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0月29日,六十一歲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去世。
「書蟲」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早期生活和與之齊名的杜勃羅留波夫有許多相同點。他也是出生於一個藏書豐富的牧師家庭,在14歲之前在家裡接受教育,博覽群書,閱讀能力超出常人,而且掌握了多種外語。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小小年紀就被稱作「書蟲」。
15歲時,車爾尼雪夫斯基被送去教會學校,但他對學校的課程並不感興趣。18歲時,他考入彼得堡大學。五年學習期間,他深受歐洲思潮影響,尤其是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法國的烏託邦主義,讀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許多著作,同時也是別林斯基和赫爾岑的追隨者。
大學畢業後,車爾尼雪夫斯基回到家鄉當老師。在法國大革命以及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下,他開始寫作,並在不久後就離開了中學講臺。
1854年,車爾尼雪夫斯基進入進步雜誌《現代人》,第二年就開始主持雜誌的工作。他很想把雜誌辦得像赫爾岑創辦的《鐘聲報》那樣,用幽默的筆調抨擊沙皇政府和農奴制。但是這引起了雜誌內部的意見分歧,結果是屠格涅夫等幾位重量級作家離開了《現代人》。
1855—1831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同時領導著《現代人》和《軍事文集》,同時撰寫大量文章,涉及哲學、經濟學、美學、文學、社會學等領域。
車爾尼雪夫斯基既是一位成功的學者,也是一位充滿戰鬥精神的政論家和文藝評論家。他認定通過和平手段解放農奴無異於緣木求魚,因而積極傳播農奴革命的思想,寄希望於農奴開展革命。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看來,俄國的出路只能是由農奴革命推翻封建專制,使土地回到人民手中,而且必須是分配土地,而不是贖買土地。
車爾尼雪夫斯基剛一涉足俄國文壇便引起廣泛的注意。二十七歲時,他以碩士學位論文《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挑戰聲譽正隆的哲學家黑格爾,展示了他過人的才華。車爾尼雪夫斯基在這篇論文裡提出了新的文學觀,不是「藝術為藝術」,而是藝術為現實。後來,另一位文論家皮薩列夫發展了他的這一思想。
「局外人」
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歷史的洪流驚濤拍岸。
1848年卡爾·馬克思發表《共產黨宣言》發表,革命席捲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史稱「人民的春天」。1853年克裡米亞戰爭爆發,俄國方面在錫諾普海戰和塞瓦斯託波爾戰爭告捷的情況下,最終卻以主動求和、籤署《巴黎和約》結束。按照和約要求,黑海中立化,俄國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薩拉比亞歸還摩爾達維亞。1855年,尼古拉一世駕崩,亞歷山大二世登基。內憂外患之下,俄國社會暗流湧動,人民期盼著「春天」。
1861年,沙皇宣布廢除農奴制,並公布了過渡時期的一系列措施,以保障土地和財產問題順利解決。在這個過程中,車爾尼雪夫斯基形容他所看到的是「半空的杯子」,而他更關注的不是「杯子」裡「有什麼」,而是「沒有什麼」。
車爾尼雪夫斯基像一個局外人觀察著,從人本主義的視角宣傳進步思想,呼籲農奴不要再向老爺們感恩鞠躬。他認為,除了稱呼上的變化,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變化。所以,他的結論是:「沙皇欺騙了我們,應該像法國人和英國人那樣。是時候拿起杈杆和斧子了。」這無異於在俄國民眾中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彈。
1863年年中,車爾尼雪夫斯基落入彼得要塞監獄。即便在失去自由的日子裡,他也沒有停止鬥爭——和警察舌辨,絕食九天,最重要的是,完成了長篇小說《怎麼辦?》。
當《怎麼辦?》在《現代人》雜誌上發表,作者本人仍身陷囹圄。1864年,車爾尼雪夫斯基接受宣判——在西伯利亞苦役十四年。後來,亞歷山大一世將苦役的期限縮短到七年,但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監獄裡總共待了二十多年。
《怎麼辦?》究竟是怎樣一部小說?為什麼在一百多年間幾代俄國人都爭相閱讀?
「生活的教科書」《怎麼辦?》
女主人公韋拉和男主人公洛普霍夫、基爾薩諾夫都出自寒門小戶。韋拉的父母冥思苦想要把女兒嫁給有權有錢的人家,韋拉為此痛苦而無奈。家庭教師洛普霍夫為了幫助韋拉,和她組成了一個前衛的家庭。婚後他們彼此尊重,但分房而居。韋拉開始獨立謀生,變身創業女青年。
韋拉(1971年電影《怎麼辦?》)
洛普霍夫(1971年電影《怎麼辦?》)
洛普霍夫的朋友基爾薩諾夫經常來做客,漸漸地和韋拉互生愛慕。洛普霍夫發現自己對韋拉的感情不是真正的愛情,而朋友基爾薩諾夫和韋拉之間才是真愛。於是他偽裝跳河自殺,人間蒸發。拿到前夫亡故證件的韋拉,取得了合法再嫁的資格,同基爾薩諾夫正式結了婚。
基爾薩諾夫(1971年電影《怎麼辦?》)
書中的關鍵人物拉赫梅託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正面人物的最高典型,頭一個職業革命家的形象,洛普霍夫等平常的「新人」同他相比,猶如一座平常的房子之於雄偉的宮殿。他出身豪門,但他從少年時期起就通過勞動、漫遊、嚴格的斯巴達式乃至苦行僧式的生活和繁忙危險的地下活動,不斷地磨礪和調節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把一切奉獻給養育他的人民。人民的需要成了他的思想和行動的唯一指針,同時,他又要設法提高人民的自覺性;這正是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俄國進步知識分子的共同特點。
拉赫梅託夫(1971年電影《怎麼辦?》)
拉赫梅託夫最終成了解鈴人,讓韋拉和基爾薩諾夫知道洛普霍夫還活在人世。此時的洛普霍夫化名比蒙特,還娶了韋拉的女友卡捷麗娜。此後兩個家庭和睦相處。
五個「新人」的形象,搭起了車爾尼雪夫斯基心中的「理想國」。
「俄國的普羅米修斯」
1864年,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國家罪人」的罪名被押解到烏索利耶,在西伯利亞的一個鹽場服苦役。可是,當地官員懼怕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巨大影響力,請求把他調走。1866年,他被轉到尼布楚的亞歷山大工廠,次年被投入阿卡圖依監獄。1871年,服完苦役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到維柳伊斯克繼續坐牢。1874年,他理應被釋放,但他拒絕上呈請求書。在苦難沉重的日子裡,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來沒有停下手中的筆。在這期間,他繼續寫政論文,寫回憶錄,最主要的成就是在1884—1888年從德語翻譯了韋貝爾的十二卷《通史》。1889年,車爾尼雪夫斯基返回家鄉薩拉託夫。三個月後他因病去世。
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了心中的烏託邦,雖九死而無悔。最早在俄國和歐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普列漢諾夫,稱他為「俄國的普羅米修斯」。
「未來風暴中的年輕舵手」
車爾尼雪夫斯基把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發展到空前的高度。他以豐富的著述和高貴的品質在俄國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成為俄國進步青年的偶像,有力地助推了俄國革命運動。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繼貴族革命家之後登上歷史舞臺的第二代俄國革命戰士,是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中最傑出的代表。列寧把他譽為「未來風暴中的年輕舵手」。
原標題:《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車爾尼雪夫斯基——「俄國的普羅米修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