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張彥婷)「中國醫生目前的胸腔鏡操作已經不輸任何國家。」北京醫學會胸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大外科主任劉德若教授在第十二屆2020北京胸外科學術年會上介紹,胸腔鏡已經可以觸達人類胸肺的任何部位。從四孔到三孔再到兩孔、單孔,已經成為目前進行胸部腫瘤切除的主流方法。相較傳統的開胸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顯著的優點。
北京醫學會胸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大外科主任劉德若在會上發言
胸腔鏡技術改變早期肺癌診療
一個人的肺部如果出現結節,是可以通過CT看見的,但無法據此辨別它是良性還是惡性——要麼長期觀察,要麼開胸手術。在沒有胸腔鏡技術之前,多數病人抱著「寧可信其無」的心理,不敢開胸,等到腫瘤性質能夠確定時,很多都已經到了無法治癒的晚期。
而如今,「胸腔鏡通常是在1.5cm的胸壁小切口下進行。醫生是看著電視用特殊的手術器械完成手術,這就等於將醫生的眼睛伸到了病人的胸腔內進行手術操作。創傷小,痛苦輕。」除此之外,劉德若教授介紹:很多肺結節病人樂於接受胸腔鏡診治,所以手術治療早期肺癌的比例大幅上升。與開胸相比,早期肺癌比例提高約40%,5年生存率提高約50%。「正是胸腔鏡的應用使肺癌外科幹預的關口向早期明顯前移,推動早診早治,提高了整體治癒率。」
劉德若教授向記者透露,曾經他做過計算,局部晚期肺癌病人即便做了手術,平均存活期2-3年,這期間往往需要多次放化療,甚至靶向和免疫治療,到去世時得花去幾十萬元左右的醫療費用。但如果同一位病人在肺癌的早期階段就能使用胸腔鏡技術除去腫瘤,只需要花7萬元左右,很多患者能夠治癒,一輩子不復發。正是這些開創性工作,改變了肺癌的診療模式,造福了廣大中國肺癌患者。
中國胸外微創技術比肩世界
在我國,胸腔鏡技術已經成為中國胸肺疾病外科治療的主流手段。胸腔鏡操作從四孔到三孔、兩孔再到單孔和機器人手術,中國胸外科醫師的操作水平逐年指數型提高。「很多老百姓擔心胸腔鏡切不乾淨,但其實近十年來,這個疑慮在臨床已經被解決。」劉德若教授表示:胸腔鏡已經能達到和開胸手術一樣的效果,甚至可能更好。
「中國患者基數大,病例數多。而且中國的外科醫生肯鑽研,中國的胸腔鏡操作技術不輸於任何國家。」劉德若教授說,在胸腔鏡領域,中國醫生的操作已經領跑國際,所以中國肺病患者的手術治療完全不用考慮國外,中國醫生自己就能做好。
只是在基礎研究尤其器械研發的自主創新、醫研的產業轉化方面,中國尚且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急需更多重視關注。
據了解,本次由北京醫學會胸外科分會主辦,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承辦的第十二屆2020北京胸外科學術年會共有二百餘位專家學者參與探討了50餘個議題發言,同步進行的3個分會場,分別聚焦肺癌、食管疾病、肺移植、氣管與胸壁疾病、縱隔疾病、MDT專題、創傷專題及護理專題等八大主題,以專題講座、專題報告、熱點問題辯論、病例討熱點問題辯論。
(責任編輯:韋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