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廣西,來到百色,不得不提的就是當地的民風民俗,眾所周知廣西是壯族的聚集地,而壯族舞蹈就是壯族民風民情的重要體現,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源遠流長,形式新穎,風格獨特,與人民生活關係密切,因此久傳不衰。其來源於三方面的文化傳統:一、「源於土著越文化傳統的舞蹈」。
如流行於桂西南的《女巫舞》,是一種以神靈附身為特點的小型巫術舞蹈,巫婆雙手拿銅鏈或天琴跳舞,動作輕巧優美,動律鮮明,形式別致,是典型的駱越巫風的遺韻。二、 「源於荊楚文化傳統的舞蹈」。如流行在桂中、桂西北的《師公舞》,是一種「以巫扮神、以舞降神」為特徵的民間祭儀。
《師公舞》約於戰國後期從楚國傳入桂北地區。《師公舞》的禮儀和形式及內容較好地滿足了當地人民期望豐收、人丁興旺的要求和願望,又能適合人們的審美情趣,很容易被駱越人所接受,並與土著的越文化相融合,與當地民歌、舞蹈和民間故事相結合,演變為一種複雜的「師公文化現象」。三、「源於中原文化傳統的舞蹈」。這種舞蹈豐富多彩,有「獅」、「龍」、「鳳凰」、「金雞」等擬獸禽舞蹈, 以及「僧公」、「道公」、「舞火貓」等民間祭祀舞蹈和「採茶」、「春牛」等時令習俗歌舞。這些歌舞傳入壯族地區後,便廣泛流行,在演變過程中逐步壯化,成為壯族舞蹈的組成部分。如流行在左江流域的「採茶」歌舞, 已用壯語演唱,並吸收了當地師公舞的語彙,形成了獨特的表演形式與風格。這些舞蹈,在壯族地區長期共存,廣泛流行,既彼此融合吸收, 又獨立發展,形成了壯族悠久燦爛的舞蹈文化,成為祖國民族舞苑中的一束奇葩。
那所謂百色舞蹈呢,就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廣為流傳的一種體現當地民風民俗的標誌性舞蹈。同時也是當地壯族人民的一種傳統舞蹈。「稻草舞」,顧名思義是以稻草為主要道具的,由當地的壯族男性小夥子,頭戴稻草根根向上,上身著稻草編制而成的草衣,下身穿稻草草裙,周身以稻草的棕黃色為主色調,節奏鮮明,舞步雄健,並有壯戲,壯族青年男女熱情互動,情節細膩,表演生動,稻草舞蹈源於對狩獵的模仿,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聯繫。巫師敬神總是邊跳邊唱,樂神消災祈福。這種舞姿的形狀是兩臂張開彎肘上舉,兩腿蹲成弓步,動作粗獷有力,賦有特色,被稱為蛙形舞姿。魏晉時代,僚人祭鬼神時,跳鬼鼓舞。
名史家黃現璠認為:「秦漢時期,壯族先民的音樂舞蹈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漢代墓葬出土的實物有銅鼓、銅鐘、羊角鈕鍾,木腔皮鼓、瑟、笛等。此外,貴縣羅泊灣一號土坑木梆墓出土了一份名為《從器志》的隨葬品清單,上面寫有「栓」、「越築」等樂器。由此表明當時壯族先民的音樂舞蹈十分繁榮。戴假面具跳酬神舞,是迷信活動的一部分。師公舞戴鬼臉殼,每個神一個,多達30多個,且每個神有不同的動作和唱詞。
田間稻草舞是百色市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生動的演繹形式、淳樸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主要流傳於百色市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田間稻草舞是「服飾——道具——動作——歌曲」四者兼具且和諧統一的民間舞蹈。每年秋收時節,在田間勞作間隙,小夥子們將上衣脫下繫於腰間,用田間的黑、紅泥巴分別在肚皮上描繪出人的眉眼及唇舌,接著將竹籮套在頭上,將兩手臂張開,以肚皮為面部、以頭上竹籮為帽子、以手臂為辨子的「矮人」形象即塑造完成。姑娘則面罩竹衣片、頭戴鬥笠、腰系稻草裙,模擬田間的「稻草人」。「矮人」主要舞蹈動作有「翹腿互鬥」、「厥臀互撞」、「低頭互頂」等,另外還通過呼吸變換控制肚皮,以豐富「矮人」的「面部」表情;「稻草人」則手拿竹篾拍擊,配合「矮人」動作節奏哼唱當地民間小曲「馬落祿扣鷲」。現場氣氛歡快而活躍。
稻草舞只在每年正月屬豬日舉行「開年節」時跳。開年節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活動內容很多,先要全村集體向祖先敬貢食品,席地圍餐。稻草舞是農民對秋天豐收的喜悅之情轉化為民間舞蹈的一中形式,稻草舞是農民之間一年的辛苦勞動相互之間的一中慶祝儀式增進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感情,稻草舞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一年之中的矛盾和不愉快,緩解人們一年之中的疲勞心情。稻草舞還有祈禱的願望,祈禱下一年的風調雨順,祈禱下一年有個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