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大師的臨終絕筆,有的作品隨性灑脫,有的名言讓後人受用一生
我們都無法逃脫死亡,即便是偉人,也必須要面臨死亡,而一些大師,他們的死亡往往會給他們的藝術作品增添更高的的價值。這些作品經過時間的流傳,後人的瞻仰,跨越歷史更加顯得珍貴。當然一些出名的作家隨便一幅畫作就是價值連城,然而他們臨終之前的最後一幅作品往往更加值錢。
民國時期多大家,王國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生於晚清,成於民國。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接受西方思想的偉人,並且用西方思想論述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儒,對於他的死因到現在都諱莫如深,我們不知道他到底是為殉道還是殉清,也不知道是否是對當時的社會充滿了不信任,他的死亡是我們中國最大的遺憾,我們失去的不止一位普通的文人,而是一位偉大的學者。
臨死之前,他給世人留下了一幅驚世駭俗的遺書,這封遺書現在成為國家保護文物,藏於北京市國家圖書館。
李叔同填詞的送別歌曲,一直到今天的畢業季依然傳唱甚廣,所謂的偉大藝術無外乎此。李叔同本出身名門,生活幸福,婚姻美滿。後來遁入空門,一直都為藝術獻身,民國31年,也就是公元1942年的時候,自知死期將至,寫下「悲欣交集」4個字交於妙蓮法師。
李叔同本是濁世翩翩佳公子,也是亂世昂揚之鬥士,更是戒律森嚴之頭陀,而這4個字,作為他一生的概括,成為絕筆。「悲欣交集」四個字,似乎在為眾生生死存亡而哀傷,為即將離開「苦海」走向幸福而欣喜。
張大千是現代中國畫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的畫作名滿中外,千金難求。83歲高齡的張大千在1981年應日本著名華僑李海天的邀請繪製《廬山圖》,廬山是中國的名山,這一幅畫作傾盡了張大千的全部心力。那時的張大千身體狀況極差,但是已經答應別人,即便是趴在桌子上,也要堅持完成。然而1983年《廬山圖》被要求聯合展出,張大千做了最後的一次修補,只來得及提兩首詩,卻未及落款,本來想著等展出完成之後再進一步潤色和修補,可惜的是1983年3月份張大千就因病勢加重而入院,一個月不到便去世了,而這一副《廬山圖》,也成了張大千尚未完成的絕筆。
啟功的書法一直到今天都被作為很多的印刷字體,受到很多師生的熱愛。啟功的字公正圓融,未露鋒芒,低調謙遜,一如他的為人。
2005年的時候,啟功先生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一直都在北大醫院進行治療。這時成都的建川博物館剛剛開業,想請啟功先生題詞。即便是病魔纏身,但是啟功先生仍然笑著在病床上用最後的力氣寫下了「成都建川博物館」幾個字,不久之後病情一度加重,昏迷數月之後再也無法醒來,這一副辭世之作也成為中國最後一位古典意義的書法,啟功先生所代表的那一個書法時代已經結束了。
藝術家的絕筆往往都受人追捧,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這代表了這個藝術家的藝術生命到此為止,甚至是一個時代、一種藝術永遠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