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1969年3月2日,由英法兩國合作研製的超音速客機—協和號首飛成功。協和號的最高時速可達2倍音速,即2180千米/時。最多可搭載128人飛行,從巴黎到紐約的飛行時間僅需3.5小時,相比之下,其他普通客機的飛行時間需要8小時。
因此,協和與波音747、阿波羅登月被稱作1969年人類三大奇蹟。
當然,協和號並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超音速客機。1968年12月31日,前蘇聯研製的圖144成功首飛,搶到了全球第一的寶座。
20世紀60年代全球出現了研製超音速運輸機的熱潮,當時人們視超音速運輸機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各國爭先恐後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競相研製,協和以及圖144便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從技術上講,協和號做出了勇敢的嘗試。在那個航空業大發展的黃金年代,人類夢想著能早日超音速旅行,甚至夢想著從地球到月球旅行。
協和客機上集中了60年代歐洲航空技術的最高水平。在飛控上,協和式首次在民航飛機上採用了模擬電傳飛控,比傳統的機械飛控的響應速度大有提高。全工況自動駕駛儀和自動油門可以從起飛拉起後一直控制到降落,全程自動控制飛行。協和式還採用模擬電傳發動機控制,這是現代全權數字發動機控制的前身。
但從商業角度看,這款超音速客機不是很成功。為了協和號項目,英法政府投入了驚人的研發費用,共生產出20架,其中還包括6架原型機,英航和法航各購買7架投入商業運營。雖然速度提上來了,但其票價比普通機型高20倍,航線一開始還能盈利,隨著國際油價逐漸走高,盈利就比較困難了。
同時,協和號搭載的奧林匹斯593 Mk 610型軸流式雙轉子渦輪噴氣發動機能耗巨大,飛行和維護成本較高,加之起飛和降落時巨大的噪聲,都為以後的退出埋下了陰影。
2000年7月25日,一架協和式飛機在巴黎戴高樂機場起飛時輪胎輾過跑道上另一架美國大陸航空DC-10的發動機脫落的金屬片,金屬薄片割破輪胎,而輪胎的破片高速擊中機翼中的油箱之後引發失火,導致飛機起飛數分鐘後墜毀。事故造成機上100名乘客,9名機組成員全部遇難,地面另有4名受害者。該事故對社會大眾心理上造成嚴重影響,其他的「協和」立即停飛等待調查。
2001年11月7日協和客機恢復運營,但這只是迴光返照而已。協和客機的經濟性實在太差,運營僅能達到收支平衡。
2003年4月,英航和法航同時宣布,巴黎空難和911使得協和式的營運不再盈利,飛機的老邁也是維修成本日益高企,協和式將在一年後退休,永久地離開天空。
協和客機的停航公告引發了前所未有訂票狂潮,人們都想在「協和」的最後日子裡體驗一下超音速飛行。
最終,協和於2003年10月24日全面退出商業運營。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