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丨上海1家法院、9名幹警榮獲最高院表彰

2021-01-18 網易

  

  

  1月10日,在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上,為表彰先進、激勵隊伍,最高人民法院決定授予83個單位「全國優秀法院」稱號,授予97名同志「全國優秀法官」稱號,追授2名同志「全國優秀法官」稱號,授予198名同志「全國法院辦案標兵」稱號。

  其中,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榮獲「全國優秀法院」稱號,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吳盈喆、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陸淳榮獲「全國優秀法官」稱號,另外,還有7名幹警榮獲「全國法院辦案標兵」稱號。(名單附後)

  

  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

  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以「服務大局有銳氣、特色審判有生氣、司法便民接地氣、改革創新有朝氣、隊伍建設講正氣」為抓手,紮實有效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各項工作。2017年至2020年,共受理各類案件69979件,辦結69844件,審判執行質效數據在全市保持前列。連續三年獲上海法院集體二等功。

  服務大局有銳氣

  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市法院率先舉辦環境司法研討會,發布環資審判白皮書,出版環資審判書籍(目前已經出版3本),建立環資審判諮詢專家庫,成立環資審判院校合作基地,設立駐區河長辦、生態環境局環資審判法官工作室,建立環資跨域司法協作機制。

  服務優化營商環境。連續三年制定服務保障優化營商環境的意見。連續兩年舉辦司法服務保障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會。開展「司法服務保障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活動月」系列活動。與區市場監管局、稅務局、工商聯(總商會)共同籤署《關於加強協調聯動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合作備忘錄》,與區市場監管局共同建立法律文書送達地址確認承諾機制,設立駐區工商聯(總商會)訴調對接工作站。

  

  ▲第二屆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推進會

  服務保障鄉村振興。召開司法服務保障鄉村振興研討會,努力為崇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智力支撐。人民法庭積極參加轄區鄉鎮綜合治理會議,每月向鄉鎮黨委政府發送《法庭工作動態》。編發《與法同行•鄉村案例法官說》書籍,以案釋法普法。

  服務花博會籌辦工作。組建服務保障花博會專項審判團隊,成立駐花博園區訴調對接工作站。積極推進涉花博會案件的審判、執行工作,依法妥善處置涉花博園區土地騰退案件。

  

  ▲ 在花博會倒計時200天活動儀式上,揭牌成立駐花博園區訴調對接工作站。

  服務平安崇明建設。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在全市法院率先制定《關於民間借貸案件涉嫌犯罪辦案指引(試行)》。開闢《崇明報》「瀛洲天平」以案說法專欄。

  特色審判有生氣

  開展環資審判。成立上海首個環境資源審判庭,創新開展環境資源案件「三合一」審判工作。一起非法獵捕、殺害中華鱘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入選最高法院「長江流域水生態司法保護十大典型案例」。

  

  ▲開展首批涉非法捕撈水產品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增殖放流活動。

  

  ▲審結的一起非法獵捕、殺害中華鱘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入選最高法院「長江流域水生態司法保護十大典型案例」。

  開展鄉村審判。實現本區18個鄉鎮駐村(居)法官工作室全覆蓋,推動司法資源向鄉村基層下沉。依託駐村(居)法官工作室,積極構建「鄉鎮-村居-人民法庭-院本部」訴調對接網絡。

  

  ▲設立駐村(居)法官工作室。

  開展旅遊審判。設立旅遊糾紛審判團隊和景區巡迴辦案點,開展「旅遊訴調進景區」活動。法官在節假日走進景區巡迴辦案,現場快速妥善處理旅遊糾紛。

  司法便民接地氣

  推進司法便民。加強線上線下融合服務,充分運用移動微法院、「一網通辦」、12368訴訟服務平臺等,讓當事人切實感受到「指尖訴訟」的便利。積極為老弱病殘等行動不便的當事人提供上門立案、調解、開庭等服務,把司法服務送到鄉村群眾家門口。

  推動多元解紛。在全市非行政案件集中交叉管轄法院率先設立行政爭議多元調處中心,促進行政爭議源頭預防和化解。聘任8名鄉賢擔任特邀調解員,拓寬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渠道,推動完善「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一起涉農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入選最高法院 「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十大典型案例」。

  改革創新有朝氣

  完善新型審判權力運行機制。積極探索總結改革經驗,努力推動改革落地見效。規範審判權力運行,建立審委會委員履職情況和討論事項公開機制。積極推進新型審判團隊建設、專業法官會議、隨機分案等改革工作。

  深入開展訴訟制度改革。有序推進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深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進一步提升辦案效率,切實維護當事人訴訟權利。

  全力推進智慧法院建設。加快現代科技與司法工作深度融合,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積極開展庭審記錄方式改革,進一步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審判效率。

  

  ▲積極推進庭審記錄方式改革工作。

  隊伍建設講正氣

  加強政治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黨對司法工作的絕對領導。推進黨支部規範化建設,建立「雙周五」學習機制,提升組織力。舉辦「崇法優青」評選,開展「四個十佳」季度評選。總結黨建工作經驗,《健全「三會一課」制度,夯實基層黨建基礎》一文榮獲全國法院加強黨的建設研討活動優秀論文評選一等獎。

  加強廉政建設。落實「四責協同」機制,強化執紀監督,綜合採取日常檢查、季度講評、實名通報、考核掛鈎等舉措,抓實抓細審務督察。連續14年開展「廉政教育月」活動。

  加強能力建設。編寫《審判輔助一本通》口袋書,開展審判輔助技能競賽,提升審判輔助工作水平。建立青年法官列席審委會會議參與疑難複雜案件討論機制。舉辦「法官說」「崇法講壇」活動。

  加強文化建設。開展文體月、文化季活動,濃厚法院文化氛圍。完善幹警關愛機制,開展生日關愛、舒心減壓、新婚祝福等活動。

  

  吳盈喆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

  智慧財產權綜合審判二庭審判員

  吳盈喆,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以下簡稱上海知產法院)的資深法官、審判團隊負責人,「全國法院辦案標兵」「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法院鄒碧華式的好法官」。她成功辦理了一起又一起專業性強、涉及新技術領域的案件,所撰寫的裁判文書獲得全國法院百篇優秀裁判文書,曾多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二等功和一等功。

  優秀是如何練就的,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她的故事。

  

  對待案件:全身投入 專業敬業

  吳盈喆作為上海知產法院成立後首批入額法官,先後審結多起具有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的案件。

  歐特克公司等訴前證據保全案,是上海知產法院成立後首例採取訴前保全措施的案件,保全工作專業性強、規模大、難度高,作為主審法官,她制定周密的工作預案,與執行局等相關職能部門緊密協作,順利完成保全任務,該案被評為「2015年度上海市版權保護十大案件」。

  「拉菲」未註冊馳名商標認定及侵權賠償案,是上海法院首例認定未註冊馳名商標的案件。吳盈喆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注意到我國商標法及司法解釋並未規定未註冊馳名商標受侵害時可以獲得賠償,但被告使用侵權標識的主觀惡意明顯,使用行為必然給原告造成了損失。為了作出公正的判決,她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與案例,深度追尋了相關立法的背景,積極合理地運用類推適用的法律適用方法。她的努力使得該案的判決彌補了法律和司法實踐對未註冊馳名商標損害賠償規定的缺失,也為類似案件的審理提供了借鑑,該案被評為「2017年上海法院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件」。

  

  涉及「CATIA」軟體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侵權案,是上海知產法院對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侵權案件作出最高賠償額判決的案件。在該起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吳盈喆綜合全案的證據情況,適用裁量性賠償的方法,在法定賠償最高限額之上酌情確定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900萬元,充分體現了法院對權利人的保護力度。

  對待專業:勤思敏學 精益求精

  「這是一個每天學習,每天進步的職業。」在回憶自己從事司法工作之初,吳盈喆認為自己很幸運,她聽從了父親的建議,填報了「法律」這一志願。

  法律專業知識的學習並沒有因她踏出了校門而終止,工作時的她更加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可以說,勤思敏學一直是吳盈喆的職業底色。

  工作時的吳盈喆善於思考、勤於總結。在辦案時她注重質量與效率的雙優,精益求精。尤其是在案件開庭前,通常她對雙方當事人的訴辯意見和提交的證據作一梳理,從而使庭審的重點更突出。庭審結束後,她認真撰寫裁判文書,準確體現審理案件過程中的事實認定、法律適用,進行充分的辨析說理。她的判決書曾入選2019年全國法院首屆「百篇優秀裁判文書」。「裁判文書是法官的作品,雖然法官對它不享有著作權,但它是法官職業生涯最好的見證。」吳盈喆如是形容自己與裁判文書的關係。

  

  吳盈喆身上有種「愛琢磨」的精神,她的審判業務能力和辦案水平受到大家一致公認。24年來,她審理的案件中有20件在上海法院的精品案例、優秀裁判文書、示範庭審評比中獲獎,3件入選《人民法院案例選》《中國審判案例要覽》,2件被評為中國法院50件典型智慧財產權案例,7件被評為上海十大智慧財產權案例、上海十大版權典型案例、上海法院十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典型案例。

  對待當事人:熱心真誠 耐心細緻

  吳盈喆的優秀不是偶然,二十餘年的工作使得她身上不僅有對案件的專心,還有對當事人的熱心。

  「法官工作需要跟老百姓接觸,每個案件都有各自的特點,如何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審判實踐結合起來,這其實是對法官一個基本的要求。」吳盈喆說。秉持著作為一名法官的初心,她以「化幹戈為玉帛」為己任,在辦案中注重調判結合,將調解工作貫穿於案件審理的全過程,她調解結案的案件當事人都能自覺履行調解協議,無一件案件進入執行程序。調解案件時她十分注意工作方法,以當事人的訴求為切入點,耐心細緻地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當面交流等方式與各方溝通調解方案,逐步拉近各方距離,仔細斟酌調解協議條款,尋求案件處理的最佳方案,既定分止爭,又達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例如,在她的悉心調解下,多起計算機軟體侵權糾紛案件的當事人均以「賠償+正版化」的方式達成和解並已全部履行完畢。案件解決後,各方當事人均對她專業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耐心細緻的工作方法表示衷心感謝。

  陸淳

  陸淳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商事審判庭庭長

  陸淳,1996年參加法院工作,現任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閔行法院)商事審判庭庭長、審判員,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

  她長期從事民商事審判工作,多為疑難複雜案件,所辦案件無一案件因工作瑕疵造成改判和發回重審。她注重案件審判質量,多次獲評上海法院優秀裁判文書、示範庭審,1篇網絡店鋪轉讓合同糾紛案例入選「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批涉網際網路十大典型案例」;關於地下車位利益平衡的案例分析榮獲「全國法院優秀案例分析評選二等獎」。她勇當司法改革探路者,大力推行民商事案件繁簡分流,試點開展商事庭審方式改革,積極推動錄音錄像替代庭審記錄改革,大幅提升庭審效率。

  2015年以來,她曾先後榮立上海法院系統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榮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上海法院優秀法官」「上海法院審判業務骨幹」「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向法而生,司法為民,激蕩正義的衡平者

  ——記上海閔行法院商事審判庭庭長、審判員陸淳

  走近陸淳,你會被她那沉穩如水、冷靜睿智的氣質所感染。輕聲細語間,透著從容溫和卻有極強的邏輯性,嬌小的身材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和強大的氣場。她像一道光,總能給人希望。

  學思並舉 打通法律學習的「任督二脈」

  「相對於其他法律行業,我更傾向於做一名法官,當中立的傾聽者,讓更多人感受到公平正義。」大學畢業後,懷揣著對法官職業的嚮往,陸淳毫不猶豫地踏進了法院的大門,這一做就是24年。

  剛進法院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陸淳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到單位處理各項事務性工作,下班回家簡單晚餐後又重新返回辦公室開始研讀案例,並把所學所思轉化成審理的思路和經驗。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民庭工作期間,陸淳撰寫的第一篇關於建築工程的信息稿件被上海高院錄用,令她深受鼓舞、動力倍增。

  

  「越努力越幸運」,逐漸嶄露頭角的陸淳被上海高院抽調參與全市的指導案例編寫工作。期間,她接觸和編輯了大量的民事常用案例,系統學習了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適用問題。這番歷練使得陸淳成為大家辦案上的「資料庫」,一時間大家有什麼法律上的難題,都會來找陸淳探討,在一次次的交流探討中,陸淳逐漸打通了法律學習的「任督二脈」。

  敢想敢幹 啃掉案件中的「硬骨頭」

  

  2001年末,陸淳被任命為助理審判員,審判生涯的起航是從七寶法庭開始的。「一上手就被接到了前任法官移轉出來的30多個老案子,光卷宗堆積就足有一人高。」交談間,言語中還能感受到陸淳當年的慌張,「可轉念一想,既然把案子交給我,就一定要全力而為。」

  此後幾周裡,陸淳扎在如小山一樣的卷宗裡,每天把30幾個案件從頭到尾翻一遍,想要從一遍遍的刷新中,尋找到案件審理的線索。慢慢地,敢碰疑難複雜案件成為了陸淳的習慣,後來她成了庭裡公認的能「啃硬骨頭」的法官。

  與此同時,初到法庭的陸淳還面臨的另一個難題——與當事人打交道。「既然不會,那就得多觀察」,她認真觀察合議庭裡資深法官們的庭審過程,認真琢磨他們與當事人對話的語氣和方式方法。在一起離婚案件調解現場,僅從當前證據來看,男方確實沒有經濟能力支付撫養費,但當時的審判長從男方的穿著和關於名貴字畫的言語間尋到蛛絲馬跡,並以此為切入點,曉之以理,最終令當事人承認隱瞞家底的事實,並當場同意支付約定的撫養費。

  該起案件給陸淳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她領會到成功調解的背後,不僅需要法官幫助當事人釐清法律問題,更需要法官慧明察秋毫、識真情。

  勇於挑戰 在類案思考中彰顯法治情懷

  2007年,陸淳開始承辦商事案件。「既然進入新領域,那就乾脆從最陌生的公司法開始學習吧。」陸淳的骨子裡有股喜歡挑戰的天性。步入全新的領域,這一次迎接她的又是30多個「老大難」案件。頭三個月,陸淳白天閱好卷,列好庭審提綱,晚上回家就開始啃相關的公司法書籍、著作,學習法條、案例、請教前輩,儘快熟悉了解商事裁判規則。

  「法官不能停留在個案問題的解決,而是要對類案問題有所思考。」陸淳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2019年,在一起業主撤銷權糾紛案中,小區業主委員會為了解決停車難問題出臺《停車管理辦法》,要求每位業主首輛用車支付停車費150元/月,第二輛車支付600元/月,包括地下車庫停放車輛,引發部分業主不滿並起訴到法院。

  面對「停車難」這一具有普遍性的小區治理難題,陸淳從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相關基本理論入手,指出地下車庫與地面車作為整體停車資源,對地下車位業主停在車位的車輛按第二輛車提高收費標準的做法既確保了每戶業主基本的停車需求,又抑制了部分過高的停車需求,回應了在停車資源稀缺小區公平合理分配停車資源的社會需求,在小區的自治中彰顯了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該案最終被評為全國法院系統2019年度優秀案例分析評選活動二等獎。

  尊法崇法 塑造法官職業的神聖榮光

  為針鋒相對的當事人消融堅冰、使處於破碎邊緣的感情重歸於好、讓塵封多年的案件守得雲開……多年來,陸淳承辦的案件涵蓋了從婚姻家庭糾紛到與公司、保險、票據有關的糾紛等多個領域的近百種類型,無論涉及的案情有多麼複雜、法律適用很難明確,她都能抽絲剝繭般找到突破口,並適用法律解釋的方法破解難題。紮根一線審判崗位十餘載,她所承辦的1600餘件民商事案件,沒有一件因工作瑕疵而改判和發回重審。

  

  作為市黨代表,陸淳先後就社區綜合治理、區域建設發展等問題積極獻言獻策。看病難一直是徵地農民的老難題,陸淳實地了解情況,走訪區衛計委,積極反映訴求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最終幫助徵地農民明確了急診不需轉診單,簡化了他們的就醫手續。

  「我覺得法官的社會聲譽來源於法官自身對職業的尊崇感,作為法官,我的一生中有可能審理幾千件案子,但許多當事人一輩子可能只進一次法院,所以不論案件標的是大是小,案情簡單還是複雜,作為法官都理應認真對待當事人的每一個訴求。法律最不能模糊,不能迴避爭點,只有解決清楚爭點,才是真正解決糾紛。」

  向法而生,求真不止。當談及自己想成為怎樣的法官時,陸淳的目光裡透著堅定,「我喜歡中立地傾聽,我熱愛這份職業,它帶給我智慧,也帶給我真善美。」

  

  朱穎琦 上海金融法院綜合審判一庭審判員

  劉亞玲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庭長

  楊 帆 上海海事法院海商審判庭審判員

  沈 言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審判員

  嶽婷婷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賠償委員會辦公室)副庭長

  倪 鴻 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執行局審判員

  虞增鑫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商事審判庭審判員

  附: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

  責任編輯|邱悅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自「浦江天平」公眾號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