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二叔家,有三個閨女,擱現在的流行說法一家「三個招商銀行」,還個個長得如花似玉,特別惹人羨慕嫉妒。然而,這只是外人一廂情願的看法罷了,對叔叔和嬸嬸來說,這輩子沒能有個「兒子」,是一件特別遺憾和糟心的事。
小時候,我最不能理解叔叔對此長籲短嘆,便跑去問母親,現在不是提倡「生兒生女都一樣」,叔叔家有三個閨女不是挺好的嗎?母親稍有猶豫,還是告訴我,村裡的老一輩還是有濃重的封建思想,認為沒有兒子,沒人繼承他的血脈和香火,就意味著「絕戶」。「可是,叔叔家有三個閨女!」我特別不甘心,大概自己也是女孩的緣故,最聽不得這種不公的調調:「我們女孩長大了,也能孝敬父母、給父母養老送終的」。母親無奈地笑:「傻孩子,你的看法改變不了世俗的看法。」
我是知道的,為了生個「兒子」,二叔家可謂是黔驢技窮。第一個堂妹出生時,就趕上了計劃生育。為了讓嬸嬸懷第二胎,二叔給村裡的幹部們又是請客又是送禮,並且許諾生完去醫院做絕育,結果第二胎又是個女兒。這第三胎,正值國家計劃生育最嚴格的年代,二叔給村幹部們請客送禮也行不通了,乾脆「破罐子破摔」,送已有身孕的嬸嬸到鄉下去躲避(這讓人想起九十年代,宋丹丹和黃宏表演的喜劇小品《超生遊擊隊》)。這樣東躲西藏提心弔膽地過了十個月,嬸嬸又生下一個女兒。三閨女的降生,使得二叔家被計生委罰了一筆巨款,且禍不單行,二叔也被公司炒了「魷魚」。而最過悲催的是,二叔被村幹部「盯上」被迫做了絕育手術。
自此,二叔整天長籲短嘆、鬱鬱寡歡自己沒「兒子」,跟嬸嬸吵架的時候,時常痛哭流涕,揮拳「家暴」,以「絕戶」自居。偏偏我家與二叔家比鄰相居,對面有個風吹草動,我家都能聽個一清二楚。就這樣吵呀、鬧呀,過了十來年,二叔家的三個閨女漸漸長大了,個個如花似玉,活潑可愛,二叔這才低頭認命,偃旗息鼓,鮮有抱怨。
如今,又一晃十幾年過去,大堂妹早已遠嫁生子,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小堂妹大學畢業後在成都某個律師事務所打工,有房有車,尚未婚嫁,但是個妥妥的都市「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對另一半眼光極為挑剔。二叔和二嬸就在老家跟二堂妹(離異無子女)在一起生活,如果不出意外,兩位老人的未來,主要依靠這個留守在家的二女兒來照顧。
想來,二叔家終究沒有「皇位」令人覬覦,而他的幾套拆遷房,除了自留一套,其他的轉做錢財,也由這幾個閨女來「瓜分」,大概是哪個閨女依靠的較多,哪個閨女就分得多點兒。
二叔一直擔心的「絕戶」被「吃」的情況,蕩然無存。
這是我再一次提到「絕戶」這個詞語,沒有兒子繼承香火的人家,老封建古董們認定為「絕戶」。一般來說,在古代,一戶人家如果沒有兒子,那麼家裡的財產在男主死後會被同族人覬覦,那些族人在搶奪家產後,會將女主或者女兒趕走(舊社會的婦女地位低下,因此沒有遺產的繼承權)。
因此大戶人家,只有閨女的情況下,會找個倒插門女婿,這也叫「女婚男嫁」。這種入贅婚姻,很好地解決「獨女戶」無人養老,以及缺乏耕作勞力的問題。不管怎麼說,二叔也是當過兵、受到新思想薰陶的人,他覺得倒插門女婿什麼的,已經無所謂,一切還得聽從堂妹自己的意願(實話說,二叔打心眼裡看不起這樣為了錢財而入贅的男子)。
之所以絮絮叨叨說這麼多二叔家的故事,是因為我最近從某平臺看到一則故事,同樣是「絕戶」,不同之處,這家姑娘是獨女,且是智力三級殘疾人士。因該女孩的母親拒絕其男友,一個五十二歲保安的求娶而衝上熱點,引發輿論關注。按理說,一個正常的男子,雖然年齡大了點,願意娶一名殘疾女孩為妻,應當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然而,這件「兩廂情願」的婚嫁卻有點細思極恐的味道。
原來,這位五十二歲從事保安工作的河南人老餘,在八年前認識智障女王女士,得知女方是獨女且家產豐厚,便動了心思,為了能夠結婚,不惜與四川女友分手,不惜搞大智障女的肚子(王女士並不適合生育,而老餘偏偏藉機逼婚,這也是田女士極力反對兩人婚事的根源)。但是,女孩的母親田女士卻認為,老餘心懷不軌,不擇手段,他並非多愛自己的女兒,目的是她名下的兩套房產。因此,女兒只是這個男人的跳板而已。
圖謀八年,這位保安不可能輕易放棄,他便將這件事主動曝光給媒體,始料未及的是,這種曝光非但沒有帶來如願以償的支持,反而暴露了他令人不齒的心機。對於一個談判破局就變臉威脅對方母親的人來說,絕對不是什麼「佳婿」。這位保安的意圖,「吃絕戶」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聲長嘆,我想起一句話來:幸福的人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只有女兒的家庭一定要擦亮眼睛來挑選「佳婿」,畢竟知人知面不知心,對方是出於真心相愛,還是想「吃絕戶」一勞永逸,不認真打探,怎知謎底。像王女士和保安老餘的這段案例,何嘗不叫人心寒,何嘗不是一段孽緣?絕戶已是不易,而「擇婿」對於獨女戶更需徐徐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