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大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後稱《知否》)正以每天兩集更新的速度火熱播出中。
這部未播先火的電視劇在正式播出後屢受批評,先是主角演技遭批不如扮演相同角色童年時期的兒童演員,這幾天網友們又開始熱衷於收集劇中出現過的各種語病。
臺詞頻現史詩級翻車,不少語文老師直呼:簡直頭皮發麻,拿著紅筆想要批改的手快要按不住了……
叮鈴鈴~請同學們打開語文課本,翻到「《知否》臺詞語病分析」這一課,我們今天學習如何修改這些氣死人的病句,搶救語文老師人人有責。
例題一:可能是受了「重要的事講三遍強調」的影響,劇中人物的臺詞中也出現同義詞重複使用。
幼年女主痛失所愛,從此孤身一人已經夠慘了,還被兩次強調「一個人」,大概是為了渲染「慘上加慘」的氛圍?
不過有河南網友表示,在方言中有「獨個兒一個人」的說法,只是其他人不知道才認為是語病。
例題二:兩個完全相反含義的詞語被湊在一起,你說我這到底是理解哪兒半邊意思呢……
例題三:語序顛倒,應為「五十餘萬兩的嫁妝」。
例題四:用詞錯誤,尤其是將「令愛」說成「小女」,一字之差,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而人們發誓時常掛在嘴邊的「蒼天后土在上」,「后土」指的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的「水神」共工的孩子「土地神」后土,跟這土地厚還是薄真沒啥關係。
這個「繼承大統」可謂是全場最佳,雖有具體語境,但在古代,一個區區侯府公子,用形容皇子繼承皇位的詞語來自稱,要是被皇上聽了可得了:這小子是不是想造反兵變,謀權篡位啊!
如果是現實情況中,接下來的劇情就很清晰明了了,男主角因一句話給皇上送上人頭,劇終。
看完這些史詩級翻車臺詞,一眾語文老師感覺心臟吃不消了,緊握著紅筆想要批改的手快要按不住了,想要拿起手機叫編劇的家長來學校聊聊學習問題了。
一想到孩子們追劇時被這些臺詞帶跑,剛教會的語文課猝不及防就這麼付諸流水,考試時又是一通胡寫,語文老師們感到頭皮一緊……
還有網友腦補出了被逼成強迫症的語文老師們,看電視劇時犯起職業病的畫面,整個人入魔似的扒在顯示屏上,用紅筆一個一個做出修改標註。
「說了幾遍了!送分題啊送分題!還要錯!」
在一部才剛剛播出了十幾集的電視劇中,就已經出現了那麼多非常明顯的臺詞語法錯誤,不要說語文老師了,非專業人士也受不了了,疊樓隊形統一整齊:頭皮發麻……
導演張開宙回應:責任在我,馬上就改
長沙晚報:有細心觀眾糾錯,說不少臺詞有錯誤。您是否在後續進行相應的修改?
張開宙:臺詞上有一些失誤,這個的確不應該。我們雖然是追求一種口語化的語言風格,但是口語也不代表必須有語病。這個問題主要責任還是在我,前期拍攝對臺詞的把握不夠嚴格。觀眾指出這些問題,都是為了這部劇好,想讓我們達到一個盡善盡美的效果。這是在幫助我們完善自己的工作,所以我們會及時修改。我們非常感謝觀眾的糾正。
長沙晚報:演員的拍攝狀況是怎樣的?
張開宙:我希望演員在我的劇組時能夠在《知否》這個劇本當中生活。所以,我們劇組對演員的稱呼,無論是戲裡還是戲外,從來不用真實名字,只用角色名字。拍攝上也是希望能相對連貫,整場戲不去打斷他們,不去固定他們的走位,甚至也沒有完全要求他們按照劇本來說話,有些地方可以加一些臺詞。根據演員的自然狀態,去實現表演的自然流動。
評論:臺詞語病到底尷尬了誰?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尹瑋
臺詞有語病,這個現象情有可原,不能一棒子打死,但也不能任其泛濫。以《知否》為代表的時下熱播劇,在這個問題上還是太不用心了,難怪會淪為笑談。導演能正視這個問題,並主動擔責,其勇氣和擔當值得鼓勵。
先說情有可原。臺詞,歸根結底是要靠角色說出來的。而口語中存在語病,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筆者採訪常常要錄音,很多言談,當時聽著還好,等回到家把錄音整理成文字實錄一看,十句話裡大半有問題。不過絕大多數問題只是瑕疵而已,並不影響理解,真正不通的情況也只是極少數而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臺詞語病有其生活基礎。另外,臺詞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什麼人說什麼話,是很有講究的。《紅樓夢》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公子小姐吟詩作對,出口成章,陽春白雪;丫鬟婆子吵架鬥毆,髒話連篇,下裡巴人。僕人焦大怒罵寧國府主子時說的「咱們紅刀子進去,白刀子出來」,從字面上來說就不通,說反了。但反了有反了的好處,它正好表現出焦大的醉態和瘋勁。可見,臺詞語病有時甚至能刻畫人物,具有別樣的藝術魅力。
《知否》裡的臺詞語病,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呢?很可惜,大部分不是。《知否》講的是出身官宦家庭的少女和侯府公子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理當知書達理,但他們的日常對話卻錯誤百出,這不符合角色定位。馮紹峰飾演的顧廷燁是寧遠侯府二公子,談到繼承家業的問題時卻說出了「若是我那三弟弟勝於我,自然是應該他來繼承大統」的話來。「大統」指的是帝業,在古代要說「繼承大統」,可就有謀反嫌疑了。這類錯誤,不能為角色增光,反倒削減了其藝術感染力,是得不償失的。
電視劇裡的臺詞語病泛濫,令觀眾看得尷尬,也不符合電視劇的生產流程,是值得重視的問題。人們日常說話,往往一帶而過,也就是所謂的「不過腦子」,難免會有語病。但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電視劇的臺詞,是建立在劇本基礎上的,那可是白紙黑字。很多優秀的劇本,是多年磨一劍,字字打磨、句句推敲,理應能避免很多語病。從「繼承大統」這類錯誤來看,《知否》劇本質量本身就不過關。就連劇名,也很可疑。小說作者還是用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到了電視劇這裡,反倒把兩個問號都去掉了。再加上特殊的拍攝狀況,允許演員即興加詞,怪不得造成災難性後果。
劇本,號稱「一劇之本」。根基不牢,地動山搖。我們的電視劇生產,已經從上個世紀80年代拍四大名著的「手工業時代」步入了「工業時代」。機器設備多了,橫店等專業影視基地有了,群眾演員一條龍服務起來了,不同崗位理應各司其職。導演縱有三頭六臂,也難兼顧四面八方。劇本創作能不能也加上個校對環節呢?臺詞語病,請少些再少些吧!
想一秒找到長沙晚報了解最新資訊?
so easy!
找到我們,
點擊右上角設為星標。
來源丨觀察者網、北京青年報、人民網、長沙晚報
編輯丨劉樹源
值班主任丨饒麗
點擊下方好看
讓更多人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