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浪回來了。
估計我的粉絲都快成僵粉了,萬年不更。
好在我還有範範同學,她過年7天樂,在家悶頭寫稿子,我又開始不勞而獲了。
香港之行,並不如之前不易踩雷,這次喜憂參半。
以下轉自過年不偷懶的範範老師的香港行,我加了一篇表現優秀的大班樓。
曹小姐提前三周預定了這家餐廳,預定之前,電話很難打進去,我們在澳門就吃了大虧,沒預定到想預定的米星餐廳,略感遺憾,這次為了吃到大班樓,我們差點沒趕上。
預定的是兩位,我臨時加塞,改為三位,預定時間是中午十二點半,結果我們從澳門坐船晃到香港差點吐掉的時候,已經十二點半了,在船上各種電話改時間,保留位置,結果店家沒接電話,完了,我猜這頓飯是吃不到了。
打上車的時候,已經12點40,還有5分鐘就超過最長等待時間,司機那叫一個生死時速,走過最窄的巷子,穿過最堵的人流,終於到達一棟居民樓下,店員一瞅:嚯,又是提著行李箱趕來吃飯的大陸客。
店員倒算和藹可親,沒翻白眼,只是嘟囔了兩句:你們超過預定時間半小時,還比預定多了一位~~
感覺這頓飯,不把菜單滾一遍,對不起喘過的大粗氣,司機的好車技啊。
於是我們三個人點了以下:
中午就一份菜單,簡單明了
大班樓仔姜皮蛋
這道菜倒是沒有想像的好吃,仔姜太甜。
馬友鹹魚煎肉餅
有點像茄盒的這道菜,意外的好吃,尤其裡面的餡料,水分鎖的很牢。
龍井菊花燻乳鴿
這道菜略失望,雖然整體煙燻茶香味十足,但是妙齡乳鴿汁水不足,略幹。
陳醋香菜伴蒜味牛舌
可以說是很愛了。這家主打的菜餚幾乎都是自己調配醬料,牛舌就在一堆青蘋果的小酸小甜裡脫穎而出。牛舌脆而不韌,也是滿口汁水,關鍵是味型奇妙,蘋果絲配大蒜,eng~~
九層塔辣椒膏炒蜆
這道菜是明星產品,貌似每桌必點,九層塔味道濃鬱,辣度不低,蜆肉大而飽滿,味道紮實。
上海吃蟹,都很少給到蟹鉗了,大班樓倒是保留傳統,老牌有腔調的很。
雞油花雕蒸花蟹配陳村粉
幾乎每桌必點,我隔壁一位女生,一個人拖著拉杆箱,默默點了一份,吃的歡暢。但是我吃下來,花雕未免放太多了吧,湯汁是苦的,含淚吃完,大家都是為了來吃苦的?花蟹是好吃的,甜嫩肉厚。陳村粉自然是我的愛了,順德陳村粉從來都以「薄、軟、滑、爽」著名,掛各種醬汁後口感一流。
店裡的服務員真的是一等一的神清氣爽。店裡全部是男服務員,不論年齡老少,都是統一的著裝,統一的精氣神,乾淨清爽,動作麻利,梳漂亮利落的油頭,嫻熟分蟹,專業有禮節。
沒好意思拿出相機,就用手機隨手拍,結果,我的直男視角也嚇到了自己。不要看其貌不揚,這道冬菇羊肚菌炆腐皮美好到讓我摒棄不揚的外貌,看到了食物的本質,直擊心靈……
好了,醒一醒。
正在無限回味剛才的炆腐皮,服務員又「噠噠噠」端來了下一道。
魚湯腐皮浸時蔬
天啊,請告訴我上海去哪裡吃到這類新鮮腐皮的餐廳?我喜歡豆腐皮,我想一天三頓的吃。
烏梅陳醋酸甜生炒骨
一人一根,曹小姐已經深陷排骨陣,央求對面周先生回去做給她吃。
大葷大素已經結束,用桂花枸杞冰淇淋收尾,美!
最後,三個人,2700港幣。
大班樓
地址:香港中環九如坊18號地下
電話:+852-25552202
營業時間:12:00-15:00 18:30-23:00(沒有預定,現場幾乎吃不到哦,預定電話也要在12點之後打,之前是沒人接聽的)
2 | 東寶小館
渣華道市政大廈3樓,
21:30
音樂突然轉換了節奏,路道中間揚起了一陣尖叫。
我們茫然地放下了手裡的滷水雞爪,站起身來,
目光投向尖叫的中心——
梳著莫西幹頭的老闆露比,開始在圓桌間跳機械舞了。我們突然就明白,這間大排檔要收服務費的理由。
在澳門時,港澳通周賢明就告訴我們,去香港一定要去吃大排檔,吃大排檔,一定要吃東寶小館——一個上過《時代雜誌》,卷福都打過卡的網紅大排檔。
東寶小館位於香港北角的渣華道市政大廈樓裡,我們一下船便打車直奔目的地,落足於一棟看著有老舊的大樓前,拖著行李箱跟著人群上了一人寬的電梯。
前頭一位身材頎長,英姿挺拔、西裝革履的老外熟門熟路地領著,二樓菜市已然燈暗人散,轉眼三樓卻是煙火蒸騰、人聲鼎沸、座無虛席,煙燻火燎的氣息鼓鼓地膨脹開來,把我們整個包裹了進去——便是一眼看不到頭的東寶小館了。
晴晴一行早到半天,已候我們多時。若非早早定位,不排隊很難直接吃上。
吃大排檔,勝在離鍋灶近,切烹裝盛一氣呵成,夥計們連顛帶跑地上菜,跑著小堂一路吆喝;樓下就是菜場,近水樓臺,食材新鮮不用愁,每日從晚上5點半開業至凌晨,便是每晚的戰鬥時間。
從老闆到夥計,無不活力十足,戰意充沛,就連客人用的酒碗也寫上了「戰鬥碗」三個字,成為此間名物。
風沙雞、辣酒煮花螺、蟶皇都是招牌,我們開了幾罐青島啤酒,又點了幾道下酒菜,最後點出個炸豆腐,也覺得棒棒的。
煮菜,食材、火候都很重要,而大排檔更重要的是氣氛——無拘無束海闊天空、鍋煮天下筷行千裡的氣氛,而且東寶小館還有種獨樹一幟的江湖氣。
老闆剃莫西幹頭系圍裙跳機械舞,叫露比;收帳先生穿螢光綠帶墨鏡叫拉鏈感覺都是混江湖的諢名;長髮披肩跑堂小哥單憑生無可戀造型就能贏到戲精的名份,還有小哥現場表演雜技……
據說這裡也是香港江湖片重要的取景地之一。
這樣在最香港的煙火裡樂活了一場,最戲精的臺子都搭好,東西新鮮熱騰火候準,調味得當口味好,就算它的價格已經不下於中高檔酒樓,大排檔還要收服務費,來過的人,也依然會帶新的人再回來。
買單,六個人,3000元港幣。
穿過長長的樓面,幾乎有3/4都是東寶小館的地盤。從樓尾下去,便是擁擠的街面,車水馬龍,香港山海相依,處處都是有山勢起伏,這裡的空間仿佛是摺疊過的,是濃縮後的密度。
我陡然想起,不遠處的北角政府合署大樓樓頂,便是全港最著名的天台——《無間道》中雙雄對決的地方,只可惜並不對遊客開放。
那時,我還不知道,兩天後來要採訪的鐵板燒.鑄,也在天后。
東寶小館
地址:香港北角渣華道市政大廈三樓
電話:+852-28805224
營業時間:17:30-次日0:30
在採訪了40分鐘後,我們這些正值壯年的年輕人紛紛很慫地拖了張椅子坐了下來。
而55歲的莫燦霖師傅仍然雄赳赳氣昂昂地立在板前,繼續侃侃而談。莫師傅長相很似香港影星方中信,體格看起來像個運動員,他肌肉如鐵,站姿如松,面部線條剛毅,時不時就鬆散開來,匯聚成陽光燦爛,笑容一片。
鐵板燒.鑄,2018年香港澳門唯一在米其林摘星的鐵板燒餐廳,同時也是2019美團大眾點評黑珍珠榜單的二鑽餐廳,不論是在國際標準,還是國人口味上,都算得上業界巔峰。
創辦人兼總廚莫燦霖小時候曾立下志向,要做出不遜於日本主廚掌勺的鐵板燒——他做到了。
莫燦霖在1979年入行,初始時在日本大和飯店當小廚。
那時的香港,正是野蠻生長快速奔跑的時期,處處有傳奇,也處處都有氣有力要博一個前途。
相對於傳統日式料理,莫燦霖更喜歡幫鐵板燒師傅做事情。「鐵板燒師傅基本都在國外待過,眼界比較開闊,對人也比較尊重。」這一做就是40年。
「堅持很重要,做到十年之後,就有些開竅了。」
莫燦霖在酒店系統工作了20多年,他很感激那段經歷,也做到了香格裡拉酒店日料餐廳行政總廚的位置,但還是離開了已經待得順風順水的酒店,轉投餐飲集團。
2013年,莫燦霖在北角大坑的街面上,開了一間僅有20座的鐵板燒小店IM Teppanyaki & Wine。
40年的經驗,讓莫師傅從後廚到案前都有了完全的掌控能力,所有職員的運作都像精密的儀表一樣,通過默契無間的配合,達到了和諧的共生效果。而莫師傅對於客人喜好的洞察度也非尋常廚人可比。「不用說話,我就知道你的喜好。」
「港人做鐵板燒的好處就是,客人可以跟我溝通。日本人來聊我可以,香港人更開心。」聽莫師傅講人生很有意思,他說煮菜,是工作,自然要做到最好,但也要做得開心。
但人啊,最重要的,就是玩。
他是會玩的人,他曾於2008年及2009年(不同組別)的「樂施毅行者」100公裡賽事、2009年雷利衛徑長徵78公裡賽事中拿到冠軍頭銜,被稱為「毅行鐵廚」。他還喜歡騎馬,喜歡登山,「不管做事還是玩,樣樣都都很投入,所以容易做得好。」
這樣會玩的人來煮菜,自然也是好玩的。
午餐性價比很高,人均320到880都可以點。
但真正體現主廚價值的,始終是晚餐的chef’s menu。主要食材都是進口而來,法國露傑鵝肝、北海道帆立貝和活鮑魚,甘鯛和鹿兒島和牛,就連蒜頭與水果也多來自日本。
帆立貝連著殼一起煮,佐以湯汁和配菜,擱在保溫的陶爐上端給客人。巨大貝殼如同小碟,湯汁還在裡面焦躁地翻動,汩汩地吐著泡。溫度鮮度恰到好處。
甘鯛立鱗燒的靈感來自於法餐廳,莫師傅創造性地加入了粵菜中蒸魚的做法,以鐵板為灶,上平底鍋,油沒過甘鯛魚皮,高溫油炸時,便可令魚鱗直立堅挺,同時鍋上加一蓋,以紗布層層包裹,溫度起時如水蒸,紗布吸水,可保證魚身嫩而不水。
一魚得兩味,也需要同時控制兩種溫度,這種分寸拿捏,看得懂也未必學得到。配的是海膽奶油汁,擺盤如法餐一般隆重。
你們家鐵板有什麼講究嗎?
就……正常的鐵板……很多老客人都笑我們裝修太簡單,啥都沒有。
如果說食材好,很多餐廳都能做到,為什麼只有你們一直拿獎呢?
因為,是我在做啊(笑)。
其實你如果問我們這家小店怎麼開得紅火,我覺的是感情。我這邊好多都是老客人,吃了好多年,就像你剪頭,用慣一個師傅,你就會放心讓他繼續剪。我這些客人就這樣,還有當年有些來吃飯的小朋友,現在帶著自己的小朋友來吃。當然,現在特地找過來吃的新客人也很多了。
最近,莫師傅在鐵板燒的不遠處開了一間壽司店Sushi Hana。壽司師傅是兩位80後香港人,主打高質親民價格的廚師發辦。莫師傅的想法仍是簡單,客人需要交流的呀,如果有語言障礙,那怎麼吃得開心。
這次沒去,你幫我去吃吃看吧。
鐵板燒·鑄 IM Teppanyaki & Wine
地址:大坑銅鑼灣道134號地下(天后地鐵站b口過馬路)
電話:+852-25707088
營業時間:12:00-14:30 18:00-22:30
港島不大,上環遛到中環不過半小時,中間還裹著蘭桂坊。
蔡瀾先生說自己很喜歡去上環散步。「我的散步,當然不是什麼公園,如果與吃無關,我是不會有興趣的。」
「為什麼上環?我總覺得港島那邊,還有許多老香港做生意的作風,和濃厚的人情味。」
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東
皇后大道東轉皇后大道中
皇后大道東上為何無皇宮
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湧
——《皇后大道東》羅大佑,1991.
在上環中環附近散步,就隨著幹諾西道、皇后大道隨便走,有了導航,也不用擔心迷路。各路名店老字號密度極高,幾乎每走幾步就能碰到一個老字號、米其林推薦或者排隊網紅。
離我們最近的,是陳勤記滷鵝飯店。
是晴晴某一天出酒店閒逛時,偶然看見的,這是間連續獲得米其林推薦的潮州飯店,主打滷鵝。據說從1948年開店時傳承下來的滷水,經歷三代,老滷貴過金。
試了滷水拼盤,配有滷鵝翼、滷鵝掌、滷豆腐、滷五花肉,用的是潮汕地區肉質最好的黑棕鵝,鵝肉質地很好,滷水鹹度適中香味足。
有些餐廳是「一招致命」,同時也是「只會一招」比如說一樂燒鵝。有些餐廳,就是個寶藏,你衝著A去的,結果發現B也很好,然後CDEF都不錯……比如說陳勤記。
在拼盤之外,我們又單點了滷水鵝腸,薄脆好吃裹著汁水;魚丸粉絲湯,魚丸勁道,紫菜湯也鮮。加點了反沙芋頭和綠豆爽,反沙芋頭是荔浦芋頭切條,先炸,再炒糖,師傅現炒現做,20分鐘才出盤啦,粉粉糯糯甜甜蜜蜜。
綠豆爽是用去掉豆皮後的豆仁煮的,盡皆開了花,入口更化成一片,有些像廈門花生湯的口感。這兩份潮州甜品都很圈粉。
但還是要說一句,隔日我們又去吃午間套餐,雖然合算,但味道上卻不及單點,可能是早就配好了等人點。人可以等飯,但飯不能等人,一等,就塌了。
再走幾步,吃懷舊早茶,可以去蓮香居。
早上八九點,從街面的小門臉踩著梯子上樓,滿眼都是人。沒人搭理,一桌桌看過去,終於跟一對公婆連比帶劃拼了桌。公婆都和善,胃口也好,茶泡兩壺,還幫我們拾掇了一下已經堆滿點心的桌面。
小車推來推去,我們從桌底拿了單子,推車阿姨隨手圈,旁邊五鬥櫥上擱著自助的茶葉和茶碗,茶葉兩種,一是普洱二是烏龍,桌腳的小瓦爐上燒著大壺水,自己隨便去提了來加水,可以吃滿一上午。
我們隨意點了些,覺得適口但沒有驚豔,價格算下來兩個人也吃到了200元港幣,很適合懷舊。
不計較名頭,吃早飯,盡可以往小巷子裡去看。冒著水蒸氣,看起來熱乎乎的底棚裡,多半會藏著一家實惠好吃的早餐店。有名有姓的大道是港島的血管通路,那些小巷子便似毛細血管,細細密密地支撐起新陳代謝。
陳記牛腩,沒有什麼名頭,但腩多湯鮮,料足價惠,細粉是我所愛,老闆話不多但和善,也聽得懂國語。熱粉撫飢腸,一碗下去,酣暢淋漓。
我也是住到了第三天,才發現到這些不聲不響,卻實實在在幫助街坊好好生活的小店。
大名鼎鼎的九記牛腩在附近,我們來來回回好幾次,不是周末人家不開門,就是看著那條長隊實在下不了決心去排。同樣沒有預定吃不上的還有陸羽茶室,排隊排到絕望還有茶餐廳蘭芳園。
無奈下,就去隔壁逛街了,店家笑說:九記牛腩,當然知道啊,可是哪有那麼好吃呢?
繼續走,幾乎呈60度角的街面越發時尚,身邊的大小巴士似乎都在向上的階梯上匍匐前進,白天的香港灰濛濛的有些蕪雜,被視為標誌性的霓虹燈牌,也顯得頹喪。在其中,便看見了如雷貫耳的鏞記酒家。
1968年,香港鏞記酒家被美國著名雜誌《Fortune》評為世界15家最佳餐廳之一。獲獎無數,知名食肆,富豪飯堂。
之後,創始人過世,甘家豪門爭產,兄弟鬩牆,焦頭爛額,現實版《溏心風暴》看得吃瓜群眾不亦樂乎。鏞記雖聲名不如往昔,但「來都來了」魔咒還是不容易打破的。
金字招牌閃亮,裝修亮眼,服務生周到又專業。只是菜品,實在配不上它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打出來的名聲。
叫了著名的飛天燒鵝、叉燒,俱不便宜。結果,我們最喜歡的卻是腐皮蔬菜和甜品,紅豆沙、楊枝甘露都不錯,但畢竟我們進的不是甜品鋪子。
後來我們在跟香港朋友聊天時,她們對於我們去吃鏞記表現出了極大的嫌棄:我們都不去的,又貴又不好吃。
我們能怎麼辦呢,只能幹笑一兩聲:來都來了。
好在香港並不愁沒地方吃燒鵝,回頭走兩步,便是一樂燒鵝。
這是連續4年拿到米其林指南一星的燒鵝店,現場排隊,半小時左右的隊伍,可以拼桌。
服務生反應靈活,上菜迅捷,我們一行六人燒鵝、燒味、瀨粉和米飯都點了。
攝影師:彭藤
燒鵝名不虛傳,皮脆油薄,肉感足,滋味濃,配上酸梅醬吃著一點不膩。但基本上點燒鵝就可以了,其他的並不值得排隊。
對於吃貨來說,中環簡直是完美。
你也許臨時訂不到大班樓,或者陸羽茶室,對傳奇牛腩面和蛋治絕了心思,所有的沾仔記都在排隊,蛇王芬中午不賣你想吃的臘腸煲仔飯……
孤零零地站在街頭,覺得被世界拋棄了,想要麼餓過這一頓,要麼去排隊。
但中環從來不會讓吃貨太難堪,只要你打開手機,就立馬能找到你知識庫以外的一大堆米其林推薦、黑珍珠鑽石或者老字號名店。
在離蓮香樓不遠處的大樓裡,有一家黑珍珠二鑽、米其林一星餐廳,名為VEA Restaurant and bar。
是值得好好來寫,好好去吃的餐廳。
魔都餐飲發展極快,很多香港和國外的米其林星級餐廳都已前去攻城略地。但如VEA餐廳這樣地緣性質濃厚的餐廳,仍是港味十足難以複製的本地之寶。
餐廳使用香港常用食材,卻用法餐手法進行料理,粵菜裡人們都愛的海參、花膠等海味,多與法餐無緣,VEA卻巧妙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毫無違和感。
前菜小吃中有配著鹹魚白菜湯的蝴蝶酥音樂盒,蝴蝶酥下墊有紅葉,旁置情書便籤,讓我想一首老情歌:「片片紅葉轉,它低嘆再會了這段緣……」。
鹹魚白菜湯熬得甘甜,過茶濾,似茶湯。實際上,這套小點的靈感來自於林子祥的歌曲《分分鐘需要你》,有句歌詞是「鹹魚白菜也好好味」。
據說這是Chef唯一一首他會唱給他太太聽的歌,因為愛你,所以鹹魚白菜也好吃。
鮑參翅肚是香港常見海味,這裡的花膠亦是招牌菜之一。
Chef也是回到香港後,才開始用海味乾貨。這裡的鰵魚膠肥厚軟糯,但又不失筋骨,醬汁是另煮——這種西班牙巴斯克Pil Pil醬汁,是以魚高湯為基,加入大蒜和橄欖油去煮至濃稠,再混入等份的炸藜麥、魚子醬和韭菜末。
每一樣成分都言之有物,不是為了提高餐價而硬加的食材。讓入口之物都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
跟本地廚師展望西方的視野不同,VEA的創始人Vicky Cheng雖是香港人,卻是在加拿大吃意面漢堡長大,12歲立志,15歲入校學廚,後隨多位名師,一路在法餐名店工作,在回香港之前,他對中餐所知極其有限。
但在回到香港後,他對自己的生身之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些散落在記憶的星星點點,似乎都有了落腳之處。他經常逛完菜場拎著菜去上班,灣仔街市是他最喜歡的購物菜場。
有朋友說:Vicky Cheng是打通了中西餐的任督二脈。
致敬香港童年至寶。七八十年代類似嘉印子口味的蜜餞口味的餐間小點雪葩
在我看,與其說VEA是致敬或是融合,不如說是Vicky Cheng找到了表達自我的最佳方式。
Vicky Cheng說:「我不僅僅想當一個在香港做法國菜的好廚師。相反,我想成為一名香港廚師,烹調法國食物,這與我的香港根有關。「
皮皮蝦配煙燻花椰菜哲理、海膽、開心果(可能根據季節會變成小龍蝦之類應季食材)
30樓的VEA餐廳,基本上就是一個超級大的chef’s table,就連10人座的包廂,也可以直接看到操作臺,套餐制,要定位。
喜歡酒的胖友們可以去29 樓的VEA酒廊,調酒師Antonio Lai則是 2015 Diageo World Class Hong Kong & Macau Bar Champion的獲得者。VEA的意思,就是Vicky Cheng&Antonio Lai。
東寶小館之後,我們拖著行李箱回到位於上環地鐵口附近的酒店。
我們站在房間門口,不知道該進還是該退。
「一晚一千塊你定了個如家?!」
負責訂房的小夥伴感受到了我們的殺意,弱弱提出:那我們升個房吧。
酒店服務生很nice地帶我們去看了高樓層的升級房,除了換了個裝修,並沒有看出有實質意義的升級點。
訂房小夥伴求生欲很強:訂房官網上的圖片跟這個不一樣!
第二天,結束工作後,我們強烈要求跟著另外一波小夥伴去參觀了他們定在天后的酒店房間。參觀後,小夥伴長長舒了口氣。
「你們看!香港預算一千塊的房間就是這個樣子啊!」
「位置好位置好,是不一樣。」天后小夥伴趕快打圓場。
那時,我想起十年前,我跟兩個朋友第一次來香港時的情景,我們三個人定了一個酒店大床間,一晚500元,三個人輪流睡中間,當時的筋骨真是好啊,這種情況也玩了五天。
只是,後來,我們三個人再也沒有一起旅行過。
大概是傳說中的創傷性回憶吧。
感謝攝影師兼訂房小夥伴P.T,還有一起逛街的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