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科技」,當古老的閱讀和現代的科技融合在一起的時候,兩者會產生怎樣的奇妙反應? 科技是閱讀推廣的促動力,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已經在各行各業廣泛運用,科技也正在賦能數字出版、圖書服務、讀者服務。未來,人類閱讀將擁有怎樣的趨勢?
在第八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盛典上,舉辦了一場「閱讀+科技·科技創想—全民閱讀的雲時代」對話,來,我們一起聽聽業界大咖們的聲音吧。
孩子們的閱讀,網際網路能賦能
張凌雲|掌閱科技創始人
這十年我們觀察青少年閱讀得出一個基本結論,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有兩件事至關重要:一個是閱讀能力,這基於閱讀知識的獲取,也包括系統的思考能力;另一個是強健的體魄,運動的習慣和能力。
但事實是,目前中小學生閱讀過程中依然面臨幾個非常突出的問題,一是不知道怎麼選書,二是老師推薦的書學生看不懂,三是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或者閱讀的習慣。面對這些難題,用技術或者用網際網路的能力能夠賦能到青少年的閱讀,也就是實時獲取數據的能力,很容易把青少年的閱讀能力進行提升。
我們做知識產品的時候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過去我們做一個知識產品一本書就是完美的成品。做網際網路知識產品的時候發現,一本書其實是完美的半成品,只有讀者讀了,這本書才可能變成一個完美的成品,今天做音頻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感受。這時候帶來一個大變化,過去我們做一個知識產品的時候關心怎樣把內容變得更好,怎樣把形式變得更好。今天我們會花更多時間去關注用戶的學習過程,如何讓用戶付出努力,如何更好跟用戶反饋,讓用戶更好地完成學習過程。有時候我們可能有意把知識變得碎片化,更加容易懂,讓用戶快速接受這個知識。有時候我們有意識把知識變得難,讓用戶去做作業甚至去輸出,這個目標是要把知識通過過程更好地刻在你的頭腦中,這是學習的變化。
「紙電」一起讀,才是主流
劉書|亞馬遜中國副總裁
亞馬遜數字閱讀報告,我們已經連續進行了五年,這個報告來自全國300個以上城市的大量用戶。從這份報告可以看出,電子閱讀整體上促進了用戶的閱讀量,2017年64%的人認為有了電子書之後讀得更多了,2018年達到69%的用戶。從Kindle的用戶來講,我們的用戶更偏好出版物的電子書。37%的用戶只閱讀出版物的電子書。
很多人都認為有了電子書會阻礙紙書,出版社也有過類似擔心,但事實上兩者相互促進,「紙電」一起讀現在成為主流。55%的用戶又讀紙書又讀電子書。來自出版社的反饋,當每一本新書出來的時候,每本書都有一個生命周期,可能之前是三個月,然後一年半,在這個生命周期之內,電子書更好地促進了對紙書信息的獲取。
聽書,能把書做薄,也能做厚
周曉晗|喜馬拉雅FM副總裁
讀書我們提倡兩種方式,把書讀薄,我們推出「全球好書100本精講」,通過15—20分鐘了解這本書大概的意思。
另外一種方式把書讀厚,比如於曉非《金剛經》導讀,整個《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個字,唐玄奘的一本也只有八千多字,我們的節目相當於70萬字,通過深讀的方式展現了整個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發展。根據市場需求,有時候把書讀薄,有時候把書讀厚。
現在影視聯合也是個趨勢,比如《如懿傳》《芳華》。 紙、聲書同步成了風尚,如《日子瘋漲》《今日簡史》實現了書和有聲書聯合。
書店的終極目標,成為文化消費的服務商
陳大利|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書店是一種文化產品,我們的好多書店經營者認為我都已經在推送文化了,當然有文化。其實不然,不管國有的還是民營的,不怎麼有文化,要把書店作為一個文化產品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也是一種情懷。
書店是一種科技產品,雖然從消費場景的建設來說,我們不會用很多高科技,但是網際網路、物聯網、RDFI射頻技術都可以為我們書店的服務方式轉變,提供很好的支持和選擇。
書店還是一種生活產品,在書店是生活場景化的一種服務提供。書店不止是一種產品,還應該是一種平臺,書店線上線下的流量平臺,一方面是一種導流的入口,同時也是引流線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消費很好的平臺方式。
書店是服務體驗互動的平臺,真正有品質的書店,很多白領80後、90後包括00後都願意到書店去交友談事情,社群平臺的功能已經遠遠超過文化產品售賣的功能。另外還是內容生產推送的服務平臺,像農夫山泉的廣告一樣,我們不生產內容,我們是內容的搬運工,其實書店也是可以生產內容的。
所以書店已轉變為閱讀服務供應商,以用戶需求滿足作為一種核心能力的構建,終極目標要成為文化消費的服務商,這就是要進行數據畫像、數據儲備。
未來書店有兩個關鍵的因素,產品+平臺的性質和科技+數據的性質。阿根廷著名詩人路易斯·博爾赫斯說過「上帝同時給了我書籍和黑暗,這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那麼我在心裡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如果博爾赫斯生活在現在,他一定會說「天堂一定是書店的模樣」。
通過人工智慧,讓閱讀更平等
劉峰|圖靈機器人兒童事業部總經理
小學語文老師經常要求我們背詩,小時候只是理解了詩文辭藻的美麗,隨著我閱讀能力的提高,才知道這個詩人是誰,寫這首詩發生了什麼,我對詩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圖靈機器人努力的方向,就是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實現閱讀標準化,把專家總結出來最佳的閱讀方法,以標準模板的形式呈現給用戶,無論這個用戶是3到6歲的孩子還是12歲的初中生。
圖靈機器人是一個為兒童場景提供AI技術和能力的開放平臺,幫助眾多合作夥伴建立自己的閱讀機器人、教育機器人,可以識別書本上的文字,讀給孩子,並且講跟這頁畫面相關的故事。圖靈機器人的使命和願景,是希望在明年可以共建一個機器人,在語義基礎上,結合知識圖譜、用戶畫像、多輪對話和內容標準化、教育標準化的閱讀機器人。我們的願望,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讓閱讀更平等,讓教育更公平。
-End-
本期監製:賈薇
原創新媒體製作人員:路豔霞、關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