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門為讀書設立了【36氪領讀】欄目,篩選一些值得讀的書,並提供一些書摘。希望你手邊有一本稱心的書,讓讀書這場運動繼續下去。這是一部比豆瓣高分美劇更扣人心弦的紀實名著,揭秘賽克資本創始人,對衝之王史蒂芬-科恩的投資天賦,更是一部證券投資機構的險境生存啟示錄。本文摘編自《億萬:圍剿華爾街大白鯊》,作者[美]茜拉·科爾哈特卡。
2008年7月的一個晚上,聯邦調查局特工B. J.康坐在桌旁,俯首前傾,戴著耳機,聽著電話。此時,外面很黑,他還沒吃晚飯,肚子餓得咕咕叫。
「拉吉,你最好聽我說,」一個女人用溫柔的聲音說,「請不要這樣。」
「好的。」一個男聲答道。
「它就要guide down了。」女人說。B. J.康知道,guide down是一個常見的華爾街術語,意指該公司就要宣布其上期收益將低於預期,這絕對是壞消息;「它」是一家價值8億美元的網際網路公司,總部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名叫阿卡邁科技(Akamai Technologies)。「我剛剛接到我那哥們兒的電話。我把他擺平了。」
「我還做空啦,你知道的,對吧?」男子說。
「我想要你在上面,」女人柔聲說道,「我們需要相互配合。」但她不是在談論性事,至少這次不是。他們是在談錢。「我們來玩一把吧!就做空,每天都如此。」
這個女人是誰?B. J.康問自己。她聽起來像個卡通裡的密謀者。B. J.康邊聽邊做筆記。此時,他正在聯邦調查局的「電訊室」。這是一個位於曼哈頓下城曼哈頓聯邦廣場26號大廈24樓的房間。它沒有窗戶,但配置了14臺老式戴爾計算機和各種各樣的辦公家具,沿一面牆,還擺放著一排金屬架,裝滿了格蘭諾拉麥片棒、金魚牌餅乾和雀巢Kit Kats巧克力——這些食物都是供每天在那裡待幾個小時,監控實時電話的特工享用的。
通常,聽電話被認為是一種令人生厭的工作,但B. J.康並不這樣看。他認為這只是需要耐心而已;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到這項工作,它最終會帶來回報。
幾個月前的3月7日,一名聯邦法官給予B. J.康一份禮物,批准他監聽一位名為拉吉·拉賈拉特南的華爾街巨頭的手機。自此,B. J.康實際上就住在了電訊室,為一項內幕交易大案收集證據。他現在可不是在證券犯罪科,只是逮捕那些下三濫的小騙子(他過去兩年一直在幹的事)。他想拿下一個像拉吉這樣的大人物——金融界重量級的角色。
加拿大帆船集團(Galleon Group)是一家管理著70億美元的對衝基金。拉吉·拉賈拉特南50歲,是這家基金的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華爾街甚為引人注目的交易員之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那鶴立雞群的大塊頭。拉吉肥胖且愛炫耀,胃口驚人。他酷愛飲食,喜歡花錢,曾邀請70名朋友飛往肯亞,做生日野生狩獵之行,並在比斯坎灣的星島上為一個超級碗派對支付了25萬美元巨款。
拉吉與B. J.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者是自律性很強的韓國移民的孩子,黑髮寸頭映襯著結實的身板。在拉賈拉特南的生活中,除了閒談就是交易,他不會放棄任何吹噓他的特殊交易技能的機會;B. J.康則是一個安靜、不知疲倦的工作狂,只有在絕對必要的時候才會說話。所以,即使是局裡最親密的同事,對他也是知之甚少。
在那次電話的六天之後,?B. J.康正在監聽之時,阿卡邁科技就向全球宣布,它的下季盈利狀況將會令人失望。隨之,其股價一夜之間由31.25美元狂跌至23.34美元。做空了875?000股的拉吉,前後只用一周時間,就賺了500多萬美元。給他情報提示的那個女人——一個叫丹尼爾·基耶西的交易員,也賺了250萬美元。
B. J.康想知道,就阿卡邁科技將要發生的事情,她是如何獲得如此寶貴的情報的,所以,他通過法律程序查閱了她的電話記錄。在查閱的過程中,他發現,她在把那個信息洩露給拉吉之前,曾與阿卡邁科技的一位資深高管通過電話。
「你做得太漂亮啦!」後來,當拉賈拉特南打電話來感謝她的時候,大肆誇讚基耶西道,「你的關係運作得太好了!」
基耶西慨嘆道:「這是愛情徵服之果!」
僅就這個錄音帶之證,拉賈拉特南就被逮了個正著,明顯違法:獲取阿卡邁科技的機密內幕信息,並藉此進行交易、賺取利潤。這裡沒有任何晦澀的代碼或暗示,所有的環節都表現得完美無缺,適於進行刑事訴訟:來電發生於7月24日晚;第二天,拉吉做空了138?550股,賭這隻股票的行情將下跌,而且,在7月30日消息公布之前,他一直在持續做空。僅根據這個證據,華爾街最成功的交易員之一就可能奔監獄去了!B. J.康越想越興奮。如果拉吉和基耶西能夠如此肆意公開地做內幕交易,那麼,應該還會有其他人也做著同樣的勾當。
通常,拉賈拉特南的電話在早上是最忙的,主要是在市場開盤前後,B. J.康都會早點進來偵聽。拉吉會打電話給他的朋友和熟人,到處尋找市場縫隙。與他交換信息的人,多是來自沃頓商學院的前同學(他們現在在世界各地經營著技術公司或對衝基金)。他們中的許多人還都在他的薪酬名冊裡。在B. J.康偵聽期間,拉吉在大肆收集尚未披露的有關即將發布的盈利公告和收購要約的信息,並藉此買賣股票,攫取數百萬美元的非法之利。幾個月之後,B. J.康也開始監聽拉賈拉特南的那些朋友了。
隨即,他和其他的監聽特工對其所聽到的內容感到震驚!這是華爾街的正常行為嗎?內幕信息就這麼容易得到嗎?他們已經習慣於在金融業發現腐敗,但這種相互勾結是如此的明目張胆,是如此的無法無天,而且,似乎正在向各個方面蔓延。每當他們發現一個內幕交易圈時,它通常會與另一個內幕交易圈有交集,他們又得跟蹤一組全新的嫌疑人。這裡存在的問題要比拉吉的大,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網絡。
隨著這些特工的監聽和相關電話記錄及訪談筆記被研究,一家對衝基金頻頻出現:賽克資本顧問公司(SAC Capital Advisors)。B. J.康決定對其進行調查。
B. J.康駕駛著租賃來的中型轎車從停車場駛出,向南開往庫比蒂諾;大約40分鐘後,車停在一條安靜街道旁的一間三居室房子前。此時,南舊金山市那個國賓飯店的標誌在頭頂前方出現。
他和自己的搭檔(默默地坐在旁邊)前天晚上花了很多時間演練,以應對當到達目的地敲門時,可能發生的不同情景:如果他們找的人不在家,怎麼辦?如果他叫他們滾蛋,怎麼辦?如果他有槍,怎麼辦?這些好像都不太可能,但他們必須為每一種可能性做好準備。
這是2009年4月1日,太陽落山之時。B. J.康和另一位特工,被稱為「僚機」的湯姆·祖卡卡斯,從這輛車裡出來,大步走向門前通道。敲門後,出來的是一個黑髮男子。
「阿里·法爾?」?B. J.康問道。那男子點點頭,一臉茫然。B. J.康把手伸進夾克,拿出自己的特工徽章,遞到他面前。「我叫B. J.康,聯邦調查局的。我們來這裡是想和你談談內幕交易的事。」
他停頓了一兩秒,給對方一個反應時間。
B. J.康進一步解釋說,阿里·法爾所做的一些事情,使他陷入了麻煩,但可能會有解決辦法;他們可以互相幫助。阿里·法爾的妻子、兩個女兒、母親和嶽母都蜷縮在後面,滿臉驚恐。「我們知道你曾在帆船集團為拉吉·拉賈拉特南工作過,而且,你還一直在做內幕交易,」B. J.康說道,「我們有你的通話錄音。」
通話錄音?
B. J.康隨後播放了一段錄音,其中可以聽到阿里·法爾向拉吉·拉賈拉特南提供有關半導體公司的內幕信息。在播放錄音的過程中,阿里·法爾默不作聲。
2008年,阿里·法爾離開了帆船集團,與朋友C. B.李(眾人稱之為「C. B.」)開辦了自己的對衝基金。C. B.李曾是工作於賽克資本的技術分析師。B. J.康希望藉助於阿里·法爾和C. B.李接近賽克資本,這家世界最大的對衝基金之一。
B. J.康對該基金及其神秘創始人史蒂文·科恩的了解日益增多,而且,從華爾街其他交易員那兒聽說,科恩在所有的交易中都「永遠站在正確的一邊」——至少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業內人士都不明白科恩怎麼能持續地賺這麼多錢;他的競爭對手都很嫉妒,而且,也很懷疑。
阿里·法爾和C. B.李利用在帆船集團和賽克資本練就的技能,將自己的基金(Spherix Capital)推銷給了潛在投資者。當然,部分原因是他們宣揚自己有接近技術公司高管的通路,並能利用那些關係,獲得有價值的信息。B. J.康很清楚這些套路的玩法。
他總愛說,他知道不同對衝基金的區別:「骯髒的重量級對衝基金」「無須為其浪費時間的骯髒的對衝基金」「非重量級對衝基金」。他曾與聯邦調查局的同事們爭辯道,他們應該將調查推廣到拉賈拉特南和帆船集團以外的、更大和更有勢力的獵物,如科恩。
B. J.康認為,關係良多,似乎能直接從公司員工那兒獲取內幕信息的阿里·法爾和C. B.李只是這個群體的第一梯隊,但也值得去追究。但對於B. J.康來說,他們同時也是獵捕他們身後那些大盜的通路。B. J.康所要做的就是說服他們悔過自新。
B. J.康確信,阿里·法爾很適合成為聯邦調查局潛在的合作夥伴。他似乎是一個好人,想為自己的家庭盡其所能。
「你真的想讓你的孩子經歷這種災難嗎?」B. J.康問道。
他告訴阿里·法爾,要認真考慮他的建議,因為這是他能得到的最好結果——肯定比進監獄更好。如果他執迷不悟,下次聯邦特工再出現在他房前時,那就是逮捕他了。「別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在離開之前,B. J.康加了一句,「我們會看著你,如果你仍然繼續圖謀不軌,我們會知道的。」隨後,兩位特工開車離去。
那天晚上,阿里·法爾很苦惱,無法入睡。儘管B. J.康給了他警告,但阿里·法爾還是打電話給他的合作夥伴?C. B.李。對方應答的是語音信箱。「聯邦調查局的人剛剛來我家了。」阿里·法爾說完,立馬就掛了電話。
對聯邦調查局來說,至關重要的是,調查和竊聽的消息絕對不能洩露給對衝基金界。為遏制洩露之險,B. J.康不得不儘快與C. B.李談。C. B.李和其母親的住地離阿里·法爾家只有20分鐘車程,兩天後,B. J.康去拜訪了他。C. B.李剛開門,B. J.康就告訴他,自己知道他一直在Spherix Capital做內幕交易。
起初,C. B.李拒絕回答聯邦特工的任何問題。但在談話結束時,B. J.康卻很自信,覺得C. B.李會合作。
B. J.康對他說:「我們要互相幫助,我們相信,你會做正確的事情。」
在史蒂文·科恩賽克資本的辦公室,電話響了。這是C. B.李的來電。他和科恩有一段時間沒有通話了。
「嗨,史蒂文,我們不得不關閉我們的基金。」C. B.李告訴科恩,並試圖使自己的聲音平靜如常。他解釋說,他和阿里·法爾沒法相處,因為他們無法就利潤分享問題達成一致。「我很想再次為你工作。」C. B.李說。
C. B.李設法讓科恩回憶起幾年前他為其工作時,他們一起所掙到的那些錢。C. B.李建議安排他作為科恩的顧問;如果C. B.李提供了有益的信息,所獲利潤就平分。他列舉了幾家相關的技術公司,並誇耀他能獲得所有這些公司的內部機密數字。
「我認識一些人,」?C. B.李說,「我認識英偉達(Nvidia)銷售部和財務部的人,他們能夠讓我隨時了解季度收益情況,而且,我還在臺灣半導體業有聯繫人,他會給我提供有關晶片方面的數據。」
科恩很感興趣。在2004年離開賽克資本之前,C. B.李曾經一直是他業績最好的分析師之一,是一個能指望帶來賺錢思路的人。C. B.李的研究非常好,以致科恩和他的一個投資組合經理曾經為此發生過衝突。但科恩十分老到,謹小慎微。
「我不想在手機上深談。」他說。
科恩對此興趣不小,他讓招聘主管叫C. B.李過來,和他談回賽克資本工作的相關事宜。隨後,這兩個人談了好幾次。
幾周後,科恩向他的一名研究交易員提到他正在考慮重新聘請C. B.李的打算。這位交易員聳了聳肩,但他沒說什麼。他有一位朋友在帆船集團,為拉賈拉特南的基金工作,他此前剛剛聽這位朋友談到了一些關於C. B.李的八卦,說聯邦特工最近拜訪了C. B.李和阿里·法爾的對衝基金。「我不知道那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在三天前曼哈頓舉行的集體晚餐上,那位帆船集團的交易員說起過,「有點怪怪的!」
第二天早上,這位研究交易員鼓起他所有的勇氣,俯身貼近了科恩。他不知道他那反覆無常的老闆,會對他的所言做出什麼反應。他說:「這可能完全沒有根據,但是有一個傳言說,聯邦機構的人去過C. B.李的辦公室。你最好仔細了解一下。」
「你是說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科恩說。
「不,」這位交易員回答,「是聯邦調查局。」
科恩隨即抓起電話,撥了他一個朋友的號碼——一名前賽克資本投資組合經理,與C. B.李的關係很近。「我聽說C. B.李可能在和聯邦機構合作,」科恩對他說道,「我們聽說他攜有竊聽裝置。」這聽起來好像是聯邦機構正在調查對衝基金業,但誰知道是怎麼回事呢?
「小心。」
這場調查有別於華爾街歷史上的任何一次,它是一場長達10多年的多政府機構著力打擊內幕交易的浩大行動,幾乎完全集中在對衝基金上。它始於拉吉·拉賈拉特南和帆船集團,並迅速擴大到數十家公司的企業高管、律師、科學家、交易員和分析師。這次行動的最終目標是史蒂文·科恩——賽克資本(可能是該行業最大的對衝基金公司)的億萬富翁創始人。
1992年,在科恩開創賽克資本時,一般人幾乎不知道對衝基金是什麼。大多數像他開辦的這種小型的不正規基金,都是由性情古怪的交易員創辦的,而且,他們的賺錢野心甚至是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都無法滿足的。他們對企業文化沒有耐心,沒有興趣每年就他們的獎金進行談判。他們中的許多人就是穿著牛仔褲和拖鞋來上班的那類人。他們對大銀行和經紀公司的厭惡源自他們的極度傲慢。
對衝基金被認為有如下特點:一項小型的精品金融服務,是富人投資多樣化的工具,能產生穩定且適度的收益,並遠離股市波動。它們背後的思路很簡單:基金經理找出最好的公司並買入其股票,同時,賣空不太可能做得好的公司的股票。
做空是押注股票下跌的預期,這種做法為資深投資者開闢了新的投資機會。這個過程包括借入股票(支付費用),在市場上出售,然後,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再以較低的價格購買這種股票,並用它們償還原來所借的股票。
在好的市場中,大多數股票上漲時,多頭收益可以抵消空頭損失;在不好的市場裡,空頭賺錢,幫助抵消多頭虧損。同時,做多某些股票和做空其他一些股票,意味著你的頭寸被「對衝」。除股票外,這種做法也可應用於世界任何市場上的其他金融工具,諸如債券、期權和期貨等。
如果證券持續上漲,空頭頭寸的損失可能就是無限的,因此,這種做法被認為是一種高風險行為。許多對衝基金使用槓桿或借款運作,外加在全球不同市場上採用不同做法進行交易,導致監管機構規定只有最成熟的投資者才能做這種投資。
對衝基金被允許以幾乎任何方式賺錢,並隨意收費,當然,前提是只要它們將投資者限制在富人身上,這是因為至少在理論上,這些人有能力承擔他們所投資金的損失。
多年來,在很大程度上,對衝基金在華爾街是無足輕重的,但到了21世紀前10年中期,它們就已經攀至行業的中心位置。有些對衝基金開始每年賺取巨額利潤。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衝基金已經與其名稱所示的那種謹慎投資策略沒有了任何關係,相反,它們本質上成了一種為所欲為的投資公司。
雖然它們以利用槓桿和敢冒風險而聞名於世,但大多數對衝基金的定義屬性是經營它們的人所募集起來的巨額資金:他們的收費極為昂貴,通常是每年按資產額收取2%的「管理費」,每期資金按利潤的20%收取「業績費」。
在為其投資者獲得任何利益之前,一個20億美元規模的基金經理,將會為維持這個基金的運轉而收取4000萬美元的管理費。截至2007年,像保羅·瓊斯和肯·格裡芬這樣的對衝基金創始人,都各自管理著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池,為自己建造了2萬平方英尺宮殿般的住宅,坐著5000萬美元的私人飛機旅行!
對某種交易員來說,在對衝基金工作有一種解放之感,它有機會測試一個人博弈市場的技能,並使他在這個過程中變得富有。以致後來,對衝基金的工作成了金融界最令人垂涎的崗位。它們可能帶來的巨大財富使華爾街傳統的職業(在貝爾斯登或摩根史坦利等成熟投行的層級攀爬)黯然失色。
在2006年,高盛執行長勞埃德·布蘭克費恩5400萬美元的薪酬,引來了不少憤怒之聲,但也是這一年,25名收入最高的對衝基金經理人中,報酬最低的那位的收入是2.4億美元!前三名每人的年收入都超過了10億美元。科恩當年是第五名,為9億美元。
到2015年,對衝基金在全球控制了近3萬億美元的資產,是21世紀初財富極端不平衡背後的一個驅動力。
這些對衝基金大亨既沒修鐵路,也沒建工廠,更沒發明救命藥品或技術。他們通過市場投機,賭市場走勢,以求勝多敗少,甚至有時可以賺取數十億美元的豐厚回報。他們不僅獲得極端的個人財富,而且,在整個社會的政治、教育、藝術、職業運動(他們選擇的所需關注力和資源走向)等方面,都獲得了可怕的影響力。
他們管理著大量的養老金和捐贈基金,對市場影響很大,以致上市公司的CEO們都不得不看他們的眼色,被迫專注於其股票的短期表現,以便讓對衝基金的合伙人高興。多數對衝基金的交易員並不認為自己是那些被投公司的「所有者」,甚至不認為是它們的長期投資者。他們的興趣是買入,賺利潤,然後售出。
如果要為對衝基金的興起及其改變華爾街的方式,找一個標誌性人物,那就非史蒂文·科恩莫屬!他是一個神秘人物,甚至對他自己的行業來說,也是如此!但他20年來保持每年平均30%的收益率,的確是個傳奇!
他特別引人關注的是,他的業績表現並不基於任何眾所周知的投資策略(不像其他著名投資人,如喬治·索羅斯或保羅·託多·瓊斯),他不以押注全球經濟趨勢或預測住房市場的衰落而著名。
科恩對市場如何變動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直覺,而且,他進入這個行業正逢其時,這個階段的社會正在大幅地調整自己,好像給予這種超級技能以相應的獎勵。史蒂文的典型做法是:快速地買賣股票,一天之內就有數十次交易!
年輕的交易員都渴望為他工作,富有的投資者都極力把錢放在他的手中。到2012年,賽克資本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投資基金之一,管理著15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在華爾街,「史蒂文」(這是眾人所熟知的科恩的名字),就像一個神!
這種成為富翁的新方式迅速傳播開來,成千上萬的新對衝基金開業,都僱用了極具侵略性的交易員,到處尋求可以盈利的投資機會。競爭變得日益激烈,需要掙取的金錢激增;為了獲得市場優勢,在對衝基金交易員的使用上,也開始無所不用其極,招聘科學家、數學家、經濟學家和心理醫生。
對衝基金鋪設了靠近證券交易所的電纜,以便自己的交易可以以納秒的速度更快地執行,並且,僱用工程師和程式設計師,使它們的計算機和五角大樓的計算機一樣強大。它們花錢請「足球媽媽」在沃爾瑪購物,向它們匯報銷售情況。它們研究停車場的衛星圖像,甚至請CEO去赴奢侈的晚宴,極力挖掘所需信息。
它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們很清楚,要想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打敗市場,是多麼的困難!所以,對衝基金總是試圖找到交易員稱之為「優勢」的信息,因為這會使它們具有其他投資者所沒有的優勢。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對優勢的不斷追求,最終不可避免地會撞線,然後,被迫越線:提前竊取一家公司即將發布的利潤數據;儘早得到一個晶片製造商將在下周獲得收購要約的消息;早日看到一家公司藥物試驗的結果。這種專有的、非公開的,但肯定能引起市場變動的信息,在華爾街被稱為「黑色優勢」,這是最有價值的信息!
通常,基於這種信息的交易也是非法的。
當一個交易員被問及他是否知道還有沒有並未涉及內幕信息的基金時,他會說:「不,沒有,否則,它們早就無法生存了。」
在這種情況下,黑色優勢就如同精英級的自行車賽車手吸食的興奮劑,或棒球圈裡使用的類固醇。一旦頂尖的自行車運動員和本壘打球手開始這樣做,你或者與他們為伍,有樣學樣,或者提前敗北!
就像自行車賽車和棒球運動所經歷的一樣,對華爾街的清算時刻終於來了!
2006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聯邦調查局和美國檢察署聯合宣布,它們將調查「黑色優勢」現象,而且,不久之後,它們的調查搜索結果就把它們引向了科恩。無論這個圈裡的人折騰到什麼程度,但大家都很清楚:他顯然是那位賊中之王!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偵探故事,發生於商務別墅的密室和華爾街的交易大廳。它描述了聯邦特工,跟蹤線索、實施竊聽、策反證人、逐層追溯,直至擒到賊王的故事;它描述了一群理想主義的檢察官,智鬥那些年收入為自己25倍的油嘴滑舌的辯護律師的故事。
它再現了那些年輕交易員,用錘子砸碎硬碟、粉碎文件,設法使其親密的朋友,免於牢獄之災的真實景象。與此同時,它還展現了像賽克資本這種對衝基金經過精心組織,讓頂級大佬免受底層僱員問題交易影響的劇情。
本書也是有關史蒂文·科恩的故事,講述了他如何經過眼花繚亂的運作,攀至華爾街的塔尖,以及他為了能夠繼續待在這個塔尖上,進行的瘋狂而徒勞的困獸之鬥!
內容簡介
史蒂文·科恩改變了華爾街。他和對衝基金業的同道先鋒,通過投機,狂賺數十億美元。他們不僅因此取得了驚人的個人財富,還在社會上獲得了可怕的影響力。今天,對衝基金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了3萬億美元。
科恩於1992年創建了自己的對衝基金:賽克資本,並把這個基金做成了管理著150億美元的龐大帝國。後來,當一支由聯邦特工、聯邦檢察官和證交會執法律師組成的團隊,把賽克資本作為主要目標,進行了艱難而漫長的七年調查之後,賽克資本被檢察官稱為「市場騙子的集大成者」。賽克資本最終受到指控並被迫承認自己犯有證券欺詐罪,並與一個龐大的內幕交易案相關聯。但科恩本人卻從未受到指控!
本書讓我們得以窺視華爾街運作的那個灰色地帶。它引人入勝且真實可信,就像一部法理驚悚片,把讀者帶入政府追捕科恩及其僱員的內幕場景。與此同時,它還對處於今日華爾街之巔的那些人的權力和財富,提出了一些極其緊迫且令人不安的質疑。
作者簡介
茜拉·科爾哈特卡(Sheelah Kolhatkar)
曾經是一位對衝基金分析師,現在是《紐約客》的特約撰稿人。她的寫作範圍涉及華爾街、矽谷、政治和其他領域。她的作品還出現在《彭博商業周刊》《紐約》《大西洋》《紐約時報》和其他刊物中。她目前生活在紐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