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行不誅心,誅心世上無完人。漢景帝無非腰殺了個晁錯,殺了個周亞夫、殺了鄧通。於是2000多年,再加上蘇洵的一個評價克忌少恩,這竟歸結到一個帝王人品上了?
形容帝王的詞可以有胸懷天下,睥睨四方,懷柔百姓等褒義詞,也可以有鷹視狼顧,刻薄寡恩,陰險猜忌等貶義詞。但是如論好壞一定不能歸結到人品的問題上。他們的所作所為與人品沒有任何一點關係。
從後世人看漢景帝所處的位置,是很尷尬的。
他上面是寬仁的漢文帝,下面是霸氣的漢武帝,一位是高祖遺風,一位是繼往開來。處在中間這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他怎麼做?無論做的多好,都不會出彩的。
就算漢景帝真的一事無成,不可否認的是,漢景帝依舊有兩樣天大的功勞:第一,從漢文帝手中接過了這貌似盛世實則千瘡百孔的江山。第二,將這千瘡百孔的江山治理的井井有條,交給了自己的下一任皇帝漢武帝。
後世的雍正皇帝跟漢景帝劉啟是一模一樣的。做的最多,但功勞都是他的爸爸和兒子的。
做的對的,這叫祖上陰功,做的錯了,這叫不給子孫積德。真的很尷尬。
今天說一說漢武帝為什麼要殺晁錯殺周亞夫殺鄧通
殺晁錯:
作為第一個為漢武帝提出要削藩,並以法令形式通告天下的是漢景帝的師父晁錯。
削藩令肯定是正確的。因為諸侯國的權力越大,中央集權能力越差。
這么正確的政令,卻因為一個生不逢時,貨物的時間提出了正確的看法,而導致發生了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也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這樣的旗號。天下洶洶,蠢蠢欲動,如果漢景帝不當機立斷,將晁錯殺掉。江山都坐不穩,因為給人家口實了。
殺了也就殺了,哪個廟裡沒有冤死的鬼?作為臣子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就應該有捨生取義的這份心。
這和漢景帝的人品有什麼關係呢?
殺周亞夫:
周亞夫絕對有大功,從細柳營練兵到平定七國之亂,上馬定乾坤提筆安天下,出將入相風頭一時無兩。
那是不是殺周亞夫殺錯了呢?
周亞夫作為漢文帝時的老臣,都已經在細柳營練兵的時候,只認將令不認君命。以甲冑在身,拒絕向漢文帝行禮。
做了漢景帝的丞相之後,幹涉漢景帝對其他大臣的封賞,
又把當時的太子漢武帝劉徹不放在眼裡,這樣的大臣雖然沒有跋扈,但他具備跋扈的資本。而漢景帝當時是準備將周亞夫留給漢武帝劉徹用的。後來被逼的說了一句話,這樣的臣子年幼的皇帝怎麼能夠駕馭的了?
最後殺周亞夫也是他違反了國家法律。漢朝法律明確規定,私人不得藏盔甲。而周亞夫也製備了500副盔甲,準備用來百年之後陪葬用。
說他沒有造反的心,誰信?而這樣的強勢的臣子,當爹的怎麼會把這個麻煩留給兒子來處理呢?所以殺了也就殺了,這跟人品又有什麼關係呢?
殺鄧通:
如果說漢景帝殺周亞夫殺晁錯,還有那麼一絲錯誤的話,那他把鄧松殺掉,卻做的是相當正確的。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鄧通是處在列傳當中的,列傳可不是什麼光榮的列傳?而是《史記·佞幸列傳》
鄧通與漢文帝是同性戀,他是漢文帝的男寵。
就衝這條殺他就不為過。最重要的是鄧彤依靠著漢文帝的寵幸,私自印製銅錢,富可敵國。
財富這個東西如果德不配位,招來殺身之禍,這不很正常嗎?
這又和漢文帝的人品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