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圖片系《奇葩說》視頻截圖——除了我自己畫的一些示意圖們。
這篇內容又和動畫無關。但其實我會寫這個正是因為我是做動畫的。想寫寫《奇葩說》,沒想到不知不覺碼了這麼多字……無論你是否喜歡《奇葩說》,我相信這篇拉片分析文都是有些用處的。
我是《奇葩說》的粉,從第二季開始追,現在的第三季每一期都會看。非常喜歡這群辯論界的妖孽XD
在剛開始追《奇葩說》第三季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舞臺設計非常漂亮,令人眼前一亮。但——誇的話我就不多說了——我也很快發現了節目的問題,而且是關鍵性的大問題。這就是我今天要談的:
剪輯越軸的問題
因為我們這些做動畫的人,影像畫面基本上都是從零開始生成。所以我們會對這些問題尤其敏感。在設計分鏡的過程中,軸線意識伴隨始終。
我發現《奇葩說》越軸之後,也問了身邊的朋友,好多都在觀看節目的時候看到了同樣的問題,所以我決定好好寫一下。能被《奇葩說》的欄目組看到最好,即使不能也沒關係。這些問題對於動畫創作者來說同樣需要引起注意。
我其實是讚許打破規則的;但在《奇葩說》的節目中,越軸機位本應被禁止。(一個做動畫研究的人來寫這個事兒,可能我確實是醉了。)
我拿剛剛播出的比較新的一期來做例子,拉片說一下《奇葩說》第三季的機位問題。這集的辯題是:時保聯是不是一種暴政。我肯定覺得是暴政。題外話了。
用這期發揮超好的姜思達充當一下分隔線
先簡單說一下,什麼是軸線,什麼是越軸。
讀動畫專業、電影電視專業或者任何和影片拍攝製作有關專業的人都知道,通常情況下在一部敘事影片中有一條軸線。
上圖,影像之中AB倆人在對話,或其它互動。我們從C處用攝影機拍攝(在動畫語境下,常常沒有這個真正的攝影機,是廣義上的「投去目光」),可以得到一個鏡頭。
AB之間的那條虛線,就是敘事的軸線。如果要達到順暢的敘事,通常要求所有鏡頭都在軸線的一側來拍攝。如果鏡頭沒有過渡的過程,就斷然到了另一頭,那就產生了越軸問題。越軸的後果是,觀眾會對角色的位置關係、鏡頭的敘述過程等產生疑問,影響觀看。
當然,軸線原則是可以被打破的。我之前寫過一篇短文可以作為例子:
電影《生死停留》告訴你什麼時候可以越軸
(點擊可進入)
但《奇葩說》的節目語境,要求軸線原則不應該被打破。應該以最大程度符合這個原則。
原因,就是《奇葩說》的節目類型定位與場地設計。
首先來一張每個《奇葩說》觀眾都熟悉的,第三季演播廳的全景圖。
《奇葩說》把所有選手分成了「大緊」和「肉鬆」兩隊,始終分坐在演播廳的左右兩側。整個賽制,便是兩隊的PK。
節目中時不時還會有上圖中的投票進度條,更加強調著一左一右的兩大陣營。
我標了每一個區塊的方位,如下:
再抽象成俯瞰圖吧:
作為不在場的觀眾,我們是認同於觀眾席上的觀眾來觀戰的。所以,上圖中所有處於虛線下方的藍色攝影機都是合理的位置。不管怎麼剪輯,都不會影響節目的觀看邏輯。
但是,紅色攝影機A和B都是越軸機位。紫色的C和D機位屬於騎軸鏡頭,一會兒我們也來說。
下面我們就來拉片舉例吧。
先看看被很多人奉為男神的胡漸彪:
這倆鏡頭往這兒一放,我就問大家:他是在左方陣營還是右方陣營?是被藍色的57票代表還是被紅色的的43票代表?
表面上顯然是右側,藍色。
但實際上——
他站在左側!!他是紅色正方!!!
所以,當大量越軸的鏡頭穿插在節目中的時候,我常常無法第一時間直觀分辨一個辯手的空間位置和話語立場。
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辯手們會把身體用力地扭向觀眾,這時候軸線本身也隨著辯手的身體與目光來回偏移,我相信這對於剪輯來說會造成很大壓力。但至少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整個觀看過程簡直就是一次次視覺誤解……
其它辯手也是同樣情況,比如說如晶寶貝:
忽左忽右……
還有,這期節目發揮超好、簡直是開了外掛的,我校友,姜思達童鞋。他坐在我們觀眾的左手邊,也就是高曉松老師隊。他這個段落剪輯後比較順暢。多數鏡頭是位置邏輯正確的:
這些都正常,但中間會出現:
這顯然也是越軸鏡頭。
節目裡從來沒越軸出現過的,只有他們:
如果這個節目是《快本》式的綜藝,是《跑男》式的真人秀,我都接受越軸,甚至會讚賞一些越軸。
要是一段MV,可能越軸更隨處可見。
然而《奇葩說》是個針鋒相對的辯論節目。我覺得影響觀眾視覺判斷的事情不該出現。應該防止一切越軸剪輯。
《奇葩說》的片頭動畫
也在暗示這種一左一右的節目結構
當然,我可不是在責備負責剪輯的工作人員,因為這完全是多個工作環節一起造成的結果:演播廳的結構,攝影機位設置,素材數量,剪輯……共同形成了越軸問題。
再用一次這張圖吧:
如果節目組能意識到這個影響觀眾觀看效果的隱患,可以考慮調整一下機位。
首先,要避免紅色機位A和B。
至於紫色的騎軸鏡頭C和D,理論上誠然是可以用的,但因為辯手們難免會有各種大幅度的動作,包括身體的轉動。所以,有時候騎軸機位也同樣讓人產生誤會,最好慎用。
要是這一季的演播廳布置實在已經不能調整了,那就等第四季吧。
當然,如果節目組並不會去調整,也完全沒關係哈。我仍會是《奇葩說》的粉。
……更何況,我多數情況下是個實驗動畫人,而在實驗動畫裡,剪輯、機位、正反打、推拉搖移跟升降這些東西,其實基本上都是浮雲~~~
最後補充一點,其實也很關鍵,也是我更感興趣的:
為什麼《奇葩說》的前兩季沒有這個問題?
答案是——其實也有。第一季和第二季都同樣有越軸問題,但程度要輕得多,輕得完全可以接受。
為什麼呢?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特意翻出了幾集以往的《奇葩說》。一看我就知道原因了。
首先,第一季,我重新看了這一集:
別問我為什麼是這集
我發現,對比第三季《奇葩說》,第一季原來如此溫和。辯手都是坐著說話的……
這樣的機位要穩定得多。而且,這種條件下,辯手們的表現讓《奇葩說》更像是聊天節目,發言中的辯手,更多的時候不是看向觀眾,甚至常常不是看向對方辯友,而是看嚮導師方向。所以,攝影機基本上穩定地待在軸線的一側,越軸較少。
然後,第二季。我看了這一集:
同樣,別問我為什麼是這集
看到這期裡馬薇薇的段落,我一下就明白為什麼第二季的越軸不易被察覺了——是全景、遠景這些大視野景別的作用。
馬薇薇站在左側,正方:
這些鏡頭都是比較危險的,因為騎在軸上了。但為什麼剪輯後視覺上的邏輯問題不大,可以被忽略呢?
請看如下各種機位:
你看這些機位,沒有一個是混淆了左右的。這些機位都能有效提示所有在場者的位置關係。可以補償軸線上的問題。
如果要顛倒左右,越過軸線,怎麼辦?
拍觀眾。
這個機位,所有人都被放進來了,包括導師。這個鏡頭的補充,完全不會造成邏輯幹擾,還可以強化場景內的人物位置關係。而這個機位,在第三季裡極少見到。
也就是說,第二季依靠大量的大視野景別,那些能充分交代位置關係的景別,讓整個節目在視覺上比第三季順暢得多。
點擊進入相關文章
如果可以,請打破規則:什麼時候可以越軸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