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闊別11年重登春晚舞臺的莫文蔚深情獻唱《當你老了》。隨著這首歌的流行,被改編的原詩《When you are old》和其原作者也再次走入人們的視線。
詩人葉芝的家
這首詩的原文是這樣的:
《When you are old》(當你老了)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當你老了,頭髮花白,睡意沉沉,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倦坐在爐邊,取下這本書來,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慢慢讀著,追夢當年的眼神。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多少人愛過你曇花一現的身影,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愛過你的美貌,以虛偽或真情,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唯獨一人曾愛你那朝聖者的心,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
詩詞作者威廉·巴特勒·葉芝((1865—1936)愛爾蘭詩人和劇作家,「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領袖。曾於1923年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葉芝出生於一個文藝氣息非常濃鬱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肖像畫家,葉芝的弟弟也是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他的兩個姐妹則均參加過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葉芝早期學習繪畫,是倫敦藝術家和作家團體中年輕的一員。這也薰陶出了葉芝浪漫、唯美的氣質。
《當你老了》寫於1893年,是詩人獻給他心目中一生的女神茅德·岡(1866~1953)的詩。茅德·岡是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但在愛爾蘭生活的過程中目睹愛爾蘭人民遭受英裔欺壓的悲慘境遇後,開始同情愛爾蘭人民並投身到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中,成為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從以上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葉芝和他的女神其實並不是同一類人。葉芝是性格偏於陰柔的男兒身,而茅德·岡卻是性格偏於剛烈的巾幗英雄。這種性格上的分歧是茅德·岡一直拒絕葉芝的愛的根本原因。
葉芝和茅德·岡相識於1898年,那一年葉芝23歲,茅德·岡22歲。葉芝剛剛在詩壇展露頭角,茅德·岡喜歡葉芝的詩歌,從而慕名來結識。第一次見面,葉芝對茅德·岡「一見女神誤終身」,自此情根深種。葉芝描述第一次見到茅德·岡的情景:
「她佇立窗畔,身旁盛開著一大團蘋果花;
她光彩奪目,仿佛自身就是灑滿了陽光的花瓣。」
那一刻,她就是他夢中的完美女神。而他,從此沉淪其中不願醒來。而對於茅德·岡來說,恐怕第一次見面就已經給他們之間的感情定性為了兄妹之情而非男女之情。她欣賞他細膩浪漫的詩歌,滿足了她颯爽英姿下被掩藏的那顆溫柔心。但是欣賞的僅是詩歌而已,絕對不是寫詩的這個人。她欣賞的是可以徵服她,給予她安全感的男人,很明顯葉芝不是這種類型。因此當她第一次收到葉芝給她的求婚信時,她是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反應過來後也是第一時間給予了他明確的拒絕,毫不拖泥帶水。
只是她還是低估了詩人的感情和執著。在以後的20多年裡,詩人一直守護在她身邊,不離不棄,即使她結婚,又喪夫……對她三次求婚,三次被拒,甚至愛屋及烏到向她的養女求婚,只因養女的眉目間有幾分她的神情。在葉芝52歲那年,他終於放棄了這種守候,正常結婚生子。但即使如此,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他還是心心念念地想見一見茅德·岡,可惜仍舊是被無情地拒絕。甚至到最後茅德·岡都沒有去出席他的葬禮,自始至終地堅持了她對他一貫的態度:不玩曖昧,不拖泥帶水。
茅德·岡在晚年回憶葉芝說「他是一個像女人一樣的男子,我拒絕了他,將他還給了世界。」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她是一個蕙質蘭心的女子,一直對感情有著很清醒的認知。對自己、對葉芝都非常了解。我欣賞這種女子,愛憎分明,很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是自己想要的絕不將就和心軟。
葉芝和茅德·岡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張愛玲的紅玫瑰白玫瑰理論。只要沒得到,紅玫瑰和白玫瑰永遠都能保持各自最美好的模樣。茅德·岡應該也深諳此理吧。她應該屬於早熟的女子,在遇到葉芝之前,在情愛方面她比葉芝經歷更豐富。因此,越是知道自己在葉芝心目中有多美好,她就越不想去打破。而且,她很清楚自己並沒有那麼美好,葉芝愛上的只不過是自己心目中想像出來的形象,只不過他把這個形象投射到了茅德·岡身上而已。一旦如他所願,兩個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這種美好形象的幻影就會破滅,更罔論還能寫出那麼多美好詩句了。所以,很多年以後,茅德·岡說:「世人會因為我沒有嫁給他而感謝我的。」如此聰慧的女子,也不枉葉芝對她一往而情深!
他們的故事又讓我想起了已故臺灣作家李敖和他的前妻胡因夢的情感糾葛。李敖和胡因夢是鄰居,胡因夢一直是李敖的忠實粉絲,但兩人卻並不相識。直到1980年,經朋友介紹認識後,兩人很快墜入愛河,27歲的胡因夢瞞著家裡與45歲的李敖成婚。這在當時是典型的郎才女貌的完美組合,被譽為全臺灣「最美的臉與最聰明的腦袋」的搭配,令多少人羨慕不已。可誰知好景不長,走下神壇的夫妻日常生活把兩人打回了真實的凡人模樣。終於在3個月零22天的時候,他們結束了這段短暫的婚姻。而這段婚姻也成為了他們兩人心目中一道深深的傷痕。李敖離婚後在各種場合變著法地罵了胡因夢20多年。曾有記者問李敖:胡因夢那麼美,對你又那麼痴心,為什麼你捨得離棄她? 李敖回答:「我是個完美主義者,有天,我無意推開沒有反鎖的衛生間的門,見蹲在馬桶上的她,因為便秘滿臉憋得通紅,實在太不堪了!」他甚至將這一段寫入書中:「 美人便秘,與常人無異。」……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當葉芝與他心目中的女神真的走入婚姻的殿堂,他是否能受得了走下神壇的女神墜入凡間,與普通人一樣柴米油鹽醬醋茶,更何況,他們倆一開始在愛爾蘭獨立運動的方式上的觀念就是不一致的。葉芝主張採取比較溫和的手段,而茅德·岡卻是堅定的革命派。可以想見,如果兩人結婚,必然會因為這些方面而有分歧。與其冒著這麼大可以預見得到的風險去結婚,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踩踏這道紅線,保持這種「戀人未滿」的狀態。
茅德·岡是幸運的,有一個人一直把她放在心裡視若珍寶一輩子。而對於葉芝而言他也是幸運的,有一個比他自己還了解他的女人呵護住了他對美好的幻想,讓他有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感情本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當事人是否心甘情願。得到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結果,得不到也不一定是壞事。有一種感情,叫作不是你不夠好,而是我們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