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he Ground Up 是「星爸爸」Howard Schultz的第三本書,英文版於2019年已在美國出版,簡體中文版在今年10月發布。
新書發布前的某天,夥伴瑞秋神秘兮兮地跑來問:
Howard的From the Ground Up很快就要出版了,如果要你向Howard提一個問題,那會是什麼?
這個不經意的問題當時就像電流穿過我的身體一般,瞬間讓自己精神抖擻起來,無數個「終於」在腦海裡迴響起來。
我是一個對書名總是抱有很強的好奇心的人。
Howard的第一本書《將心注入》,我當初很好奇的是Howard眼中的這個「心」是指什麼?這個「心」的解釋在《從頭開始》Belinda給新書作的推薦序中有一個非常好的詮釋:
Howard童年時的經歷賦予了他同情心、同理心以及對世人的尊重之心,這樣的價值觀再加上堅強的決心,指引了Howard的人生旅程。
以同情心、同理心、對世界的尊重之心和決心注入到工作和生活當中。
Howard的第二本書《一路向前》,我也想知道Howard眼中的「前方」指的是哪裡?同樣的,Howard在《從頭開始》分享了自己的答案——
「一路向前」一直是我的口號,它意味著在任何奮進道路上的希望、勤奮以及目標、熱情。
「前方」不是一個具體的方向,而是一種希望、勤奮和熱情的信念和態度。
和之前兩本書一樣,我一直在思考著一個問題:Howard眼中的的Ground到底指的是什麼?11月13日晚上,當我第一次完整讀完了Howard的《從頭開始》後,被書中Howard多個首次公開的故事和當中的細節所震撼,也對公司日常所踐行的價值觀有了更多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當然,我也終於找到了Ground背後的含義。
1981年,在漢默普拉斯特(銷售家庭用品的公司)任職銷售總經理的Howard在西雅圖派克市場星巴克的那次經歷,讓他決定放棄7.5萬美元年薪以及不少的公司特權和福利的工作,一心想要加入星巴克,最終在1982年以市場營銷主管的身份加入星巴克,但此時對於Howard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從頭開始的工作。
1983在米蘭那次出差,讓Howard找到了一把鎖匙,一把能夠打開將咖啡文化帶到美國的鎖匙,幾經多次努力與嘗試,仍未能說服星巴克的創始人進行推廣,Howard只能離開星巴克繼續奮力追逐自己心中的夢想,決定創辦天天咖啡。
1986年夏天,為了籌得開店的資金,Howard共拜訪了242位投資者,其中的212位說了「不」。當天天咖啡開店迎客之時,對於Howard來說這又是一個從頭開始的時刻。
2008年,已經退居幕後任董事長的Howard,在看到自己心愛的公司在逐漸走向滑坡之勢時,出於對公司、夥伴及其家人的愛和責任感,Howard重新擔任CEO,但此時擺在他面前的是各種各樣的艱難挑戰,以及當時全球的經濟衰退,變革被提上日程。
在轉型期,星巴克的股價一度降到了不足7美元每股,就像是觸底般讓人失望,對此,Howard仍堅守以「公司首先為夥伴和顧客創造價值」為先的信念,經過所有人的努力最終轉危為安、安然渡劫。
2018年6月26日,在美國西雅圖星巴克總部辦公樓前面,Kevin舉起手機與Howard拍照,後面站著3000多名身穿綠圍裙並肩站的夥伴,他們是為Howard告別的,這張畫面也將永遠定格在了夥伴的腦海當中。
「36年了,我要離開星巴克了……我走得有點迷茫。我尚未有明確的退休後的打算,只是仍想為國家多做點事……我相信這樣做是正確的:告別過往,敞開心扉,走向另一個未來」。
這正是Howard人生旅程中從頭開始的另一個起點而已。
Ground雖然是地面、底部的意思,但對於Howard來說,每一次的轉變都是一個新的起點,就像查爾斯·漢迪所指的西姆特曲線(Sigmoid Curve),一條不斷呈螺旋上升的曲線能夠讓一個人或一個企業永不止步、持續發展。
個人或企業的每一次轉型就像一次觸底,都會帶來種種不適甚至痛苦,但只有經過這樣的改變才能發現更好的可能,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思考的。
至此,Ground之於Howard來說,就是初心!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充滿著喧囂和不確定性,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不顧一切去實現,對於我們來說已然顯得那麼難能可貴,Howard大半生的經歷都在告訴我們,無論身處哪裡,找到並回歸初心,是不至於迷失自己的前提。
Ground之於Howard來說的第二層意思,就是:
每一家星巴克門店,這裡是夥伴與夥伴、夥伴與顧客維繫關係的地方,也是人文精神得以傳遞的最重要場所,就讓一切從照顧好夥伴和顧客開始。
《從頭開始》是我迄今為止寫得最私密的書……這些事,在此之前我連妻子雪莉都沒有告訴過。
喬哈裡視窗(Johari Window)有一個區域叫「隱私象限」,通俗來說就是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的事情,顧名思義就是隱蔽而不想公開的事情。
這不僅需要坦誠,還需要極大的勇氣,Howard的示人以真正是希望能夠讓大家看到、聽到和感受到他創立的那家與從不同的公司及其背後的價值觀、文化形成過程——找到「盈利」和「社會責任」之間取得平衡的受世人尊重和讓夥伴感到自豪的公司。
Howard在書中有一處細節提到,兒時與父親共同喜歡的傳奇棒球運動員米奇·曼託在退役儀式上說到:「棒球待我不薄,能為大家在洋基體育場打18年球,是一位球員最大的榮幸。」
11月7日是我在星巴克剛滿15年的日子,我想,對於我這個星巴克老夥伴,如果借用米奇的話來說也毫無違和感:「星巴克待我不薄,能在這裡工作15年,是一名咖啡師最大的榮幸。」
我相信Howard一定會對此深感自豪,因為這正是他努力一生的事業——讓夥伴在工作中感到自豪和受尊重。
也許大家會覺得一位「星齡」15年的夥伴,能與Howard的接觸的次數會非常多,但答案是,能夠親眼見到他本人只有3次而已。
2009年9月9日,Howard第一次來到深圳參加由夥伴組成的夥伴論壇(Open Forum),作為一名值班主管的我幸運的被營運領導邀請前往。
(有心的夥伴可以在上圖中找找11年前的自己。)
這也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Howard,我在活動結束後向公司內刊投遞的名為《我眼中的霍華德·舒爾茨》的文章裡,是這樣記錄著當時他給我的第一印象:
9點30分,舒爾茨先生帶領著他的團隊走進了會議廳內,此時,來自全場最熱烈的掌聲早已響起。他走到了會議廳中央,希望與每位夥伴都有眼神接觸。而我也仔細地端詳著這位傳奇的星巴克領導人:眼光炯炯有神,面帶微笑,露出潔白的牙齒,一席乾淨整潔的襯衫,沒有更多的其它修飾,讓人感覺精神矍鑠,我極力地回憶著在媒體看到過的舒爾茨先生以便與真實的加以對比,眼前的這位CEO依然顯得那樣年輕有活力。
與Howard的第一次接觸,他的平易近人、充滿號召力的演講至今讓人難忘……
2011年4月23日,星巴克大中華區(彼時的稱呼)的所有門店店經理、區經理和營運領導們齊聚上海,來自不同城市的將近800位夥伴在這裡參加星巴克中國領導團隊會議(Leadership Conference)。
而這次也是我第二次見到Howard。作為會議的其中一位發言嘉賓,Howard堅定了自己對星巴克在中國發展的信心,為夥伴描繪出一幅美好的發展藍圖,在問答環節,對每一位提問的夥伴,他都會走到夥伴跟前去用心傾聽。
當天我不遠處的一位夥伴提問,只見Howard走了過來,他穿著一套淡黃色西裝,沒有領帶,面帶著笑容,側著身體認真的聽夥伴的問題……
2014年6月3日,Howard和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一行來到廣州,參加在此舉行的以「愛築人文,星啟未來」為主題的「夥伴及家屬交流會」(Partner Family Forum),這也是我第三次見到Howard。
已經轉調到支持中心負責培訓的我,當時主要負責的是一個叫Coffee Festival的區域,在這裡每位入場的夥伴都會經歷從種子到杯中咖啡的過程,全程都有區級咖啡大師作介紹。
當天Howard也來到了這個區域參觀,他最後來到Mastrena濃縮咖啡機前,點了一杯手工調製飲品,後來我才知道這是他最喜歡的手工調製飲品:Double Short Latte(註:兩份濃縮的小杯拿鐵咖啡,這是Howard喜歡的手工調製咖啡,他喜歡的咖啡豆是陳年蘇門答臘哦,每天早上會自己衝一壺4杯量的法壓),小夥伴還用心地為Howard拉了一顆心,Howard開心的和咖啡區域的夥伴道別後離開。
Howard在《從頭開始》中,用了單獨一個章節的內容來寫中國以及中國夥伴的故事,而且裡面所提到的故事中不乏我所認識的,每每看到這些內容,感動之餘也讓我有一種時空的「錯亂感」——Howard就在身邊。
Howard用了大半生時間,讓幾百萬曾經一同共事過的夥伴看到、感受到、分享到他堅信的理念以及價值觀所帶來的體驗和利益。
克萊頓·克裡斯坦森教授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提到:不要去詢問一個人的價值觀,只要看看他把時間和金錢用到哪兒去了就知道他最在意的是什麼了。
我只想對Howard說一句:你為所有星巴克夥伴所做的一切,我都感受到了,謝謝你Howard,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很自豪有星巴克這一站。
回到本文開頭,我當時給瑞秋提了一個縈繞在腦海中的問題:
您曾經在《將心注入》這本書中寫到:「我不曾打算寫一本書,至少不是在事業生涯的早期。我堅信星巴克最大成就就是在未來而不是過去。如果星巴克將來的豐功偉業可以寫成一本二十章的書,目前我們僅處於第三章而已。」
我想知道的是:您認為星巴克目前所處的是這本書的第幾章?
而當我看到Howard在給星巴克中國所有夥伴的視頻中,特別提到了這一點,這股「電流」再一次擊穿我的心底,內心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