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個音響燒友群中有人認為「顯示設備的清晰度排序是液晶電視大於雷射電視大於投影機」,或許大多數朋友猛一看覺得有幾分道理,但小編要明確告訴大家,液晶電視、雷射電視、投影機屬於不同場景使用的顯示設備,即使1080P FULL HD畫質的設備在清晰度方面人眼觀看差別不大,更不用說是4K的超高清解析度了。比較明顯的差別則是畫面的亮度、色彩以及對比度。一位比較了解音響的燒友對於同樣屬於影音娛樂的家用顯示設備理解有著明顯偏差,更不用說廣大普通用戶了,在此就和大家詳細聊聊投影機與電視機的差別,以及如何選擇。如果有些地方描述得不正確,也歡迎各路大神拍磚、提攜。
我是從2010年左右接觸到投影機的,當時各類顯示設備以720P為主,1080P就像現在的8K一樣稀罕。短短十年,顯示領域的進步神速,高端8K投影機已經上市,甚至一些影音發燒友把用在專業電影院的疝氣光源投影機搬進了家。目前來看,普通家用的高端投影機還是以4K為主,索尼、JVC、松下、愛普生等合資品牌較貴,基本都在4萬元以上。明基、奧圖碼、極米、堅果等售價為在萬元左右。大部分人都認為投影機採用光線反射的原理成像,可以降低對眼睛的傷害,這是非常正確的理解。但是反射也就造成了投影畫面亮度偏低,以至於對於亮度有較高要求的投影機會採用雷射或者疝氣光源,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普通家用投影還是以汞燈或者LED為主。
或許你沒有看過實際的私人影院,但肯定去過公共電影院。很多人認為投影機不如電視清晰就是因為在電影院得到的直觀感受不如電視機。這裡明顯忽略了很多因素,首先是片源,電影院的片源多數還是1080P的清晰度,有些新電影院或者巨幕採用4K片源,也就是說和私家影院播放的片源一致。電影院的幕布卻非常大,常見的都是幾百平,並且都是透聲幕。近距離觀察的話能看到幕布上有很多小孔,孔徑是要大於家用透聲幕,目的就是為了讓布置在幕布後方的音箱聲音穿透幕布,傳遞到最後一排聽眾的耳朵中。片源一致,幕布更大,清晰度自然就會降低。而家用電視機往往都在70吋以內,因此大眾會感覺電影院投影畫質不如電視機,甚至都不如電視上播放的網絡在線視頻。要是觀看3D電影,那就更是觀感不佳了。當然,一些剛上映的大片電影還是要去電影院觀看,選擇靠前1/3居中的位置最佳,電影院的大屏以及音效在家裡是無法感受的,此刻清晰度已經不再重要。
分析過投影機再來聊聊雷射電視,其實雷射電視為超短焦投影機的別名,是商家為了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所命名的。在頭兩年雷射電視可謂大放光彩,推銷員常常會以大屏幕、高亮度等形容詞描繪,並且在當時對比同樣尺寸的液晶電視,有著非常大的優勢。可惜好久不長,2020年液晶電視開始大幅度降價,小米推出的99吋4K液晶電視不到2萬元,直言賠錢賺口碑,接連幾波開售,同事搶到了,實際體驗了下,無論是畫質還是便捷性,都要秒殺同價格雷射電視。
我個人用過幾款雷射電視,包括國產的海信、明基和索尼,說實話使用感受不佳,先拋開價格不談。雷射電視都要搭配特殊的格柵硬幕,和普通投影幕布不同的是,雷射電視所搭配的幕布是灰黑色,帶有一圈黑色邊框,很像關機的電視屏幕,或許這也是叫做雷射電視的原由。市面上以120吋和100吋的雷射電視為主,150吋應該大部分普通家庭客廳無法安裝。由於幕布掛牆,雷射電視需要與牆有一定的距離,才能正確投射,所以電視櫃也要更換,大多數是有一個專門放置雷射電視的臺面,使用時可以拉出,有電動和手動兩種,雷射電視櫃是不包含在雷射電視價格裡的,便宜的兩千多,不建議買放在原有電視柜上的伸縮臺面,雷射電視和幕布是分體的,安裝人員調教非常麻煩,萬一熊孩子碰歪了,那就要找人重新調教畫面了。
不僅使用麻煩,在觀看體驗上,雷射電視並沒有宣傳的那麼誇張,在抗光性上雖然比普通投影機好,但距離電視機也差距明顯,如果想要一個不錯的色彩還原度,陽臺的窗簾必須拉上,客廳關閉主光源。因此,雷射電視並不適合普通家庭用。比較適合別墅的大客廳以及會議商用。
我個人覺得,目前最為實用並且性價比最高的家用顯示設備仍然是液晶電視,如果特別在意畫質,就考慮OLED或者量子點電視。想要享受超大畫面,又想節省預算,那就考慮國產4K投影機,加上電動捲簾幕布也就一萬多點,拉上窗簾、關掉燈。還有預算的話買套簡單的影院音響,同樣能享受屬於自己的私家影院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