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的明星有很多,真正走紅的人卻沒有幾個,即便是演技出眾的實力派演員,也不一定就能在娛樂圈實現走紅,當然並非是所有演員選擇拍戲都是為了流量或者人氣,也有演員單純是出於對表演的熱愛,這樣的演員更加在意對角色塑造而非人氣的累積。
于榮光就是這麼一位演員,出道多年塑造過多個膾炙人口的經典人物形象,儘管人氣平平,但一直堅守著自己對於表演的熱愛。
在觀眾的印象中,並不清楚于榮光還有導演的身份,最初進入觀眾視線的于榮光飾演反派走紅,幾經轉折為何會成為一名導演呢?這還要從于榮光進入娛樂圈的第一天開始說起。
于榮光自幼學習京劇,其父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於鳴魁,于榮光學習京劇更多是受到父親的影響,而萌生拍戲的想法則是因為李連杰所拍攝的《少林寺》,于榮光被電影中李連杰的武術所吸引。
恐怕那個時候的于榮光不會想到,未來有一天他會和李連杰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甚至在影片中還差點置李連杰於死地。
有了進軍演藝圈的打算之後,于榮光首先需要進行系統地表演學習,儘管從小接觸舞臺,但戲曲和戲劇在表演形式上還是有一定差距。于榮光的表演之路並不順利,在報考北京電影學院時不幸落選,對于榮光的信心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1982年,24歲的于榮光被香港導演徐小明發掘,在《木棉袈裟》中出演頭號反派角色,因為角色多以動作戲為主,所以對于榮光演技的要求並不算嚴格,憑藉該劇于榮光打開了自己表演的大門,但大門之後等待他的依然一個接著一個的考驗。
因為首部作品反派角色太過深入人心,導致于榮光在角色挑選上存在極大的限制,很難贏得出演其他類型角色的機會,于榮光索性將「壞」貫徹到底,既然不能演正人君子,那就將壞人演到極致,有了這種想法,于榮光前往香港開始了全新的影視劇拍攝生涯。
90年代正值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李連杰、吳京等以武術出家的演員都選擇在香港發展,于榮光在這片繁榮的電影市場中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香港發展的數十年中,于榮光拍攝近50部影片,和林青霞合作的《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也好,和李連杰合作的《赤子威龍》也好,于榮光都是飾演那些讓觀眾恨得咬牙切齒的反面角色,甚至走在街上也會遭到一些極端觀眾的辱罵。
對於內地觀眾來講,于榮光在《赤子威龍》中飾演的甫光給人留下的印象最深,無論是和李連杰激烈的打戲還是猙獰的表情,于榮光都表現出屬於反派角色的風採。
香港電影市場沒能一直繁榮下去,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開發,加上于榮光自身接拍角色的限制,他選擇重新回到內地發展。
在香港電影中,于榮光總是飾演那些十惡不赦的反派角色,但回到內地拍戲,他出演的角色多為正面形象,《三國》裡面的關羽也好,《葉問》中的於鳳九也好,都和于榮光過往塑造的角色形象大相逕庭,或許這就是于榮光作為演員本身的可塑造性。
在香港發展十年,重回內地繼續拍攝了幾年影視劇,隨著年齡的增長,于榮光不再將表演作為工作重心,他開始嘗試另外一種身份——導演。
另外一方面,于榮光並非轉型幕後就不拍戲,如果碰到心儀的角色,他還是會進入片場拍戲,在曾熱播的《慶餘年》中,于榮光就飾演了其中一位名叫「肖恩」的角色。
如何憑藉一位演員是否成功,演的角色能否得到觀眾認可還是演員本身是否具有人氣呢?如果從後者進行考量的話,于榮光在電影圈的發展並不成功,可能這也是他選擇轉型成為導演的原因之一。
以導演的身份重新進入拍攝片場之後,于榮光更加能夠編排整部作品的走向,他在表演上所想要展現的才華也能夠體現得更為徹底。
其執導的《舞樂傳奇》在豆瓣上得到近三萬人8.8的評分,在電視劇市場已經屬於佳作,《木府風雲》《一江春水》也收穫了觀眾的好評,于榮光甚至還贏得了2018年金橡樹獎的最佳導演、監製兩個大獎。
于榮光在電影圈不紅,在導演圈可以稱得上紅得發紫。
轉型幕後、加上年齡的增長,或許在動作電影中很難看到于榮光的身影,但他曾經在熒幕上所塑造的角色將會被觀眾所牢記。
文/希希
校對/王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