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歡快的故事,故事要從三四十年代說起,那個時候的中國處在戰火紛飛之中,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可以說是百業艱難。不過,在香港卻不同,香港的戲曲界一派欣欣向榮。
面對如此境地,京師出班的于占元決定奔赴香港謀求生計。
然並卵,長得不帥,沒有背景,還沒錢的他還是找不到出路。
但是,他有一個女兒,很厲害。于素秋8歲就學刀馬旦,9歲登臺表演。看來,不愛大叔愛蘿莉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善打脫手北派功夫的于素秋很快就被星探發現,開始接觸電影,和胡鵬、洪仲豪等導演合作。
比如《五虎斷魂槍》,電影講述北派鏢師方天龍一家逃避軍閥混戰,中途遇劫,方夫人梁素菁跟家人失散。戰後,天龍與友人共同創辦天龍鏢局,並以祖傳絕技五虎斷魂槍為標榜。然後巴拉巴拉…
這有點像是改編自于占元等北派藝人南下的故事。反正就是南北功夫相遇,然後打打打。典型的香港武俠片鼻祖。
八牡丹之一 于素秋
于素秋《如來神掌》宣傳海報
女兒火了,沒什麼事情可做的于占元因為女兒的關係,所以也在她的電影中打雜,演一些路人甲乙丙丁的小嘍羅,裝個死被打飛之類的勞苦活。
于占元是一個有抱負的男青年,他有著對戲曲的無比熱愛,於是他創辦了「中國戲劇研究學院」,真是不怕流氓能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這個名字起的,真叫一個牛叉。帶著「中國」兩個字,結果卻簡陋寒酸的很,和甄子丹在《葉問》中收徒的畫面感差不多哪去,
《葉問》甄子丹版
不過,這個「流氓」不但有文化,而且很認真,他收了徒弟,那可是真的在傳授知識和武藝,學生也越來越多。早期的「元家班」顯露雛形。
雖然如此,他的成功,還是要歸功於女兒的關係,比如,于素秋的老闆、華南電影廠廠長洪仲豪就把頑劣的孫子洪金寶送進了"中國戲劇學院"。
比如被稱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武術指導袁小田,也將兒子送到了他的學校,取名元慶,就是現在的袁和平。
洪仲豪為啥把頑劣的洪金寶送去習武?當然不是,于占元辦校的初衷還是戲劇,他打算把徒弟們培養成梨園子弟,就是唱戲。不過,學校裡也有老師是在電影裡耍功夫的,比如關正良(也是他徒弟),就建議他讓徒弟們接觸電影。
關正良
他和他的徒弟們開始參與電影,同時也沒落下戲曲。甚至,香港戲曲不景氣之後于占元還帶著徒弟們去美國,真是耿直的人啊。
這個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戲劇學院,如今看來,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埔軍校」,它為香港動作片提供的人才,支撐了香港電影的半壁江山。
比如,「七小福」。那一年,"七小福"之元德、元奎、洪金寶、成龍、元彪、元武、元彬,
《愛的教育》洪金寶的第一部電影。
《A計劃》成龍 元彪
《門徒》 元寶
《天若有情》元彬
《功夫》 元華、元秋
成名後的七人在金像獎頒獎典禮上。
據統計,香港電影金像獎設立至今一共發出二十個最佳武術指導獎盃,其中十二個落在了「七小福」手上,臺灣電影金馬獎九十年代以後開始設最佳動作指導獎,迄今已有八屆,「七小福」卻得了六次,說佔了香港武指和功夫片的大半壁江山實不為過。
其實,「七小福」只是一個于占元想到的概念,曾經在徒弟們參演的一部電影《公主和七小劍俠》,給了他靈感,於是就有了「七小福」這個組合。但這個組合併不是在金像獎上臺的那七個人,元家班的徒弟中有很多人都是七小福成員,他們可能一天在幾個地方都以「七小福」來表演。
七小福成員
香港因動作電影而成名,因為洪金寶的關係,元家班兄弟十分團結,好事一起分享,所以他們的名氣越來越大,接到的電影邀約也越來越多,多到七小福們無法滿足。
在他們元家班期滿之後,都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
曾經的孩子們,早已成了香港電影中的大哥級人物。
當他們重聚在第28屆金馬獎的舞臺時,很多人肯定是百感萬千。
洪金寶、成龍、元彪、元華、元秋、元德、元奎、元彬、元寶、元庭、元慶(袁和平)等等,個個都成了電影武術界的巨星泰鬥,提到動作片,武術指導,那一定就和他們有了聯繫。他們早就開始收徒弟了。
成龍和他在20多萬人中選出來的「新七小福」
聽說,在《我的特工爺爺》裡,洪金寶找來了劉德華、胡軍、徐克、小宋佳、元彪、元秋、元華、元寶、元庭等明星跟他一起演戲。
元家班終於又聚在一塊了。年過半百之時,電影圈裡打拚30多年的他們還堅持在銀幕一線,就衝這分心勁我們也夠肅然起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