代,東漢前後,吳越之地納入到華夏版圖中。如前篇所述,正是在這個時期,發源於吳越的端午祭從對水神、瘟神的祭祀轉向紀念屈原的端午節,這是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的結果。

在此期間,某些以現代眼光看來是殘忍的習俗,已經悄悄地隱去或變身,例如,用陶殉代替人殉。然而,那些原始的巫俗是否就已絕跡?當然不會,下圖這種祭祀用品象徵著什麼?

祭祀用品 來源:淘寶網

人牲雖已消亡,但人們對天地鬼神先祖的敬畏,以供奉換取庇佑、驅邪避惡的心態從未改變。獻祭仍在繼續,只是祭品發生了改變,就如用紙紮的童男童替代商周時期陪葬的僕人。

下面我們來看看除了活人之外,早期的祭品是什麼。《禮記·內則》中記載周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商代的鼎裡放的是牛羊豬等肉食,簋(讀guǐ)則用來盛放稻、黍、稷、粱、麥、苽等所謂的「六穀」一類。請注意,都是食材。到了周朝,祭品開始向熟食轉變,簋裡出現了煮熟的飯。顯然,這一轉變與烹飪技術的發展有關。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簋為中間

我們供奉的給神靈先祖的,一定是我們喜歡吃的,我們現有的飲食。就如當今的嶺南地區,烤乳豬代替了生豬頭。在閩南地區,宗祠用的祭品也都是做好的家常菜。。

現在的祭品多也是做做樣子,供完了拿回家接著吃喝。到了端午節,你看過誰拿粽子丟水裡紀念屈原?除了某些地方為了旅遊造勢,沒人會做這種敗家的事兒。

古人供奉比現在更虔誠,祭品必須消耗掉。例如祭天,牛羊就要燒成灰。向河神、瘟神祭獻,祭品如何處理?顯然不能在河邊擺一會兒就拿回去分贓,也不能像祭天一樣燒成灰。祭品必須丟入河中,就如人牲一樣。全豬全羊的還好說,穀物怎麼辦?往水裡撒?你把人家龍王當小雞不成?

祭品從食材轉向烹飪好的食物後,選擇主食做端午的祭品?春秋戰國時代,烹飪技術只限於烤、煮、蒸等有限的幾種。由於小麥較晚才從西亞被引進,人們日常的主食是蒸煮後的大米飯(南方)和小米飯(北方),澆上醬汁,或配以蔬菜瓜果、肉脯魚乾之類。這種蓋澆飯往河裡倒合適不?

在端午節的故事中,百姓們本就是向江裡投入大米、飯糰,後來因為屈原託夢,才發明了粽子。傳說都有背後的邏輯和隱喻,從散米到粽子,就是祭品演變的過程,印證了飲食發展的軌跡。

3. 為什麼是粽子

為什麼不是饅頭?為何不用年糕、發糕?土豆、紅薯這種整個的塊莖丟進去豈不是更簡單?

這就是本文第二個主題,關於古代的食材與烹飪技術演變。

出於虔誠,我們必然向神靈獻祭最好的食物,祭品的形式由當時的飲食水平決定。商代可以供奉一頭大象——彼時河南有象(「豫」的由來)——但不可能盛一碗土豆燒肉,醬油、鐵鍋還沒被發明,土豆、紅薯之類的也沒被引進。同樣道理,由於石磨技術在漢代才進入中原,春秋戰國沒有饅頭、年糕。在端午誕生中國南方,主食只有大米飯一種選項,雜糧顯然不適合做祭品。

換一個角度,如果端午發源於北方,且是在漢代以後,或許饅頭就成了主角。饅頭能否做祭品?中國北方的花饃象徵著什麼?難道就是為了過壽或者逗孩子玩?

山西棗花饃 來源:鳳凰網

再來到長江中下遊的端午誕生地,有沒有什麼食品能夠盛得住米飯作為祭品?裝在陶罐裡當然可以,罐子丟水裡就太奢侈了。這麼說來,唯一的指向已經確定,那就是——粽。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粽,是粽的原字,讀音相同。中國第一部部首字典《說文解字》中,對粽解釋為「蘆葉裹米也」。春秋時期,粽分兩種,一是用茭白葉子裹米做成牛角狀煮熟,稱為「角黍」,另一種是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也就是現在的竹筒飯。

竹筒飯的歷史早於粽子(角黍)。在盛產竹子的南方,將生食(不限於稻米)裝入竹筒,煨入炭火中,也能帶來美味佳餚。此時竹筒就成為了一種烹飪器具,古時被稱為「竹釜」。顯然,竹釜是最古老的烹飪器具,甚至早於陶器。

竹筒飯 來源:網絡

竹筒烹飪,需要以竹葉或其它樹葉封口,用竹木纖維紮緊,見上圖。這就是粽子最早的來歷。

《康熙字典》中引用了《續齊諧記》,說明粽子就是竹筒飯,文中提到的楝(讀:liàn)葉就是生長於南方的苦楝樹葉,與五色絲一起用來驅蛟龍。

《續齊諧記》作於南朝,彼時祭祀屈原的端午習俗已成型。這一段貌似說明了粽子的起源,其實是以果為因。在上一篇《端午論粽(上)沒有屈原的端午》中已經分析過,端午源自祭獻龍神和五毒神(瘟神)的端午祭。楝葉有毒,可驅蛔蟲、滅釘螺、治皮癬,五色絲線可闢邪,更說明了早期的端午並非是祭奠屈原或伍子胥。

《康熙字典》

採用粽子而非其它作為端午的主要祭品,是否還隱含著其他的寓意,或者說殘留著上古人牲的痕跡?角粽象徵著什麼?竹粽又象徵著什麼?為何綑紮多道?回到伍子胥的故事,為何將他裝入革囊?

宗教民俗的演變有其必然的邏輯,傳說的背後有時很黑暗。

至於為何竹筒飯為何讓位於角狀的粽子,就很好解釋了。一方面是民俗定型後需要統一的形式與象徵,另一方面,粽子的烹飪成本更低,也易於普及。畢竟找張大一點的葉子將米飯裹起來,哪兒都能做得到,竹子可不是南北都有。

4. 觀點總結

● 商周時期,人牲是獻祭河神的最高禮儀。

●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牲讓位於日常食物。

● 由於當時中國南方的飲食烹飪條件,粽子成為端午的祭品。

● 端午傳說和粽子的形式,依然殘留著早期人牲的痕跡。

最後一條,筆者不能完全確定。

到這裡讀者會發現,粽子是不是因端午而被發明的?

當然不是,粽子甚至都不是中國獨有的飲食。這一問題,我們下篇再說。《端午論粽(下)沒有端午的粽子》,敬請期待。

後記

本想這一篇搞定,結果又是太長,不得已再分成兩篇。這種勞心勞力、又臭又長,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文章,真是折磨人。

能讀到這兒就給點個讚吧,祝您胃口好。

相關焦點

  • 賽博朋克2077傑克葬禮祭品選什麼 祭品選擇攻略
    賽博朋克2077這款遊戲的上線引來了很多玩家們的關注,這款遊戲也非常受玩家們的歡迎,賽博朋克2077傑克葬禮祭品選什麼?怎麼選擇傑克葬禮祭品?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祭品
    看到大頭耿耿於懷的樣子,黑子嘆息一聲道:「其實從一開始她們的命運就註定了,如果我沒猜錯,她們是這幫人買來的『祭品』。」「沒錯,她們的確是『祭品』。」旁邊有人接口道,虞少不知道什麼時候走了過來,聽到了兩人的對話。
  • 【閩臺七月普度習俗】你知道這些祭品的意義嗎
    【食無三把蕹菜,就欲上西天】,是常聽見的一句俗諺,意思是指自不量力,或是「做鬼,也搶無蕹菜湯」,形容人動作慢或懶惰,就算當了鬼,也搶不到最便宜的普度祭品。從這句常見的民間諺語,也能表達普度民俗中的祭品意涵,成為民俗俚語的代表之一。
  • 中日端午節小知識——端午節日本吃什麼?
    在端午時節,人們以吃柏餅(柏餅)和粽子(ちまき)來祈願男孩的健康成長,已經是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了。本期,言吉君將為大家介紹一下日本端午節吃柏餅和粽子的歷史由來,以及各地的差異。<日本為什麼在端午節吃柏餅呢?>橡樹葉子在新芽長出來之前,老葉子是不會脫落的,所以傳說能帶來「子孫繁茂(家系不絕)」的好運。此外,由於橡樹自古以來被認為是神靈居住的神樹,所以在皇宮中也經常被當作御器來使用。
  • 殺死閨蜜作祭品,召喚瘦長人!
    美國就有兩個小女孩,親手將自己的閨蜜殺死當做祭品,只為召喚傳說中的怪物.2014年5月30日,住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小女孩摩根,即將迎來她12歲的生日,她邀請好友佩頓和愛妮莎到家裡開派對並過夜。三個小女孩從四年級就玩在一起,彼此的父母也很熟悉,所以佩頓的父母十分放心。然而沒想到,第二天家門前竟然來了一輛警車!
  •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習俗 端午節從南到北,由西到東都有多彩的節日特色,賽龍舟,觀海潮,祭蛇神,驅毒荼,燒五毒,包粽子,蒸米飯,喝雄黃酒,戴香包……在全國各地端午過得都紅火多彩。1.吃粽子 粽子是中國傳統的節慶食物,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作為祭祀祖先、神靈的祭品出現,到了金朝的時候才成為了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 端午安康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端午習俗 端午節從南到北,由西到東都有多彩的節日特色,賽龍舟,觀海潮,祭蛇神,驅毒荼,燒五毒,包粽子,蒸米飯,喝雄黃酒,戴香包……在全國各地端午過得都紅火多彩。1.吃粽子 粽子是中國傳統的節慶食物,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作為祭祀祖先、神靈的祭品出現,到了金朝的時候才成為了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 清明祭品樣式多 明星元素的祭品 晉江不多見
    昨日,記者走訪市場發現,今年的清明祭品種類和往年大體相同。昨日刷屏朋友圈的韓國歐巴「宋仲基」等另類紙錢在晉江並無「蹤影」,反而是模仿第三套人民幣樣式的冥幣銷路走俏。此外鮮花也是祭品市場中的「寵兒」,受節日和3月份連日雨水的影響,價格略微上漲。
  • 小女孩殺死閨蜜當做祭品,只為召喚傳說中的怪物「瘦長人」
    美國就有兩個小女孩,親手將自己的閨蜜殺死當做祭品,只為召喚傳說中的怪物.瘦長人是美國都市傳說,據說他是個身穿黑色西裝,看不見表情的瘦高男人,可以從背後伸出觸手般的肢體。摩根和愛妮莎瘋狂迷戀瘦長人,並表示常常在半夜找她們,試圖與她們聯繫,最後還要她們獻上一個女孩當作祭品。
  • 那些成為「劇情祭品」的女孩,編劇你過來,我們談一下「人生」
    今天部長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動漫作品中那些那些成為「劇情祭品」的女孩們!校條祭 《罪惡王冠》在《罪惡王冠》這部作品中,你可能對女主楪祈印象深刻,但是對部長來說,校條祭才是那個讓我最難忘記的存在。校條祭是男主櫻滿集的青梅竹馬,同時也是她的同班同學,其溫柔的性格總是會在櫻滿集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鼓勵。不過就是這樣一位溫柔的女孩子,卻在編劇的安排下領了便當走人。
  • 恐怖的祭品!墨西哥頭骨塔:又發現119具阿茲特克人祭品
    如今,確實也無法追溯,在成為祭品主角的,到底是有多少是敵方被俘虜的戰士,又有多少是無辜的婦幼。祭祀,是人類社會中特有的一種文化產物!既然是莊重的禮儀,當然也少不了重頭戲——祭品,也是人類在繁縟的禮儀程序中,對未知世界最大的誠意和恭謹表示。可是,拿活生生的人類,作為祭品,中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國不是最早的那一個,也不會是唯一那一個。但600多具人類頭骨的出現,再一次用血淋淋的事實,讓人回想起僅在500多年,讓人觸目驚心的場景。
  • 市民掃墓祭品擺半小時失蹤 糕點被拿鮮花被售賣
    昨天,家住武昌楊園街的鄒女士向武漢晚報記者講述了她上周末回老家祭祖時的一件「離奇事」:掃墓擺在墳前的祭品,半個小時不到就神秘失蹤了,其中自己特地定製的鮮花居然被「乾坤大挪移」到了陵園門口。  糕點被拿 鮮花竟被售賣  鄒女士急忙向周邊掃墓的人詢問,一位在旁祭祖的阿姨悄悄告訴她,剛剛來了一個婆婆把鄒女士的祭品都拿走了。這個阿姨還說她,為何不把鮮花撕碎、糕點打開,整整齊齊擺著,不就是等著給人偷嘛!  才出墓地大門,鄒女士便在沿街售賣祭品和鮮花的商販那裡一眼看到自己精心搭配的鮮花,紫色的包裝紙特別醒目。
  • 紅頭「文」薦——端午特輯:濃情端午,今兒您吃了什麼餡兒的粽子呢?
    既然是傳統文化節日,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來走進端午節,去探尋它背後的文化內涵——說到端午節的起源,大家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了,不過端午節的來歷可不止一種說法哦~其製作講究,工藝也更為複雜,香辣可口,成為四川名小吃之一。。凡是有餡兒的東西,最不怕創新,現在的粽子餡兒已經演變得更加五花八門,蓮蓉粽、紫薯水晶粽、蔓越莓燕麥粽等等應有盡有······真的是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你們家鄉又是吃的什麼餡兒粽子呢?歡迎補充,一起在留言區探討一下吧?
  • 11.15【言情】《祭品夫人》《兇案現場直播》《起點文男主是我爸》
    一句話簡介:汝乃吾之祭品,只屬於吾。文案尋陌陌幼時為救養父一家,曾獻祭召喚闇魔,成為了闇魔留在人間的祭品。=闇魔是異族,生而孤獨,壽命綿長,只有尋到真愛之人堪破情關方能脫魔成仙,為此他們會在人間設置祭品。尋陌陌是塗青第十二位祭品,也是遇見他之後,活的最長的祭品。而此時的塗青已經因為之前十一個祭品的背叛,再不願意脫魔成仙,只等最後一個祭品背叛,好改修無情道。「清越真君風華無雙,心悅於你。」「不行的,我有夫君了,還等他來找我呢。」
  • 民間故事:男子為了偷吃祭品,假扮伯公爺,嚇走老婆……
    他住的村子每年在晚稻插完後,各家各戶都要備好「三牲禮」到自己的稻田附近拜「伯公爺」每年,都是這位男子提祭品去拜伯公爺。但,他每年拜完伯公爺後,都會把祭品的雞、豬肉、酒吃光喝光才回家。他每年去拜祭伯公爺都要很久才回到家中,妻子表示非常疑惑,去到稻田附近也不見祭品,他的妻子就問他祭品哪裡去了?他每次都回答說:「給伯公爺吃掉了。」他妻子心想「別人的祭品伯公爺為什麼不吃?我們的祭品每次都會被吃完呢?」又到了下一年這個時候,這位男人的妻子就說:「今年我來去拜見伯公爺。」想看看伯公爺到底是不是會出來吃祭品。
  • 博人傳:鳴人開了「八門」一決生死,博人將成為祭品被神樹吃掉
    但漫畫版《博人傳》現在卻正得如火如荼,在最新的第51話中,佐助生死不明,一式由於想讓博人成為神樹祭品被神樹吃掉而不敢殺博人,但也把他一隻手弄斷了。這是因為吃正常人對它來說並沒什麼用處,它只有吃「大筒木」才會發生變化結成查克拉果實,而最初這個祭品應該是大筒木輝夜,當時大筒木輝夜和一式一起來到地球,但是由於輝夜的背叛,一式不得不尋找宿體,然後讓自己成為祭品讓神樹結出果實,自己再在宿體的身上重生。
  • 端午為何成為四大節日,習俗蘊含有哪些智慧,對今人又有哪些啟發
    而為何端午節卻能夠在眾多節日中突圍而出,能夠跟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成為現代中國社會最著名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魅力到底在哪裡,而節日背後又有哪些內涵智慧值得後人代代相傳,細說起來,這些原因得分兩個層次來講。
  • 「拜好兄弟的祭品」可以撿走吃麼?
    這些祭品到了隔天會被清潔工拿去丟掉,與其浪費還不如撿回來自己食用。當然啦,劉先生也表示啦,絕對不能,也不會在別人還在祭拜時,或是蠟燭還沒燒完時帶走祭品。 一些學者認為回收七月祭品無傷大雅,只要是祭拜結束後才去拿來吃,理應沒有什麼問題。
  • 河南出土商朝大墓,墓中驚現兩具人骸,專家:他們自願當「祭品」
    可這些商代遺址中有兩具人骸骨造型非常怪異,考古專家推斷:這兩人生前應該是自願當作祭品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早在商代和周代,中原大地上存在不少匪夷所思的離奇幻術。說是幻術,其實就是迷信學說,無論統治者還是王公貴族每逢大事小情,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而商代還有周朝通常拿什麼東西來進行祭祀呢?
  • 為什麼溫嶺人端午節吃錫(拭)餅?
    插艾草、掛菖蒲劍、飲雄黃酒、吃錫餅,皆是端午必不可少的舊俗。這一天,大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把雄黃塗在小孩的耳、鼻、額頭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不受蛇蟲的傷害。家家戶戶插艾草、菖蒲於門眉,清香異常。說是為了闢邪,但很多人都願意相信這是為了紀念對香草有特殊嗜好的三閭大夫。其實有屈原前就有了端午節。端午也叫端陽,是古越人的年節。古越人以龍為圖騰,這天也是他們祭祀龍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