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勤於政務,勵精圖治,基本很少進後宮。他隱忍冷酷,是個帝王的模範榜樣,雖然與康熙帝和乾隆帝相比不是那麼有人情味兒,但是其個人魅力也是很強大的。
雍正四年,他將自己的兩個弟弟八阿哥胤和九阿哥胤名字改為阿其那和賽斯黑,這兩個外號都是滿語音譯過來的,其含義為雍正稱他的兩個弟弟豬狗不如。但雍正並沒有處置同樣參與過九子奪嫡之爭的老十,按他的話來說,老十成不了事,跟老八老九比起來沒什麼用,所以後世稱其為「草包老十」。
而雍正是個很關心下屬的帝王,對於臣子是非常上心的,可以說是事事操心。他很喜歡為大臣過生辰,還經常頒布諭旨召集文武百官都去參加祝賀,而他自己卻基本很少出宮。
但是,從他對母親與親兄弟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他對家人的性情是比較內斂的,這可能與九子奪嫡的經歷有關。而雍正的後宮相對來說是比較平靜的,這當然與孝敬憲皇后的精心打理和嚴厲治理是分不開的。那孝敬憲又是怎樣統治後宮,做好雍正賢內助的呢?
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出身於滿洲正黃旗,是費揚古的女兒。值得說明的是,孝敬憲皇后的阿瑪費揚古並不是董鄂氏的弟弟,清初的名將費揚古。《甄嬛傳》中如懿原名青櫻,是烏拉那拉皇后的侄女,但歷史上乾隆的繼後烏拉那拉氏與孝敬憲皇后並不是同族的。
孝敬憲皇后的阿瑪費揚古,也是一位清朝名將,家裡原本是烏拉國主。出於政治安撫的目的,孝敬憲皇后的祖父和父親,自小便被養育在內廷,和宗室們一起長大。費揚古的妻子是宗室女,而妻子的妹妹則是董鄂妃的繼母,所以他們家與董鄂妃於是有些淵源的,再加上與皇室的姻親,自然而然會受到了順治跟康熙的優待,所以門第是有的。但是只是看上去很顯赫,並沒有出色的人才重振家門,再加上早年受到了多爾袞的牽連,烏拉那拉氏家族可以說是沒落了。
孝敬憲皇后出生於康熙20年,比丈夫雍正小三歲,按照母系輩分,孝敬憲皇后的母親,是雍正沒出五服的堂姐,所以雍正是烏拉那拉氏的舅舅。
康熙30年,康熙為雍正與烏拉那拉氏賜婚,當時雍正13歲,烏拉那拉氏10歲。康熙對於兒子們的安排,基本上都是早早的讓他們搬出皇宮,而指婚的對象並沒有特別高的出身,但是太子除外,可以說康熙對太子是十分偏心的。當時雍正的養母孝懿皇后剛死,生母德妃也不是很待見他,其實這也不能怪德妃,宮中的皇子基本上都是認養母不認生母的,這是非常普遍的情況。
烏拉那拉氏入府的時候,雍正身邊已經有了兩個女人,一個是格格宋氏,一個是側福晉李氏,李氏就是《甄嬛傳》中的齊妃,雍正當時非常寵愛她,在幾年中,接二連三地為雍正皇帝生下孩子。
烏拉那拉氏成婚六年之後,年僅16歲的她才生下了第一個孩子,但是在康熙43年,孩子就夭折了,這也是孝敬憲皇后唯一的孩子,可以想像她當時有多傷心了。隨著康熙皇帝的年老,很快就進入到了九子奪嫡時期,喪子之後的烏拉那拉氏,和雍正一起經歷了很多困難的時期。後來年氏入府開始分寵,可想而知,當時的烏拉那拉氏經歷了怎樣的痛苦。
雍正與孝敬憲皇后做了40年的夫妻,孝敬憲皇后只生下一個孩子,和前期生育頻繁的李氏和後期生育頻繁的年氏相比,孝敬憲皇后好像不是特別受寵,當然也有可能是身體不好,受孕不易等原因。
雍正在九子奪嫡的期間,面對眾皇子的野心,他表現得非常淡定,除了盡心盡力的給皇上辦事之外,都是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還自稱是「天下第一閒人」,可以說是用表面上的這種韜光養晦的態度,騙過了康熙帝和眾皇子。孝敬憲皇后,雖然沒有了孩子,但是她憑藉自身的努力得到了雍正的尊重,在那個期間,她把雍正的潛邸後院管理的井井有條,把雍親王府圍的仿佛鐵桶一般,誰也揪不住雍正的小辮子,挑出一丁點的刺。雍正繼位的第二個月就封烏拉那拉氏為皇后,並且當年年底就進行了冊封,不帶半點猶豫,連乾隆的富察皇后都是第二年底才進行冊封的。
雍正九年,皇后病重,雍正隨即將皇后遷到了暢春園,而暢春園在康熙薨逝之後,基本就不住人,而皇后病重了,雍正去將她移到了那裡,多多少少顯得有點不近人情,皇后移過去之後,雍正去看望了一眼,但是走後不久,皇后就病逝了。
聽聞皇后病逝的消息時,雍正帝表現的非常震驚,並要親臨含殮,而大臣們極力的勸阻皇上,擔心皇上剛剛大病初癒,太過勞累,並勸慰道:既然已經去看過皇后了,要節哀順變。雍正就借坡下驢同意了,沒有看妻子的最後一眼。後來領侍衛內大臣上奏:紫禁城正在修葺,皇后的梓宮還是停在暢春園吧。而雍正居然也沒有異議,他下令輟朝五日,命在京儲王以下及文武各官,公主王妃以下及旗下二品命婦都去暢春園舉哀,持服27日,在外的督撫將軍提鎮及文武各屬就不必舉哀,也不遣官進香。
而且從之後的一系列事情來看,雍正對待烏拉那拉氏之死確實有一些薄情,還有一些表演的性質在。這可是母儀天下的皇后去世,他的做法遠沒有康熙對待他的三個妻子深厚。而雍正又是一個很喜歡找回補的人,十月初三,他特意下詔為自己辯解,讓大臣們出主意,。
而詔書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皇后去世,作為丈夫的我非常傷心,很想去看皇后最後一眼,但大臣們擔心我的身體,極力勸阻,我不能不顧大臣們的忠心,只好勉為其難不去了。我知道皇阿瑪的三個妻子去世的時候,他都是早晚一次去祭奠,就算梓宮移出了宮外,遇到了祭祀的日期,皇阿瑪也親自去。烏拉那拉皇后從十歲就嫁給了我,夫妻40年的情分,她孝順恭敬,體貼溫柔,突然間她離世了,我覺得悲愴難耐。她的身後事,我本應親自處理,但從去年開始,我的身體就不好,調養了很久,太醫叮囑需要靜養,不能過於勞累。
而且去年老十三去世的時候,我傷心的難以抑制,親自去祭奠了幾次,感覺身體大不如前,皇阿瑪信任我,把江山社稷交付於我,我的身體就已經不是我自己的身體,它是屬於國家的,是屬於億萬國民的,我不能任意妄為。現在我的身體剛好一點,我需要保養,而且還有很多軍國大事需要處理,如果我親自去辦皇后的後事,不僅觸景生情,還會勞力傷心,實在是對我的身體不利。
所以思前想後,為了國家社稷,只能捨棄夫妻的情分了。皇后的喪事雖然辦得很隆重,但因為我沒有出席,顯得禮數不周,可我要是去了,肯定傷心的不能自已,這真是左右為難。
而大臣們便迎合著皇上說:皇帝陛下的身體是最重要的,如今天氣慢慢涼了,雖然身體有點兒好轉,但是也要多加注意,不能掉以輕心,你的身體不是自己的,是億萬國民的。皇后的身後事,都按照前例隆重的操辦了,您就別操心了,而且皇后臨去世的時候,你也去探望過了。如果現在再讓陛下親臨,您肯定會太傷心,實在是不適合,而且明朝皇后喪儀的禮制,只要有皇子和百官行禮就可以,不需要皇帝親自去祭奠,所以皇后的喪儀就讓皇子早晚去祭奠就行了,到了以後的祭期,就遣官致祭。陛下您千萬要保重自己的龍體,千萬不能去。
雍正聽到大臣們這樣說,便欣欣然接受了提議,皇后的祭祀他也沒有親自去,而是派皇子代為祭奠,而在下詔解釋的第二天,雍正就皇后諡號的問題,將皇后是從頭誇到腳,皇后侍奉祖母、公婆恪盡孝道,是個好孫媳,好兒媳,可謂是個好皇后,而且在潛邸之時候「內政聿修」,在中宮的時候「德輝愈耀」,而這麼好的妻子居然棄我而去了,我實在是「良深痛悼」,因此皇后的諡號不能馬虎,她的優秀品性要讓後人們都知道。
於是大臣們就用心的選了幾個字給皇上過目,雍正親自圈定「敬」字,因此烏拉那拉氏便成為了孝敬憲。而皇后的梓宮暫安奉于田材蘆殿,雍正過世之後,才一起合葬泰陵。
可以說雍正對皇后的感情是很複雜的,早期為了奪嫡,與皇后一起經歷過很多的政治鬥爭,一起經歷過很多的困難時期,情分肯定是有的,但是帝王跟普通人不一樣,他們站的高度不一樣,因此面對的東西也不一樣,是非常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