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中,首秀第一位出場的陳松伶,要不是好幾次聽到她的名字,再通過字幕進行確認,我都沒認出她來。
當年TVB紅極一時的當家花旦,熒幕上少見的一身書卷氣的「松松」,憑空消失多年後,再見時眼中竟然多了許多的怯意。
那些曾經和父母鬧意見,鬧得很僵的孩子,最終都怎樣了呢?
陳松伶的父母曾是印尼華僑,來到香港後家道中落,於是逼迫陳松伶從14歲開始出道養家,把她當作賺錢的機器。
而陳松伶偏偏是個愛讀書的孩子,她邊拍戲邊學習,苦苦和母親抗爭著。最後,終因母親的持續反對和家暴,她在17歲那年離家出走,住進了乾媽家裡。
此後的陳松伶,一切似乎非常順利。她如願考上香港中文大學,拍戲、讀書、走紅,一時成為炙手可熱的影視歌三棲明星。
2005年,陳松伶乾媽的女兒,也是她的好閨蜜兼經紀人,霸佔了她的全部財產,將她掃地出門。一夜之間,陳松伶身無分文、居無定所,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
最終,在陳松伶離家出走17年,一貧如洗的時候,還是家人接納了她。她終於和母親和解。
有人說,家人不信信外人,還對外人毫無防備之心,陳松伶經歷的這幕悲劇,皆由她自己一手造成。
誠然,陳松伶當初離家,是為了避開母親的家暴,還想求取安靜的讀書環境,但是,是否真的只有離家出走這一條路可走呢?她投奔而去的乾媽家,真的是無條件地接納了她嗎?
現在看來,恐怕當年陳松伶的乾媽,只是押對了寶而已。陳松伶影視歌三棲,為她們賺得盆滿缽滿,還傻傻地從來不過問自己錢財的事。
當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松伶在街上拍劇時,遇到了她的親妹妹,並在妹妹的撮合下,和父母重歸於好,還花費400萬為家人買了一套房子。
這些,讓乾媽和乾姐姐感到了危機,為了霸佔她的財產,她們終於露出了本來面目。原來,陳松伶的乾姐姐兼經紀人,早就在與她籤訂的合約裡,寫好了陳松伶賺的每一分錢,都不屬於她自己。
反而是陳松伶的親生父母,在接回了身無分文、備受打擊的女兒後,給了她家作為後盾。
陳松伶:「第二天,妹妹約媽媽和我見面,之前所有誤會都隨著我長大而化解,再見到她,我覺得她改變好大。」
終究還是血濃於水,外人怎麼能有親人可靠。
「中國諜戰小說之父」麥家,小時候家裡成分不好,總是受同學欺負。14歲那年,三個同學辱罵他父親,還把他打得鼻青臉腫,麥家氣不過,半夜不回家就堵在同學家門口,準備和他們決一死戰。
這時,麥家父親提著一根棍子找來,他以為父親要幫他出氣,沒想到父親掄起棍子,狠狠打在他的身上!
年少的麥家極度委屈,心中對父親充滿怨恨。為了避開父親,他選擇參軍,從此與父親斷絕聯繫,17年裡沒喊過一聲父親。
麥家軍校照片
直到他自己成為父親後,遇到同樣叛逆的兒子,他才逐漸理解了父親,理解了當年父親對他,其實也是一種愛的表達。
2008年,麥家回到老家,想要好好陪陪父親。只是他81歲的父親,得了嚴重的阿爾茲海默症,已經完全不認得他了。
「父親,你一輩子給了我很多,我想最後再要一點,要你一個清醒的笑容,一個確鑿的認可,一聲安慰,一聲原諒,一個父子情深的擁抱。可你沒有給我,父親,你就那麼走了,沒有給我一點點,連一個輕淺的笑容和撫摸都沒有……我將永遠對你有一種負罪感,一種羞愧。」
年少不懂父母恩,讀懂已是淚中人。年少時,我們的世界往往只有是非對錯、黑白分明,我們固執地認為,自己懂得的道理,就是全世界最正確的事。
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寫道:「每當你想要對別人品頭論足的時候,要記住,世上並非所有人,都有你那樣優越的條件。」
父母和我們一樣,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難免也會犯錯。他們的成長環境和我們的大不相同,我們怎麼能要求他們,和我們期待的一樣?
人最大的教養,是接納父母的平凡。當初,你把我養大;往後,我陪你變老。
在《朗讀者》上,麥家和董卿聊到自己的兒子。他說:「我的兒子青春期特別作,特別叛逆。」麥家的兒子上高中時,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三年時間待在家裡,每天上網、打遊戲、聊天、惡作劇。
他苦笑著說,他們家有這種叛逆的基因。為了不重蹈自己的遺憾,他選擇耐心地陪伴兒子,哪怕「就像陪伴一頭老虎一樣」,他也小心翼翼地陪伴著。
兒子不去學校讀書,麥家就請老師到家裡來上課,甚至一度自己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只為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但這些都不奏效。
麥家始終沒有放棄。
他說:「年輕人,或者說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我們作為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
終於,到了該高考的時候,看到同學們都開始努力讀書,準備出國讀大學,麥家的兒子突然意識到和朋友們的差距。他發奮苦讀,申報了八所美國大學,最終被費城藝術大學錄取,還獲得了12000美元的獎學金。
後來,兒子去美國留學,麥家在他的行李裡放了兩個信封,一個裝了2000美金,一個裝了一封信。這封信,被網友盛讚為「2017最美家書」。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裡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於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
……
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
三年沒和麥家說過話的兒子,給他回復了兩個表情——「感動哭」。儘管沒有一個字,但仍然讓麥家淚奔,那說明兒子已向他打開心門,已經與他這個父親和解!
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孩子的經驗閱歷不足,看待事物難免偏頗。做父母的,有時哪怕眼看著孩子將要撞上南牆,只得由著他一頭撞過去。
父母能做的,只有溫和且堅定的愛與陪伴。
位於杭州西溪溼地旁的麥家理想谷書屋
兩年後,麥家的新書《人生海海》出版,當年與他在《朗讀者》中對話過的董卿,推掉一切活動,趕來參加新書發布會。
只因她,在這本書中看到了自己的父親。
董卿小時候,身為高級知識分子的父親,不讓她照鏡子,不讓她買新衣服,不讓她有任何文體活動,每個寒暑假安排她做兼職,去賓館做清潔工……
董卿如今功成名就,她終於理解了父親。當初父親做的這一切,其實都是對她這個「掌上明珠」,笨拙的愛的表達。
因為父親是窮苦孩子出身,在他的人生哲學裡,「人必須要刻苦,必須要吃苦,要過得苦日子,後邊才有好日子過」。
父親是希望通過這些嚴苛的教育,讓自己最鍾愛的女兒,有一天離開父母的羽翼,也仍然能夠過上好日子。
董卿擔任央視主持人大賽評委
如今的董卿,提到父親時已經不會淚流滿面。當她再次談起父親時,語氣中滿是釋懷與理解,眼睛裡也飽含著笑意。
「他退休了,人老了,也變得越來越和善,不再衝我發脾氣了,和解了,他和他自己和解,他經常會反省他過去對我種種不是,他現在變成了一個很慈祥,和藹可親的老人。」
董卿說她父親與自己和解了,她自己何嘗不是。當年那個一說起父親就會委屈流淚的女孩,現在甚至說,她可能也會以父親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兒子。
和父親一樣,董卿與往事和解,與父親和解,也是在與自己和解。
心理學家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幸與不幸,最初可能掌握在父母手中,但生活終究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一天一天過,總有一天,我們會從傷痛中學會自我療愈,找到那個自信和勇敢的自己。
而對於父母來說,他們當初無條件地接納與養育了那個一無所知的我們;長大後的我們,也該對他們多一些諒解與包容。
讀書可以療愈,讀書就是回到心靈之家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作者:琴心悠揚,十年HR職業生涯
願用我的文字,陪你一起找尋更加美好的自己~
歡迎點讚、留言、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