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會以鮭魚料理開場。
本來以為會先整理一下這幾天去浙圖帶的便當,然而回到山裡的第一頓晚餐做得過於成功,於是想著還是先po這個簡單的料理吧。
調味的純粹和操作的簡便不需要太多文字去描述,正好留給了我寫這一個有點平板無趣的開篇的空間。
上一次這樣認認真真地寫雜記可能還是讀高中之前了,畢竟這是我初中時期每周例行隨筆裡最喜歡的寫作體裁,或者說是風格。
高中的三年快得讓我不知所措,感覺還沒來得及適應就離開了,似乎什麼都沒做,什麼書都沒看,算起來寫過的作文也一手數得清。不是沒動過練筆的念頭,但是卻總是能被惰性戰勝。
直到驚覺自己甚至不能很清晰地組織語言敘述一件事或者表達一個想法的時候,才意識到幾乎三年都沒有怎麼接觸文學的我已經不是三年前初中時候,那個能很好地駕馭各種辭藻、甚至文字華麗得矯情的我了。
公眾號未來的推文應該會是我的碎碎念和料理分享。
本來是準備只寫些吃的——因為每次做飯都覺得自己比起物理更適合料理(笑 ——但我大概還是會按捺不住自己想要瞎扯的想法,於是感覺加一些雜記順便活動一下生疏的筆觸似乎也挺不錯的。所以接下來可能會變成流水帳式的料理文。
料理真的是能改變心情的一件事,特別是看著原材料一點一點變成令人喜悅的食物。我的料理技能基本上來自於網上的各種食譜/視頻和我自己的腦補以及經驗,所以如有不足還請多擔待。雖然我覺得大概不會有多少人關注,但推文本身也不過是對自己心情的記錄。有一句話說,「唯有美食和愛不可辜負」,其實我倒是覺得,與其說美食不可辜負,不如說愉悅的食物是沒有辜負自己的一種體現。
以後大概會儘可能多地放些圖片,畢竟只是看文字聽我瞎扯也是有點無聊。但步驟圖以我的懶惰程度大概是不太會有的,在吃之前各個角度地拍照已經是極限了。
物理:自己選吧 禿頭還是炸毛(笑
*截圖來自bilibili av649450008
鮭魚真的是我很喜歡的一種食材,無論生熟。
選材是個關鍵的點,個人覺得若是用煎的方式做鮭魚料理,中段連著魚腩的部位更加適合。超市裡一般會把從腹部到靠近尾部的位置都分類成中段,但是從口感來說帶著較多脂肪的魚腩部位比起低脂肪的尾部和背脊會鬆軟一些。
切割方式往往也很重要,常見的除了我用的魚柳(也就是在橫剖面上垂直於脊椎直到魚腩的條狀切塊)之外,還有一種輪切的魚排(也就是縱剖面上的切片)。我不是特別喜歡後者,因為這樣的切割方式沒有辦法讓魚皮和鍋很好地接觸,而魚皮的焦脆口感是這道不能更簡單的料理的點睛之筆。
處理方式也不繁瑣,簡單的黑胡椒和鹽就能很好地激發鮭魚本身的風味。我還加了一些幹羅勒碎,不加或是換成其他香料自然也可以。
要注意的就是抹鹽的時候根據厚度調整用量,在厚的地方稍微多加一點。
我的經驗是在魚皮的表面再抹上薄薄的一層澱粉和黃油——澱粉用量非常小,但是可以增強脆的口感;而抹黃油是因為雖然用的不粘鍋,後期加熱過程中魚柳也會濾出不少脂肪,但魚皮會先和鍋接觸,依舊容易粘在上面。
火候是最關鍵的點。開大火魚皮面向下入鍋,記得及時晃動防止魚皮粘鍋,大火定型大約半分鐘就可以轉小火。翻面什麼的隨意就好,我總是覺得自己做飯更多的時候憑的是感覺,每一份原材料每一個烹飪環境都不可能精確得一模一樣——不管是從魚的厚度或脂肪比例,還是從加熱的溫度或廚具的導熱性能來說。
料理就像是寫作,體裁可以自己發揮,內容可以隨心所欲,但是基本的筆法卻是共通而萬變不離其宗的。
小火可以防止糊鍋並確保魚肉煎熟,大火能上色也能減少內部水分的流失,不同的火候溫度對於鮭魚是這樣,對於任何其他的料理當然亦如此。
具體煎幾分鐘還要靠自己掌握,但等到差不多的時候記得一定要轉回大火讓表面焦化(還是叫Maillard反應來著?)增加一層風味。若是喜歡還可以像煎厚牛肉那樣鎖邊。
裝盤自然是沒那麼多講究的,但我為了拍照好看還多淋了一點我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可以從tb上買,卻硬是從英國背回來的低脂蛋黃醬。Mayo和鮭魚的意外和諧確實是沒有想到的收穫,但若是太多了可能還是會比較膩。
我之前也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做過鮭魚料理,但最終還是覺得這樣純粹的才最好吃。不過可能火候的掌握也是個看時機和運氣的事情。總之這確實是目前為止我最滿意的一次鮭魚料理。
不過我為什麼要做作地整篇文章都叫它鮭魚而不是三文魚呢。
總覺得三文魚該是生的。
本該在複習線代的小陳
2019.12.24 十九歲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