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十而已》臨近結局,熱度卻達到了頂點,林有有的扮演者被網友罵得關掉了微博評論,編劇跳出來救火卻引火燒身,被網友罵上了熱搜。
這部劇原本江疏影是女一號,因為顧佳這條線太火了,最近的宣傳中,顧佳的扮演者童瑤已經站上了C位。
你看看,作品雖然被罵,但主創心裡都樂開了花,因為網際網路時代的思維就是:不怕別人罵你,就怕別人忘了你。
同期上線的另一部劇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就是柳雲龍的新作《勝算》。
相比《三十而已》的紅紅火火,《勝算》可以用愁雲慘霧來形容了。
「諜戰劇教父新作」「被禁五年」「AI換臉」「戲骨雲集」....
在播出前,這部劇因為這些標籤被賦予了厚望,可惜一切的期許都無法拯救劇集的羸弱,7月16日上線後,《勝算》的熱度迎來了斷崖式的下跌,先是收視率輸給了《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隨後整整一個禮拜,豆瓣評分竟然因為打分人數過少顯示不出分數,最後定格在了6.8分。而柳雲龍上一部《風箏》的評分是8.8分。
簡單上個對比圖,就看出差距了。
不過相比口碑的下滑,更可怕的是這部劇沒有一點討論的熱度,甚至連柳雲龍自己都沒有發一條微博宣傳一下,柳雲龍的鐵桿粉絲都發出「廉頗老矣」的慨嘆。
老去的不僅是柳雲龍,還有諜戰劇這個題材。
看看今年諜戰劇的表現就明白了,《秋蟬》評分6.1,《局中人》評分5.4,《勝算》6.8。
連柳雲龍都帶不動,諜戰劇真的過時了。
番茄君不僅懷念起十年前那個諜戰片風起雲湧的時代,《潛伏》《黎明之前》《風聲》《懸崖》,每一部都讓觀眾為之傾倒。
而說起諜戰劇的鼻祖,一切還要從2006年柳雲龍那部《暗算》說起。
在《暗算》之前,國產電視劇是沒有「諜戰劇」這個概念的,那時諜戰劇的前身還是偉光正的「反特劇」,這類劇一般講述的是建國初期我黨對國民黨特務的反諜報工作,整體比較平:一、是涉及到的諜報手段甚少,二、是沒有後來大家喜聞樂見的「揪內鬼」環節,因此不溫不火。
可2006年,《暗算》一出現,頗有一些「開宗立派」的味道,觀眾第一次在電視中了解到了地下革命黨真實的工作狀態,體會到了敵我雙方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這種「貓鼠遊戲」帶來的刺激感與以往抗戰劇裡刺刀見紅的表達完全不同。
而諸如摩斯密碼、代號XX計劃、秘密情報、秘密碰頭、暗語這些被後來的諜戰劇玩濫的東西,最早就出現在《暗算》裡。
後來出現的《潛伏》也好,《黎明之前》也罷,都是站在《暗算》這個巨人肩膀上將諜戰劇發揚光大的。
所以說要論諜戰劇的巔峰,《暗算》或許排不上號,但若論那部劇是諜戰劇的發軔之作,誰是諜戰劇的鼻祖——柳雲龍和他的《暗算》是唯一的答案。
作為柳雲龍導演的第一部劇,《暗算》展現了他極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即使拋開它裡程碑式的意義,單單從一個普通電視劇的角度看,這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無論是鏡頭的調度,光影的調節,還是片段的剪裁,劇情節奏的把控,甚至是劇中的配樂都呈現出一種「作者電視劇」的特質,讓人久久回味。
《暗算》這部劇改編自作家麥家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當年獲得了中國小說的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因為無論是諾貝爾文學獎還是茅盾文學獎,都熱衷於有著宏篇敘事的作品,比如《百年孤獨》《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塵埃落定》等,而《暗算》與這些作品放在一起顯得有些成色不足。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暗算》是一部通俗小說,作者寫作帶有商業目的,更多滿足了讀者的獵奇心理,社會功能比較弱,缺少了「文以載道」的思想。
柳雲龍在拿到這部小說的拍攝權後,不是簡單拍了小說裡曲折的情節,而是給這個小說注入了更多的人文情懷,補足了原版小說最大的短板。
這部劇分為三個子單元:《聽風》、《看風》和《捕風》。
《聽風》講述的是瞎子阿炳的故事。
建國初期,國家局勢不穩,國民黨特務遍布,國安局701的負責人安在天找到了擁有特殊聽覺能力的瞎子阿炳。
阿炳很快找到了國民黨108電臺信號,成了701英雄,他迎娶了一名護士,但婚後卻英雄遲暮,因為性格和身體的原因,落得一個觸電自殺的悲慘下場。
瞎子阿炳由王寶強飾演,這個角色看似傻憨,實際骨頭很硬,他從殘疾人被捧為英雄,又從英雄墮入凡塵,包辦的婚姻、愚昧的思想、宿命般的死亡、人性中的桎梏在其中都有深刻體驗,王寶強也用這個角色說明自己是有演技的,他飾演的傻子傻而不尬,這一點科班出身的演員都很難做到。
而《看風》的故事發在上世紀60年代,又是701室的安在天面臨了新的棘手難題:破解蘇聯專家設計的高難度密碼——光復一號。這份密碼被美國方劫取,最後到了國民黨手裡。
安在天找到了歸國學者黃依依,他是馮·諾依曼的助手,被領導欽點過的科學家。
在破解密碼過程中,安在天和黃依依產生了感情,可惜最後出於好心幫助張國慶一家,卻被張國慶的妻子搞成了植物人,再也感受不到安在天的溫存,安在天隱忍了好多年,最後面對生不如死的愛人,抑制不住的咆哮看哭了許多觀眾。
前兩個故事,看似相似,卻截然不同,形成互補。
兩個故事的主人公,一個是瘋子,一個是天才;一個木訥口拙,一個吐氣如蘭。
但天才和瘋子往往就是一線之隔, 兩者的結局也充滿諷刺。
阿炳全身而退,收穫了榮譽,卻丟掉了愛情與人格。
黃依依落得終身殘疾,愛人雖在,但她的愛情之花還未綻放就提前凋零。
第三個故事叫《捕風》,時間已經來到了2005年,安在天已經垂垂老矣,他深情的目光看過去,滿眼都是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在1930年代,四·一二政變後,白色恐怖席捲全國,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安在天的父親錢之江潛伏在敵人內部,和南京特派的少將代主任鬥智鬥勇,最後用生命送出了情報,這份情報關係到地下黨組織的生死存亡。
第三個故事是前兩個故事的升華,直接展現了柳雲龍的藝術追求,一部又紅又專的諜戰劇,因為這個故事變成了莎士比亞宿命論的悲劇。
在這個故事中,主角錢之江毫無主角光環,相比後來的《潛伏》《黎明之前》,他顯得如此拙劣:情報怎麼也送不出去,潛伏的同志或叛變或犧牲,表面故作鎮定,內心無比驚慌,在夾縫中生存,在鋼絲繩上遊走。
細數過去十多年的諜戰劇,有哪一部諜戰劇劇中的敵人有如此強大的壓迫感,讓主角無能為力,讓觀眾壓抑的喘不過氣來,錢之江最後雖然完成了任務,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麼拍追求的就是一個真實,為了達到這種「天然去雕琢」的效果,導演柳雲龍和編劇麥家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去雕琢。
《暗算》這部劇放在今天是絕對過不了審的,整部劇跨度如此之長,涉及到很多敏感話題,處處踩雷。而三個故事的主角結局如此之慘,直戳人性的軟肋,不太正能量,與主旋律不符。
但正是它的敢於表達,讓我們從一開始就領略了諜戰劇的思想最高度,別的諜戰劇只能從故事情節,人物塑造上做文章,但在思想層面上遠遠被《暗算》甩在身後,直到2017年柳雲龍《風箏》出現,柳雲龍在思想層面上也做了新的突破,但也耗盡了最後一絲才情。
《風箏》之後,柳雲龍已經把諜戰劇拍到了完美,按理說他應該轉型了,可是他還要硬啃諜戰劇這塊骨頭,能突破的點沒有了,就強行為突破而突破——在新劇《勝算》裡,他把主角變成了結巴,把諜戰劇加入了喜劇元素,客觀來說這種創新有些刻意了。
《勝算》的折戟在番茄君看來不全是壞事,它能讓柳雲龍看到:一個題材是有上限和周期的,柳雲龍大可不必糾結於如何拍出新的諜戰劇,倒不如換換思路拍拍別的題材,或許會迎來事業第二春。
無論如何,諜戰劇始興起柳雲龍,沒落於柳雲龍,有始有終,對於這位帥大叔而言也是一件功德圓滿的事情了。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忍者愛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