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不陪母上大人看國產劇,也許我幾年都不會打開這部被捧上神壇的《琅琊榜》。15年《偽裝者》《琅琊榜》刷屏時我沒有跟風看,而在我看劇的前幾天17年3月底,又發生了這樣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豆瓣被《琅琊榜》、《北平無戰事》、《花千骨》、《渴望》等7部電視劇聯合訴訟索賠95萬元,告的內容竟然是網友上傳片子劇照涉及侵權!
豆瓣刪除了所有涉事影片的海報和劇照,群情激憤下許多豆友開展了「一星運動」洩憤。而後又經歷了山影等公司回應對於被告一事事先不知情,陰謀論懷疑是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製片委員會或萬達所為等羅生門。(詳細情況請看事件總結: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54848/discussion/614738771/)
當然這事跟《琅琊榜》本身的內容沒多大關係,只是看到兩年前還開開心心看劇、刷cp、買同人本的友鄰,一夕之間便辱罵起了《琅琊榜》,多少覺得有點涼薄罷了。不知他們回家看見自己買的本子,會作何感想呢?
我對這個劇的評價是三星,沒有因其盛名高分而給五星,也沒有出於「保衛」我喜歡的豆瓣為由給一星。非吹非黑,全憑本心。《偽裝者》我給了四星,是因為那個片前半段劇情很精彩,高潮場面也動人,角色可愛有血有肉。後半段雖然bug多,但不影響觀看,出於娛樂目的可以忽視。而54集的《琅琊榜》看完,卻讓人覺得如鯁在喉,整部片觀感很奇怪。
你說他不嚴謹吧,它的細節製作又很精細,服裝、布景、道具、禮儀的考究有目共睹。你說它質量上乘吧,「智鬥權謀」又低幼得不忍直視,劇情硬傷屢屢出現。你說它好看吧,盤綜錯雜的勢力、複雜的人物關係、半文不白的臺詞、溫吞水一般的節奏又讓人看得很累,看一集感覺就像上了一節數學課一樣。你說它不好看吧……你對得起靖王和飛流小鹿般楚楚可憐的大眼睛麼!嗯?
魚麗:
齊心協力認認真真地演繹一個先天不足的故事,就好像一個生理缺陷的人穿著華麗的衣服、面帶超模的表情走T臺。
想了很久《琅琊榜》帶給我的彆扭感覺究竟來源於何處,終於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敘事類型和審美體系強行融合的結果。
琅琊榜的原罪來自於它的原型為耽美小說。《琅琊榜》一開始原作者寫的是bl文,後來寫到一半改成了bg向,並順利完結出書改編影視,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雖然改了性取向,但書的主要人物、整體架構,以及人物間濃濃的基情並沒有變。《琅琊榜》中的人物形象也許對於電視劇觀眾新鮮,但對於資深耽美小說讀者來說可謂見得多了,每個主角都是非常典型的耽美小說形象。
病弱腹黑清冷高潔的書生,忠犬執拗一身正氣的皇子,鮮衣怒馬熱烈張揚的少年將軍,嬉笑怒罵飛揚灑脫卻總是被炮灰的備胎,事事完美但可惜死得早的主角心中「白月光」,每個人物都可以找出幾百篇同樣人設甚至劇情原案都差不多的耽美文來。甚至不用看原文,我大概都能猜出作者是用哪些句子來描寫人物的。
這些句子放在小說裡還好,電視劇裡借演員之口說出「他是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他總是低眉淺笑,算計人心」這種臺詞就讓人起雞皮疙瘩了。順便一提,在耽美小說中,「低眉淺笑」的後面接的一般是「婉轉承歡」,應該會嚇跑很多直男觀眾吧:)
說到底,帶有耽美氣息的正劇和帶有正劇氣息的耽美是不一樣的。前者就像《灌籃高手》,後者就像《黑子的籃球》。
《琅琊榜》的電視劇努力把重心轉移到所謂「權謀」、「算計」、「復仇」、「赤子之心」,甚至不惜讓角色反覆強調這些詞語,生怕觀眾抓不住中心思想。但《琅琊榜》電視劇用耽美小說的架子,去填充考究的歷史細節骨肉,只會讓觀眾覺得細節翔實而全無主幹,過於脆弱單薄的人物和劇情撐不起作者想說的煌煌大義,變成了空洞的口號。
如果只是普普通通的「皇子上位記」改編出來,也許《琅琊榜》也只是一部不好不好的二流電視劇。但因為加入了不自覺的「耽美小說式思維」或者說網文式思維,便在看似很紮實的歷史背景裡有了堪稱科幻的情節:
各個權利集團都哭著喊著要一個江湖謀士來指點江山,官場幾十年的老狐狸見了男主就智商下線好似腦殘粉,王爺間為了男主爭風吃醋的場面肉麻到堪比山歌《兩個婆娘一個郎》,上到皇帝下到江湖組織無一不知「麒麟才子」「江左梅郎」,並對「得之便得天下」的噱頭深信不疑。
在等級森嚴的古代,這樣的事情真的合理嗎?再想想你們熱愛的《人民的名義》中,官員們你來我往的心理戰吧,就劇中配角如蒙大統領這樣宛若智障的表現,真的能在宮廷中活那麼多年?
這些情節放在耽美小說裡也許很正常,因為耽美小說跟歷史電視劇是不同的審美體系,觀眾的心理預期也不一樣。看多了耽美文或者起點文其實尋求的就是種很模式化的心理快感,你看了簡介和人設,就大概知道這是個什麼樣的故事,什麼時候該甜什麼時候該虐都是可控的。
你知道你該付出什麼樣的期待,會得到什麼樣的快感,本質上說就跟av一樣。被成百上千篇網文訓練出來的讀者,並不要求更多的東西,也不會責怪你的人物形象太臉譜化、劇情不合理,他們只要有熟悉的、套路化的刺激就夠了。
在日本ACGN文化中,有一類作品叫「世界系」作品,意思是把個人命運同世界存亡相連,對於國家和國家機關、社會、以及相關的人幾乎沒有描寫,主人公們的行為與危機感直接關係到與世界的危機。
簡單來說我們經常看的「普通高中生拯救世界」的動漫遊戲作品就是「世界系」,有人批評它們是「自我意識過剩的主人公,對世界和社會沒有任何印象,憑直感想像『世界的完結』的作品」。
某種程度上,以青少年為主要目標讀者群的大部分中國網文(不論男性向或女性向)也是「世界系」。在網絡小說裡,天宮動輒幾千年生死但人世間似乎都沒什麼變化,而神仙們在漫長的歲月中人生觀還是像鄉鎮青少年一樣幼稚;古風文裡動輒就是幾十萬兵馬生靈塗炭卻讓人沒什麼實感,一個國家來來去去就那麼幾個人,為了愛恨糾葛便輕易定下國家大事。
《琅琊榜》中赤焰軍七萬冤魂被反覆提起,但你對他們有概念嗎?數字換成17萬、27萬也沒什麼不妥。五州百姓遭災需要靖王賑災,你在片中有看見一個受災百姓嗎?生民塗炭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大梁周圍的國家大渝、南楚、夜秦,你有見過它們長什麼樣嗎?即使換成其他名字它們也毫無存在感。
整個《琅琊榜》就好像《楚門的世界》,雖然理論上天地廣大疆土遼闊,但故事也就發生在皇城裡這幾個人之間,故事舞臺就算是個大型演播室也未可知。
我在這裡不是在用《走向共和》的標準來要求《琅琊榜》,我也知道限於時間、金錢不可能把主線之外的情節都拍出來。只是說如果你作為一本耽美小說,那這樣「世界系」的YY是毫無問題的。
但若要製作成電視劇,一個力圖向「正劇」、「傳奇史詩」、「大氣磅礴」、「細節翔實」方向靠的電視劇,觀眾對劇情和人物行為邏輯的合理程度要求就高很多,對漏洞硬傷也很挑剔。
拿《琅琊榜》來說,如果是耽美小說,讀者不會尋求少年將軍一夕變為武林盟主+腹黑謀士的合理性,因為這是常見的主流設置,要的只是你虐我我虐你的快感。
而拍成電視劇這些不合理就被放大了,這位原名林殊、現名梅長蘇、化名蘇哲、號稱麒麟才子、身份江左盟主的,梅·傑克·蘇先生(不得不說他連名字和介紹都很瑪麗蘇),身上的種種過往就細思扯蛋了。
比如為什麼他從懸崖上掉下去不會死呢?又怎麼被老閣主恰好撿到呢?如果沒路過是不是就全劇終了?一個素以武藝出名的將軍是怎麼整容後智商暴漲180的?一個走路都費勁的病人又是怎麼成江左盟主的?又怎麼降服他能力超群的手下的?
他的傳奇經歷細究起來處處不科學,而劇情細節也沒好到哪裡去。比如皇帝跟譽王當著那麼多人聊自己的媽是誰,謝玉在大街上就寫當年的真相,真當路人都是小聾瞎? 人物經常當著婢女僕人的面大聲講自己的秘密,要刺探情報也太簡單了,派個眼線去旁聽一下就全世界的機密都知道了。
梅長蘇跟郡主聊、跟靜妃聊、跟蒙摯聊、跟手下聊,完全不避諱皇帝或者競爭對手的眼線,那麼多的偷聽機會我還以為全世界都知道梅長蘇的真實身份了呢,心疼「全世界都知道就我最後知道」的蕭景琰1s。
所謂「算無遺策」的權謀也很低幼,致使每次梅·傑克·蘇裝完逼後眾人八方點讚的場面都看得人尷尬。什麼為了讓自己的人上位就在皇宮給郡主下藥欲圖強x啦,比武招親場上贏過肉山大魔王的方法是對方其實早就是我的人嘿嘿沒想到吧,被圍困山上時恰好知道有條艱險的小路啦……講道理,這樣的「智謀」水平即使拿去參加梅菲斯特賞也是會被笑死的好嘛!
如果說撐不起立意的低幼的劇情是《琅琊榜》的缺憾,那麼它迎合中國傳統文人審美趣味的人設就是讓我不舒服的另一個點。
小城魚太郎:
這種一邊弱不禁風扶著丫頭的肩膀到後院看幾株秋海棠一邊帷幄之內縱橫捭闔安定寰宇的夢想算是中國人中了幾千年的毒吧。
以前老師曾說,古代文人為什麼那麼推崇諸葛亮,因為這種靠一張嘴便能定國安邦還讓領導對自己求賢若渴、三顧都顧不來的YY太他媽爽了!完美地契合了文人各個緯度的心理G點。
封建文人們要出世但又自矜清貴,不屑於為了名利去汲汲求營,嘴上說不要心裡其實也放不下名利,就渴望主子們主動來求自己,讓自己的聰明才智無雙智計得以發揮(文人們當然默認自己都是跟諸葛亮一樣高智商的),輕輕鬆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諸葛亮事無巨細的辛苦操勞就被選擇性無視了)。梅長蘇不就是這種YY的完美化身?
梅長蘇的人設除了腹黑、圓滑、高智商,還有還有個病弱屬性。智謀高絕卻蒼白羸弱的書卷氣美少年一向是耽美小說裡的經典人物形象,影視劇裡也有《雪花女神龍》裡的歐陽明月,或者《陸小鳳傳奇》裡花滿樓等。
這種審美意趣魯迅說得很毒辣:「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著,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秋海棠。」
毒舌的現當代老師曾打趣說:「為什麼是半口血?吐血當然要適可而止才有美感,還要留著半條命才能繼續作呢。為什麼要兩個侍兒扶著?表示清雅高貴生活優渥才有這閒適心情,要是一個人病死街頭可一點兒也不美了。」
擁爐圍裘的梅長蘇,是不是又感到膝蓋中箭呢?
黃青蕉:
靖王與梅宗主開創了視交這一全新的虐狗姿勢,單靠眼神完成了常人鍾情牽手接吻定親結婚生子全套人生歷程。
本質上作為一名腐女,雖然對偽正劇不滿,但對於片子不遺餘力的BL情節自然是喜聞樂見的。不說賣腐而說BL是因為,裡面的男性角色例如靖蘇之間,根本就是愛啊!!!森森的愛啊!!!
梅長蘇和郡主之間,最高的接觸僅限於擁抱啊!人家等了你13年,你就光抱抱不進去啊!(咦我在說什麼)
靖王妃,啊不對太子妃,直到後期另娶我們才知道他是有正妻的啊!只是死特了!從來沒上線過!後來的太子妃暨皇后,他們之間有夫妻感情麼?沒見過面就結婚了啊!封建制度害死人啊!即使後來生了小皇子,心裡想的還是小殊啊!太子妃的上線時間加起來有十分鐘麼?
相較起來,蕭景琰80%的時間都跟梅長蘇黏在一起,平均每集要提5次小殊怎麼怎麼樣,這不是愛我都不信啊!
原案作為耽美小說,在玩耽美文虐梗上是得心應手。整部片我就看到了一部部的書名飛過:《幼馴染養成記》《重生之我做了自己的替身》《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身邊你卻想著另一個人》……
青梅竹馬的鄰家好友突然去世,虐不虐!歷經千辛萬苦回到你身邊卻不能與你相認,虐不虐!我重生後以卑微的姿態站在你面前,卻聽你說我永遠比不上你記憶中的白月光,虐不虐!誤會加誤會,你親手斬斷同鈴要置我於死地,虐不虐!生離13年,相認後又是死別,虐不虐!媽蛋虐死了!!
一整本BL文經典套路大全,宮廷權謀都是錦上添花。如果純粹從BL感情線角度來看,《琅琊榜》自然是部十分好看但也算不得一流的耽美小說罷了。而這個定義,是我認為最適合的。
不記得是《國語》還是《左傳》裡講過一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有個王后生了兩個兒子,她偏愛小兒子不喜歡大兒子,可大兒子繼承了國君之位。在大兒子的多次故意縱容下,被嬌縱壞了的小兒子終於起兵謀反,被大兒子一網打盡。
王后知道後傷心欲絕,發誓再也不與大兒子見面,撂下狠話「我們黃泉再見。」過了十幾年,大兒子思念母親,便命人挖了條地道,在洞中搖了鈴鐺,與母親在地道相見。因地道裡挖出了地下水,大兒子說:「這便是黃泉,母親我們黃泉相見了,不算食言。」雙方都有臺階下,皆大歡喜。
我也說不清為什麼突然想起這個故事,只是覺得日日地道密會的靖蘇二人,跟那對傲嬌的地府相見母子,多少有些相似吧:)另外林殊和蕭景琰少年時的定情信物是一顆鴿子蛋大小的珍珠,咦我為什麼突然汙了www
劉康康:
宮廷權謀寫得還是弱。但整個故事的核心我很喜歡。最高領導人因為猜忌之心,而讓七萬忠魂喪生、一代賢王被污衊為逆賊。從此之後,這件事成為了說不得的禁忌,人人閉口不言、明哲保身,朝堂之風急轉直下,大臣爭相揣測聖意、爾虞我詐。直到有個人願意站出來,不畏雷霆之怒,還死者以公道。
赤焰軍伸冤線雖然bug多多,但放在當下的語境仍然很有意思。鑑於我是一個看《進擊的巨人》都能聯想到我國網絡防火牆的人,《琅琊榜》的冤案很難不聯想到二十多年前夏天的那個事件,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們將在沒有黑暗的地方相會」,《琅琊榜》最終仍保持了這一份希望。
這部劇我覺得最出彩最有真實感的人物,是老皇帝蕭選。最後幾集靖蘇二人向皇帝步步施壓,逼迫皇帝承認錯誤下旨昭雪那幾集,是全劇最抓人、壓迫感最強的。老皇帝也是這個兒戲宮廷中,唯一一個心態和行為邏輯接近真實歷史人物的角色。
他在殘酷的奪嫡之爭中,用了血腥的手段上位(大概類似於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用謀反獲得權力的他,一直沒有安全感,這輩子最大的心結便是「謀反」。從寒微之時就跟隨他、勞苦功高的老臣林燮,即使娶了他的親妹妹,也會日漸因功高震主而受猜疑。
時常頂撞他、以大義之名來壓他的皇長子祁王,在朝野在民間威望名聲比自己還高,雖然知道他沒有反意,但仍雖時時忌憚。承認祁王對,就證明自己錯,這不是單純的是非對錯的問題,而涉及到皇帝御人的帝王術。夏江報告的謀反只是一個藉口,即使沒有梅嶺一役,自己也遲早會處理他們。
林燮和祁王死了,便用譽王和太子形成新的制衡。譽王的養母是皇后,太子的生母是自己寵愛的越貴妃,皇帝用種種手段極力平衡二人權勢的天平。誰也壓不下誰,一直爭鬥著對自己而言就是最安全的結果。兩個人去辦事時時有貪腐自己又何嘗不知,但富貴養閒人,兩個人能滿足於名利做一個安樂頹廢的王爺,多剝削點民脂民膏又何妨。
太子倒了,譽王反了,老實耿直的靖王上位了。蕭選卻萬萬沒想到,年邁體弱的自己連權力也被一步步剝奪,看似乖乖仔的靖王也是吃人不吐骨頭的大灰狼。最終他們按照嚴密的計劃,在自己生日宴逼迫自己重審冤案時,蕭選連拒絕的權力都沒有,身邊沒有一兵一卒聽信於自己。
幾十年緊抓權力不放的人生就像一個笑話,連自己的性命都掌握在看似最老實的兒子手裡。氣極奮力拔劍欲圖發洩,卻被自己的裙帶絆倒在地,匍匐在兒子腳下,皇冠落地。
那一刻蕭選知道,自己的人生結束了。自己的時代也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