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公孫瓚,只配談錢的「塑料兄弟情」 | 劉三解

2021-02-23 劉三解freestyle
三解按:這是一個「可以聽」的系列專輯,覺得文字麻煩,可以掃描二維碼。

上期節目我們說到了劉備的24K氪金朋友圈,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劉備絕非不學有術之輩。

 

搞明白了這一點,再來看劉備和公孫瓚的分道揚鑣,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句話:

 

劉備與公孫瓚同窗之後的14年間,他選擇了發財,並在這期間積蓄力量,比如關、張二人的加盟,當然,這個階段的細節我們已無從得知,但很明顯,劉備距離他母親期望的仕途之路還差得遠。

 

直到公孫瓚被圍管子城,劉備從軍得官,放棄安喜縣尉的官職後,毅然決然地走向帝都洛陽,這才走上了正常的「仕官之路」。


或許有人會問,公孫瓚那麼能打仗,跟著他,軍功加發財,就不能升官了嗎?

 

答案很簡單,不行。

 

因為漢末諸侯雖多,依靠弓馬騎射成氣候的豪傑其實有限,絕大多數,都是靠著士人豪強吹捧混日子的老官僚,所以在日後的戰亂中日漸凋零,而唯有公孫伯圭,外御烏桓,內抗袁紹,有大漢朝廷授予的四州權柄,卻最終淪為自守之賊,眾叛親離。

 

他的一生,幾乎可以作為個人發展的反面教材。

 

問題的根源就是他個人的「志趣」不行。

「志」是志向,「趣」是興趣,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心理舒適區的邊界,前者決定上限,後者決定下限,而公孫瓚作為邊地人,唯一可以稱作「志」的,可能就是掃蕩諸胡,爭霸天下,則距離他太過遙遠,或者說,他的大腦容量承載不了這麼複雜的程序。

 

漢獻帝時,有童謠傳唱:

 

 

意思很簡單,燕地之南,趙地之北,有一塊像磨刀石一樣的臺地可以「避世」,公孫瓚信以為真,認為「易縣」就是童謠中所說的福地,就在這裡建設「易京」,「京」就是土丘的意思,在數以千計的人造土丘上各自搭建高樓,外圍挖掘深溝,引易水入壕溝,他自己則居於最高的高樓上,稱為「中京」,依託一整套的堡壘群,存糧300萬斛,抵禦袁紹的進攻。

 

俗話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公孫瓚則反其道行之,自己蹲在高樓裡享樂,鑄造鐵門隔絕內外,7歲以上的男子不得入內,身邊全都是女人,就連傳令,都選聲音大的女人去樓上大喊,真是通訊全靠吼了。

 

所以,這段童謠中最表現公孫瓚心意的,恐怕不是什麼「燕、趙」,而是「避世」二字,一位當世豪傑,白馬公孫,面對大爭之世的下意識反應竟然是「避世」,說他是「守戶之犬」,也就是「看家狗」,恐怕都抬舉了。

畢竟真正的「看家狗」,比如劉表、劉焉、劉璋、張魯治下,起碼秩序安定,百姓得以活命,而公孫瓚的治下,則是肆意搜刮,百姓掙扎求活而不可得。

 

更逗樂的是,公孫瓚真正在意的,既不是士人名士,也不是劉備、趙雲這樣的武勇大將,而是一群市井之徒。

《英雄記》中記載,公孫瓚有三個義兄弟,他自居為「伯」,也就是大哥,其餘為「仲」、「叔」、「季」,也就是老二、老三、老四,這三位,一個是佔卜算命的,一個是行商賣綢緞的,一個是坐商賈人,跟了公孫瓚之後,財產蹭蹭往上漲,達到了「巨億」,也就是數以億計,這四兄弟還各自以子女聯姻,把自己比作漢朝的開國功臣酈商、灌嬰。

 

總結一下,就是公孫瓚喜歡的人是「混社會」能賺錢的,給予他們的回報,就是賺更多的錢,至於官位、聲望,他自己有就行了,手下人就別想了,所以,他特別討厭士人名士,覺得給這些人官位,他們不知道「感恩」,缺少「感恩教育」。

 

可見,他是一個氣量何等狹小的人物,根本不可能容得下劉備崛起。

 

那麼,有人或許會問了,容不下,怎麼會讓劉備從平原令到平原相?


那你是只看到賊吃肉,沒看到賊挨打。

 

之前的節目咱們說到了,劉備雖然先任平原縣令,後來領平原國相,手中卻只有兵馬千餘、烏桓雜胡騎兵,以及數千的饑民。

東漢的國相,等同於郡太守,是二千石的高官,名位不低,平原國在《後漢書·郡國志》中記錄有九縣,十五萬五千戶,男女人口一百萬兩千,是青州第一大郡,實力不弱,那麼,劉備為什麼混得那麼慘呢?

答案就是,這地兒就不是他的……

 

說起來悲催,卻是史書字縫中暗藏的事實。

劉備拋下高唐縣令的職位,投奔公孫瓚的時間,應該在東光之戰前,也就是公元191年,此戰中公孫瓚以2萬步騎,迎戰30萬黃巾軍,正面對攻,斬首3萬餘,一路追擊,又半渡而擊,殺死數萬人,俘虜7萬多人。

 

此後,公孫瓚威名大震,開始對騙取冀州的袁紹開戰,其駐軍地磐河,就在平原郡境內,黃河以北的「九河」故道,也就是把手伸進了青州平原郡。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焦和應該已經病死,所以,公孫瓚才肆意地任命田楷為青州刺史,劉備則為其部下的別部司馬,連高唐令職務都沒了。

 

在不久後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慘敗,主力退回幽州與老上司劉虞爭權,田楷這個青州刺史佔有的青州地盤,僅限於平原國和齊國的這兩塊,好處就是此時青州無主,黃巾軍新敗,正是他擴張勢力的好時機,劉備的試守平原令,應該就在這個時期。

只是好景不長,袁紹很快便任命了臧洪做青州刺史,這個臧洪咱們之前說過,在酸棗會盟時擔當「主盟人」,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好男兒,也是個能臣,《三國志·臧洪傳》的原話是:

 

翻譯過來就是,他擔任青州刺史兩年間,盜賊全跑了,袁紹都嘆服他的本事。

 

他幹得好,也就反襯出公孫瓚系統的青州刺史田楷幹得不好了,在公孫瓚勢頭最盛的時候,田楷借勢佔據齊地,也就是青州刺史部的治所臨淄,還能派單經駐軍平原縣、劉備駐軍高唐縣,威脅袁紹,搞搞戰略進攻,卻被袁紹和曹操合兵擊破,自此之後,再無還手之力。

《三國志·公孫瓚傳》中的原文說:

 

紹復遣兵數萬與楷連戰二年,糧食並盡,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

袁紹派出幾萬大軍與田楷大戰兩年,糧食都吃光了,士兵又累又餓,互相擄掠百姓,以至于田間別說莊稼了,連青草都沒了,一派蕭條場面。

 

打到這個份上,總有一方先扛不住,誰先扛不住了呢?

 

自然是弱小的一方。

 

到孔融、陶謙兩家求援時,青州刺史田楷與平原相劉備已經抱著團在齊國屯兵,平原國早已丟失,見《九州春秋》中寫袁譚的話:

譚始至青州,為都督,未為刺史,後太祖拜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東攻孔融。

翻譯過來就是,袁紹的兒子袁譚剛到青州時,只是以「都督」的職位帶兵,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之後,才任命他當了青州刺史,而他的地盤,從黃河往西,就沒超過平原國的轄區,所以,北打田楷,東打孔融,一直忙活著佔據全州。

 

可見,等到袁譚入青州時,劉備的平原國已經丟了,當他和田楷去救援陶謙時,齊國老巢也丟了,因為齊國在平原國的東南方,田楷跑到了北面,自然也是喪家之犬。

總結一下,劉備的官位看似是一次次地升,卻根本就沒有轄區、地盤,在公孫瓚風光的時候,他是個小角色,在公孫瓚落魄的時候,拿個空銜兒就逼著他在前線扛雷,老兄弟、老同學要是就這麼信賴、照顧,那也是沒誰了。

 

所以,劉備在面對陶謙的招攬時,毫不猶豫地離開了田楷和公孫瓚。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陶謙要向公孫瓚求援,又為什麼一定要下本錢留下劉備呢?


答案到底是什麼,請聽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英雄少年時:劉備曾是公孫瓚經商的「白手套」 | 劉三解
    兩個中山大馬商張世平和蘇雙,販馬來回於涿郡,見到劉備後「異之」,就給他很多錢。劉備拿了這些錢,拉起自己的隊伍。後來他帶著這支隊伍,跟隨校尉鄒靖討伐黃巾立了功,然後就做了中山安喜縣尉。 也就是說,劉備自己給自己的人生換了一條道。
  •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無語,到死也不重用趙雲
    對於將才嚴重缺乏的蜀漢來說,劉備他為什麼如此荒廢趙雲呢?這還得從公孫瓚臨死之前的兩個暗示說起。公孫瓚乃是趙雲的第一任主公,因此公孫瓚對趙雲的看法直接決定了日後趙雲在劉備之處的待遇。即使是不能決定趙雲的職位和俸祿,但最起碼劉備會參考師兄公孫瓚的意見。那麼,公孫瓚對趙雲有什麼樣的評價呢?這與劉備後來不用趙雲其實有著很大的干係。
  • 公孫瓚有難,老同學劉備為什麼到死都沒有救他?
    ——《三國志 先主傳》當劉備在官場混不下去的時候,他選擇投靠自己的老同學公孫瓚。而這位老同學也非常大方地收留了劉備,並給了他別部司馬的職位,算是公孫軍旗下一名將領。劉備是否參加了界橋之戰呢?答案是:沒有!劉備去哪了?「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三國志 先主傳》從《三國志》的簡單記載來看,在界橋之戰之前,劉備就與田楷一起去了青州一帶。
  • 曹操和劉備為什麼沒能堅持一起創業? | 劉三解
    按照東漢舊制,招兵是要給錢的,叫做「賞值」或「財賞」,曹操募兵給多少錢,史書沒有記錄,但東漢第二任皇帝明帝時,曾經招募士兵戍守隴右,每個人要給3萬錢,雖然是100年前的數字,我們可以做個參考,這時候遠沒到流民四起的時候,錢嘛,恐怕只能多,不能少。
  • 「衣帶詔」密謀的真相:劉備為什麼先拒絕後參與? | 劉三解
    現實是,曹操和劉備論英雄的目的是針對袁紹的,因為早在建安四年二月,曹操已經準備接受楊醜投降之後,迅速地襲擊鄴城,與公孫瓚夾擊袁紹,將袁紹這個北方最大的軍閥勢力一舉擊倒。 從戰略上講,這個計劃非常有可行性,公孫瓚據守的易京樓,有大批存糧和守軍,外圍還有黑山軍張燕和公孫瓚之子統領的10萬大軍增援,如果不是公孫瓚與援軍約定的突圍被袁紹察覺,並伏擊了他,易京樓的戰事很可能曠日持久,像之前袁紹派出部將的圍攻一樣,一戰經年。
  • 公孫瓚麾下三員虎將,劉備曹操各得一人,最厲害的那個卻無人能降
    除了魏蜀吳這三家政權外,還有諸多割據藩鎮,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紹,荊州八駿的劉表,虎踞遼東的公孫度以及白馬將軍公孫瓚。這些諸侯當中,白馬公孫瓚的名聲可以說遠揚中外,因為他除了和袁紹爭奪北方外,還經常帶領麾下的「白馬義從」抗擊外族侵略者,而他手下有著三員大將,你知道都有誰嗎?
  • 為什麼黑劉備第一期:劉備主公殺手之談
    i 先看劉備投靠過的勢力: 一、北平太守—公孫瓚 劉備真正意義投靠的第一個人是公孫瓚,當時公孫瓚佔領了幽州,與袁紹爭鋒,根據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投靠公孫瓚之後,隨其參與十八路諸侯共誅董卓的義舉,因劉備有功被封為平原令,而後在徐州太守陶謙的請求下,劉備前往徐州,並要走了其大將趙雲,也算是一幸事。
  • 曹操為什麼在「煮酒論英雄」後將劉備放虎歸山? | 劉三解
    待到漢獻帝還都洛陽之後,他更是出兵迎奉天子,遷都許昌,在豫州潁川郡建立了自己的新基地,而此時的袁紹,仍舊守著半個冀州,與公孫瓚拉鋸。 在掌握了天子,控制了豫州半壁之後,劉備又帶著另外半壁豫州來投靠,等於曹操已經佔據了兩州之地,和司隸校尉部的河南部分。
  • 劉備過江迎娶孫尚香,為何只帶著趙雲?諸葛亮這一手成就了劉備
    這樣的結果讓孫權很不滿意,於是想出了用嫁妹妹的方式讓劉備過江迎親,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拿住劉備。然而,諸葛亮怎會看不透東吳的招式,直接派了趙雲跟著,最終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之所以讓劉備帶上趙雲,主要是因為趙雲戰鬥力高。生涯初期,文丑追公孫瓚,他覺得文丑有兩下子,想挑戰一下文丑,於是和文丑交戰在一起,前期兩人一直沒分出勝負,後來趙雲越戰越勇,文丑逐漸處於下風,只能放棄追殺公孫瓚。也正是因為趙雲救了公孫瓚,後來才得到了公孫瓚的賞識。
  • 虎牢關前呂布耀武揚威,公孫瓚差點被殺,趙云為何只觀戰不出手?
    在正史中,劉備和關羽張飛都沒有參加討董作戰,所謂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蜀漢五虎上將只有一人有機會參加,但肯定不是關羽張飛,因為那時候高唐縣令劉備正被盜賊圍攻而自顧不暇。至於有可能參加虎牢關之戰的那個人是趙雲還是馬超,咱們把正史和演義結合起來找到答案。根據這個答案,又可以衍生出新的問題:虎牢關前呂布耀武揚威,公孫瓚差點被斬殺,趙云為何不出面單挑?
  • 《三國志14》公孫瓚最討厭誰 公孫瓚厭惡武將一覽
    三國志14公孫瓚最討厭誰?許多玩家還不了解他的人物關係,所以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三國志14公孫瓚厭惡武將一覽,想要了解的玩家不妨進來看看,相信會有所幫助。 三國志14公孫瓚最討厭誰?
  • 《三國志14》公孫瓚親密武將有哪些 公孫瓚人物關係圖一覽
    導 讀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群雄中響噹噹的一位,在《三國志14》中自然也有其一席之地。
  • 演義中的公孫瓚讓人忽視,事實上他的文臣武將不容小覷
    公孫瓚在三國前期是能夠與袁紹一較長短的英雄,和劉備是同門師兄弟。在劉備沒落時,收留了劉備。在劉備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劉備也將之視為英雄。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名震天下,而且帥氣無比,袁紹、曹操這些亂世梟雄都懼他三分。說了這麼多,也是說公孫瓚並不是庸才,可卻在劉備討要趙雲時毫不猶豫拋棄了趙雲,令許多人奇怪。其實,如果細細了解公孫瓚的實力,你會發現,公孫瓚手下能人看起來不少,可是真有實力的其實也就那幾個。毫不猶豫的拋棄趙雲,絕對是公孫瓚的一大損失。
  • 劉備VS呂布:「天下英雄」比「匹夫之雄」強在哪兒? | 劉三解
    呂布與劉備的區別,就在於這倆人根本無從比較,所以,當呂布肉麻地套近乎,說你我都是邊地人時,劉備表面認可,實則不以為然。之前我們談到了呂布與王允屬於并州同鄉,只是一個老家在并州九原郡,一個老家在并州太原郡,兩者相隔千裡有餘,其間的差距,近似於劉備與公孫瓚的區別,一個老家在幽州遼西郡,一個老家在幽州涿郡。
  • 未讀懂劉備的,不足以談人生
    60歲看劉備最厲害?這個,沒能理解,劉備有人望所歸,有能臣名將,但最後國滅,身邊的朋友將領也都沒能保住。從用人和留人心上說確實厲害,但怎麼說也不能達到比曹操和司馬懿強達到「最厲害」這個評價吧?對比其他一流人物,劉備的家庭只給了劉備一個天子姓和門口那顆長相奇特的大樹。又是單親,和母親相依為命賣草鞋為生。出身一無所有。
  • 公孫瓚驍勇,袁紹才疏,為何公孫瓚被袁紹所滅,到底發生了什麼?
    公孫瓚就是被《三國演義》耽誤的一名大將,小說寫到公孫瓚與袁紹奪冀州時,公孫瓚輸得十分狽,於是這個配角就不怎麼再出現了。而實際上歷史中的公孫瓚卻是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的牛人。184年時,公孫瓚統領三千騎兵,前往幽州鎮壓邊章和韓遂的叛亂,又得戰功,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候。
  • 從涿郡起兵到赤壁之戰,聊一聊劉備軍隊中的成分
    劉備身上沒有錢,即便有馬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大概也不會太多。所以這些幽州輕俠的力量或許不會太強,但是其中卻有很多重要人物,比如關羽、張飛、簡雍,還可能包括後來投降江東的傅士仁。經營徐州時期劉備在公孫瓚集團中發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和公孫瓚混得好不好有關。而公孫瓚的情況是在走下坡路,因為他殺了劉虞,導致個人威望在幽州大幅度下滑。
  • 「白馬將軍」公孫瓚之敗:太過依賴騎兵作戰,自私自利無識人之明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的諸多諸侯之一,還一度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對外以強硬的態度,抗擊北方諸多的遊牧民族,憑藉著手下的騎兵作戰,威震邊疆,這支騎兵就是非常著名的「白馬義從」,在與袁紹對峙的時候,公孫瓚早已經名聲在外,在最初的幾次交鋒裡,公孫瓚都是順風順水的,打得袁紹狼狽不已。
  • 《琉璃》3對「塑料兄弟情」,元朗結局最慘,唯獨他對兄弟是真愛
    導語:《琉璃》5對「塑料兄弟情」,元朗結局最慘,唯獨他對兄弟是真愛由成毅、袁冰妍等主演的《琉璃》正在熱播中,在劇中不僅有十生十世的虐戀愛情,還有複雜和純粹的兄弟情,而且還有所謂的「塑料兄弟情」,在劇中禹司鳳跟女主璇璣有著十生十世的虐戀,他最愛的是璇璣,但是也對兄弟重情重義。
  • 此人媲美「五虎上將」,在劉備心中地位高於趙雲,卻棄劉備親曹操
    田豫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高於趙云為什麼說田豫在劉備的心目中,地位比趙雲還要高?我們都知道,趙雲是公孫瓚的手下將領,而田豫也是。如此說來,將這二人放在一起比較,是很合適的。趙雲劇照田豫與劉備相識的機緣,就是因為那時公孫瓚收留了劉備。同一年,田豫因為家中母親生病,要趕回去照顧,臨行之前與劉備告別,劉備緊緊握住田豫的手,眼淚噼裡啪啦地流下來,拍著大腿說道:「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