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檔賀歲片,《美人魚》以20億票房遙遙領先。星爺帶著他的無釐頭回歸大眾視野,不管怎樣,他的電影總是讓人在影院一邊狂罵腦殘,一邊狂笑不斷。而每一部影片回頭細看,都讓我們在笑了之後反思。我們追求的可能遠不止電影……
然而,我們作為生物研究者,不妨來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如果人真的擁有了美人魚一樣的尾巴,該會是怎樣一種情形?
現實中,有「美人魚」嗎?
我們最初對「美人魚」的認知,該是19世紀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筆下的小美人魚吧。善良,默默的愛,夢幻般的身姿和美妙的歌聲成為美人魚的代名詞,當然在那個年少的時候還無法領會到「種族問題」。
估計小時候的我們會問:媽媽,世上有美人魚嗎?他們住在哪裡?小盆友的這些個問題,恐怕就跟「媽媽,我是怎麼來的?」一樣讓大人們頭疼了。那麼,現實到底有沒有「美人魚」?
講真,我覺得如果美人魚上身是人類的身體,只是下身與我們不同的話,光是根據魚與人的呼吸原理就知道這個是比較難實現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魚在水裡主要是用鰓呼吸,水流從口流入,鰓孔流出,不斷通過鰓進行氣體交換;而人是靠胸腹部的肋間肌和膈肌擴張和收縮,改變肺內空氣壓強,使肺部與血液內的氣體進行擴散交換,完成呼吸。
但是,我知道現實真的有「美人魚」。
然而這是一種罕見病——美人魚症候群
「美人魚症候群」
「美人魚症候群」是根據希臘神話命名的,Duhamal於1961年將其描述為最嚴重的尾退化症候群。「美人魚症候群」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通常是伴致死性的疾病,其特徵是下肢形成美人魚尾巴樣的肢端融合。
全球大約10萬人中才可能有1例,且同卵雙胞胎的發病概率比單個出生或異卵雙胞胎高100-150倍。男女發生比例為2.7:1~3.0:1,這說明,現實中的人魚可能上半身會是男性身體,而不一定是我們幻想中的婀娜多姿的女性身姿。
從研究者的報導來看,人魚寶寶大多腰椎、骶椎骨缺失,臀部以下發生融合,肛門閉鎖,身體重要器官發育不全或缺失,如腎臟、膀胱等,所以一般在出生後數小時死亡。面對這樣的情形,相信沒有人會希望自己有條「美麗的魚尾」的。
童話裡的美人魚最後變成泡沫消失於海面,而現實中的人魚也沒有逃脫悲哀的命運……
人魚的哀傷與希望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僅有3名"美人魚症候群"倖存者,中國還沒有。自美人魚症候群發現以來,其致病原因仍然是謎一樣的存在。
誠然造物萬化,一切都維持著玄妙的平衡,基因變異和環境因素相互搭配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從遺傳因素考慮,目前已知小鼠基因Srn,Cyp26A,Tsg/BMP7變異均會引起美人魚症候群樣疾病 ;在人的研究上,日本學者12年發現De novo translocation 46,X,t(X;16)(p11.23;p12.3)導致美人魚症候群疾病。此外,如果母親用藥不當、感染、飲酒、吸菸或肥胖等影響,胎兒發育缺陷的危險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雖然人魚謎團重重,但是小編認為:死亡不會是人魚永遠的歸宿。現在科學這麼發達,全球都充斥著精準醫學的熱潮,相信不久的將來,美人魚症候群將被扼殺在搖籃~~
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病日。罕見,不等於不見。
我們與廣大研究者一樣,一直在疾病研究的路上,期待能夠通過科學方法探索、研究並解決眾多科研難題!
參考文獻
[1] Ugwu RO, Eneh AU, Wonodi W. Sirenomelia in a Nigerian triplet: a case report. J Med Case Rep. 2011, 5(1): 426.
[2] González-Quintero VH, Tolaymat L, Martin D, et al. 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caudal regression in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 J Ultrasound Med. 2002, 21(10): 1175-1178.
[3] Tonni G, Grisolia G. Erratum to: Sirenomelia: a review on embryogenic environmentaltheories, novel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imaging and first trimesterdiagnosis in a case of mosaic 69,XXX/46,XX fetus. Arch Gynecol Obstet. 2013, 288(1): 3-11.
[4] Lise Z, Bruno R, Hiroki K, et al. Sirenomelia in Bmp7 and Tsg compound mutant mice: requirement for Bmp signal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ventral posterior mesoderm. Development. 2005, 132(10): 2489-99.
[5] Kurosawa K, Tanoshima-Takei M, Yamamoto T, et al. Sirenomelia with a de novo balanced translocation46,X,t(X;16)(p11.23:p12.3). Congenit Anom (Kyoto). 2012, 52(2): 106-10.
劉丹(疾病研究事業部)丨文案
賈紅麗丨編輯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為你讀文獻
為你分享資源
為你分析研究思路
為你提供最前沿的科研動態
學霸,逗逼,科學家,文藝青年同在!
諾禾致源丨提供領先的基因組學解決方案
長安識別二維碼,關注諾禾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