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中日實力對比,差別有多大?兩國差距超乎想像

2020-12-24 騰訊網

1937年,日軍製造了七七事變,也意味著中國的全面抗戰正式打響,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日本已經不滿足於生活在一個小小的島國之上,渴望擴張自己的實力,而當時的中國處於貧窮落後的階段,內部黨派紛爭不斷,日本需要更多的資源來發展自己國內的軍事、工業水平,便打起了地大物博的中國的主意,不久之後,日本打著尋找失蹤士兵的旗號向中國發起了進攻,這個時候的中國根本沒有做好迎戰的準備,處於十分被動的局勢之中,本來黨派鬥爭已經讓當時的中國耗盡了力氣,但是面對侵略者我們又不得不拿起武器進行反擊,由此可見,1937年的中國和日本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實力懸殊。

日本帝國主義在1937年不斷滋長,天皇是國民們無比忠誠的對象,這也成為了他們的民族信仰,作戰中的軍隊士氣也因此受到了很大鼓舞,將士們為了天皇和日本立下了許多戰功,國民也因此變得團結一心。但當時的中國與日本國情不同,那時候國內的共產黨與國民黨正在內鬥,社會的各種勢力還在頻繁發生衝突,他們的矛盾非常尖銳。加上當時的國民黨資本主義一直在剝削最底層的普通百姓,使得很多群眾對國民黨怨聲載道,還產生了不少憤恨,這些對當時的中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它還讓整個國家的抗戰變得消極。我們的軍隊士氣也很低迷。這些都會對軍隊的作戰能力產生很嚴重的負面影響。

1937年的時候,日本在經濟總量上比我國多出兩倍,人均GDP為我國的20多倍,他們在戰爭中投入的軍費,我國也無法望其項背。那個時候的中國經濟十分困難,人們穿的大多是粗布衣衫,就靠著家裡的幾畝良田維持生計,同時工業基礎相當薄弱。那個時候的日本主要以發展工業來創造經濟,而中國還在農業發展中掙扎。由此可見,兩國在經濟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日本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前景十分好。更何況當時的中國不同的政權一直在內鬥,中國底層的發展也被國民黨的資本主義壓迫著。雖然我國在洋務運動之後經濟得到增長,但卻一直無法趕得上日本的快速發展。

從科技整合能力上來看,日本不少細分的產業水平都很高,但日本卻難以把這些領域的高科技整合到一起,在終端領域上取得重大成就,這一問題可以從日本國產大飛機以及五代機研製計劃的失敗上看出,此外從航天領域來看,日本實力也遠在中國之下,只有抱緊美國的大腿才能涉足一些關於航空的科研項目。而我國在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都已經領先於大部分國家,尤其是在特高壓輸電技術、量子通信衛星、雷射武器等領域。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成就都被大家看在眼裡,我們應該保持謙虛好學的心態,同時也不過於自卑,必須清楚的意識到,雖然中國還落後於世界第一大國,但千萬中華兒女正在共同努力奮進。

相關焦點

  • 1937年的中日實力對比,兩國差距有多大?結果超乎想像
    雖然中華民國時期已經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但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樣貌並沒有發生些許改變,人與人之間還遵循著舊有的組織形式,而且民國政府實際上統治力很低,當時國家跟陷入癱瘓沒有什麼區別,而後來所謂1927年到1937年間的「黃金十年」說到底不過是在自吹自擂罷了,社會間的貧富差距依舊明顯,社會資源被大批資本家和買辦財團所掌控
  • 1937年中日兩國實力對比,差距體現在哪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迎來了長達14年的抗戰,此時的兩軍實力差別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1937年日軍發起七七事變時,但從軍事武器上把中日進行對比,此時的日本工業水平發達,因此日本士兵配備的都是現代化制式武器,相反,當時的中國軍隊連一人一槍都難以實現,有時甚至用冷兵器上場
  • 1937年的中日兩國,實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但是時間來到1937年的時候,我國還是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了,並且和日本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對抗戰,那麼當時雙方軍隊的實力差距究竟體現在哪裡呢? 而中央則想假借日軍之手消滅或重創軍閥軍隊,看似和平實則各埋私心,嚴重打擊了軍隊士氣和戰鬥力,士兵毫無鬥志可言,「友軍被圍,不動如山」這可是國軍傳統,可見當時中日之間可不僅僅是國力軍力上的差距,還有軍閥從中作梗。
  • 1937年的中日實力對比,兩國差距到底有多大?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和中國比起來就更小了,可是1937年的時候,比較綜合國力的話,日本卻是世界級的強大國家。日本經歷過明治維新的改革以後就逐漸強大,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也成為了世界強國之一,和英美等國家屬於同一位置。
  • 1937年的中日兩國,實力有何差距?
    我國在各個方面都解開了束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由於材料和技術先限制,我國的發展並沒有多大的成就。我國長期處於封建王朝的統治下,保守穩進的思想根深蒂固,中國在後期的發展往往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新舊制度交替需要很長的磨合期,舊制度對於中國的影響導致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的發展受限。
  • 1937年,全面抗日初期有多難?中日實力對比,網友看了淚流滿面
    中國的抗日戰爭從1931年打到1945年,不過確切來說,直到1937年開始才是全面的反侵略戰爭的時刻。導火線為1937年的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此後舉國上下一致地外。雖然最終的結果我們如今是明確的,但是在當時誰敢說一定會贏嗎?顯然沒人誰有那個底氣,因為實力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 1937年的中日兩國,實力差距到底體現在哪裡?
    1937年,我國遭遇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此後開展了長達十四年的抗戰歷程,兩軍的實力差距究竟在那些方面呈現呢? 1937年,日本的經濟總量超過中國的三倍,人均GDP超過中國的20倍,對於軍費的投入,中國遠不及日本。
  • 1937年中日實力對比,差距意料之中的恐怖
    同時意味著中國開始正式進入到全面抗戰中,這一切的開端都是日本的野心造成的,他們渴望擴展自己的領土, 而當時的中國又正是處於起步最混亂的時候,為了在軍事、工業等方面的發展,想要獲取大量的資源以實現很高水平的發展,日本便開始對中國下手,以士兵失蹤為藉口向中國發動了攻擊,而當時的中國根本就沒有時間進行反映,處在被動作戰的狀態,國內的戰鬥本就讓中國耗費了精力,可面對日本的挑釁又不得不進行反抗,當時的中國和日本的實力差距真是很大
  • 看過1937年中日的實力差距,才知道抗戰有多不容易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被日本軍隊打的節節敗退,在不到一年時間裡日本就佔領了小半個中國。中國之所以被打的那麼狼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敵強我弱,雙方的實力存在巨大的差距。
  • 1937年,中日實力對比,才知道日本為何不可原諒
    從1931年日寇發動918事變之後,抗日戰爭便在東三省拉開了序幕。一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日本徹底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好在之後日本的野心膨脹,偷襲珍珠港事件給了中國人喘息的機會,一直到1945年戰爭的結束,中國人在這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可以說是付出了無數鮮血,革命家用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如今的中日兩國雖然恢復了友好邦交,但是對於任何一位中國人來說,這段國恥都不能忘懷,日本人更是不可原諒。看看1937年中日兩國的實力對比,才知道抗戰勝利有多不容易!
  • 借電影《八佰》點映,對比下1937前年的中日經濟實力
    那時中日兩國在經濟上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也輾轉在網絡上搜集了一些簡單的數據羅列下來:在1937年前的工業總量是16.9億美元,鋼鐵年產量2800萬噸。日本的工業總量60億美元,鋼鐵年產量5070萬噸。當時中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要比日本大的太多。但是基本的經濟書記都不足日本的三分之一。
  • 日本網友評價:中日兩國電影海報實力差距,中國風海報讓他們驚豔
    而這也讓日本網友對中國的海報產生了興趣,他們在仔細了對比了中日兩國的電影海報,終於明白了兩者實力的差距。起因是一位日本網友拿出來三張中國的電影海報,這三張分別是《X-戰警》,《龍貓》和《哥斯拉2怪獸之王》的宣傳海報。並將《X-戰警》的日本版電影海報拿出來進行對比,並感嘆中國版電影海報和日本版電影海報的質量差距好大啊。之後就引起了日本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 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海軍對比,以及統治者在態度上的差異
    一,戰前中日兩國海軍建設的對比1874年,日本發動了侵臺戰爭,不但引起了中國朝野上下的強烈震動,而且進一步增強了清統治者的海防意識。1874年11月5日,恭親王奕等上奏稱,日本只不過是東洋一小國耳,「現在日本之尋釁生番,其患之已見者也。
  • 印度學者:中國和印度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近年,印度人在印度國家的一個著名的論壇上,提出了一個讓中印兩國國民都十分好奇的問題:「中國和印度差距到底有多大?另有印度專家回應到:中國至少要30年才能趕上印度。」 引起網友一片譁然。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輕武器對比),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該炮在明治44年(1911年)製造完成並配發至當時日本各師團之山炮中隊(等同西方連級編制),成為當時日本師級部隊火炮支援主力。
  • 《八佰》背後的國際關係,德國為何能在中日兩國之間左右逢源
    對於這個片段,大家自然而然的會想到二戰中德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既然兩國是同盟,那麼日軍對德國人的格外保護也就不足為奇,這一點與後來日軍戰機掃射租界內的英法美公民可以說是形成了鮮明對比。按理說,作為交戰雙方的第三方,要麼像英美一樣作壁上觀,要麼就一邊倒的加入戰爭一方,但德國為何做到了中日兩國之間左右逢源?
  • 從八佰熱映看淞滬會戰中真實的中日軍事差距有多大?
    日本從豐臣秀吉的時候就開始有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的想法。1937年7月7日,野心極度爆發打響了侵華戰爭第一槍。三天打下上海,三個月拿下中國,能有這種叫囂和狂妄,日本底氣來自哪裡? 我說當時的差距有軍事上的差距。1937年當年日本可以生產1580架飛機、300輛坦克、30艘軍艦、744門大口徑火炮,這些數字中國通通都是0。
  • 那年今日918:大數據告訴你最真實的中日之戰!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當時兩國國力的對比。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迅速成長為,現代化的工業強國。而中國,卻依然是落後的農業弱國。1937年,日軍擁有的武器裝備,是國軍的2倍以上。日本有作戰飛機1600架,中國僅有223 架,日本有艦艇285 艘,中國僅有60餘艘。缺少裝備的國軍在美國伸出援手前,基本上只能靠搶日本兵的武器來用。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指出:日本的軍力在東方是一等的。
  • 明治維新150年:中日兩國對望的視差
    遠望:觀看西洋的方式說到對西方世界的看法,中日兩國在起點上可謂不相伯仲。一個頗具象徵性的例子就是望遠鏡。這種西洋器物大致在16世紀同時傳入中日兩國,都被作為一件奇巧的西洋玩意接受下來。甚至連派的用場都差不多。李漁和井原西鶴分別是17世紀中日兩國最出色的情色文學家。
  •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裝備差距有多大?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從我們現在人的角度來看,這是八年全面抗戰的開始,但對當時的人來說,包括日本、中國、還有那些吃瓜的各國人士,都認為這場衝突和之前一樣,過不了幾天就隨著「中日之間的議和」而收場。步兵聯隊以下,以裝備最精良的挽馬師團甲等聯隊為例,每個中隊有6門八九式擲彈筒、6挺十一年式輕機槍作為支援火力。一個聯隊共有步騎槍2146支,輕機槍72挺,重擲彈筒72門,十年式輕擲彈筒4門,重機槍24挺,九二式步兵炮6門,九四式37mm戰防炮4門,四一式聯隊山炮4門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