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緊接著的兩三天裡,小朋友逐漸露出了她的「小尾巴」:文章看多了就會覺得煩悶,聽著聽著課就開始走神,擺弄起自己的小掛件、小玩具,或者是咕咚咕咚地喝水,又或者是捏著礦泉水瓶呲呲樂順便「義務」幫我家「搞衛生」。不過,每次小朋友都會在我的「戰術停頓」和「眼神威懾」中適時停下這些小動作,還眼巴巴地回視我順帶乖巧地嗯一聲;但是下一刻,還停留在上一題的小腦瓜迅速拆穿了她假裝認真聽講的偽裝。心裡一萬遍地嘆氣,我也只能繼續保持微笑上課。
這讓我不免有點受挫: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呀,小朋友聽得累,我講課也心累。心裡默念著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現在的教學方法對她而言並不適用呢?是不是該調整我的教學策略呢?又該更改成什麼樣教學內容好呢?
於是一項針對小妹妹注意力集中對象的「調研項目」悄悄地拉開了序幕。經過了幾天的密切觀察和「實戰經驗」,我梳理出了一份完備的「調研報告」:關於小動物的文章最能吸引她的注意力,在她家裡一眾受「冷落」的圖書裡,只有《狼王夢》深得她的青睞,經得起二次「垂青」的榮幸;小朋友還很喜歡看歷史故事和成語、寓言故事,一看到以前讀過的就會積極地搶答,然後便開始滔滔不絕地複述起故事情節,而且我時時會驚嘆於她的記憶力——新學的故事大部分看一遍她就能把人物和情節都記住;還有還有,跟大部分同年齡階段的小朋友一樣,抽象思維還是佔據她的思維方式的主導地位,因此圖頻輸入比文字輸入更管用……
隨著腦海中默默記錄的「調研報告」一條接一條地增加,我越來越能理解「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填鴨式教育」,學生時代的你我他都討厭,機械的教學方式和枯燥的教學內容,同學越聽越無聊,老師得不到學生的反饋,也會越教越沒激情,這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除此之外,另一種比較消極的教學方式也是普遍存在的,就是教學的形式過於僵化,長期不變通,這實際上是一種慣性的、不自覺的偷懶。在這種雙向影響的慣性裡,一定要有一方率先打破這種慣性,而老師身為引導者,是負有這樣的責任的,這也要求老師花更多的時間和心力去不斷反思總結和及時調整。
家教的前幾天我還對四年級小朋友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沒有多少了解,就只會抓著「讀文章,做題,講題」三部曲不放,而且出的題目類型還比較多,讓人一下子抓不住頭緒。於是毫不意外地,小朋友逐漸失去耐心。看著小朋友興致缺缺的樣子,我心態也有點小崩,講課的語調也開始「四平八穩」起來。講課之餘,我不僅要分神去提醒小朋友打起精神、回答問題,還得默默承受被小朋友無視的心塞,這可比正常情況的上課要累多了。下課後小朋友一走,我就得癱在涼椅上緩緩氣——話講多了腦子都有點缺氧。
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說,小朋友在聽,小朋友一答不上來我就馬上解答,這樣看似很盡責,現在反思起來,其實還是一種依循慣性的偷懶——缺少了循循誘導傳輸知識的教學設計和確認學生是否有效吸收知識的反饋接收。還好,我及時打破了這種慣性,很快地重整旗鼓,「調研」之後情況有了明顯的好轉。
不過「調研報告」也會有不靈的時候。有一次,我備課時設計了「英語趣配音」的環節——當時覺得學生都會喜歡在這樣輕鬆的遊戲中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又能讓學生「浸泡」在原生英語的語境中,可謂一舉兩得。但是上課的時候,小妹妹無奈地說學校老師讓他們配過太多次了,不想再配音了,然後在我不死心地繼續「慫恿」之前,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配套的所有的填空題都做出來了。哭笑不得之餘,這個小插曲也讓我發現,所謂的「寓教於樂」的「樂」不該是老師以為學生會感興趣的「樂」,不能想當然地覺得學生一定會喜歡這樣趣味學習的方式。
我也慢慢發現,其實「寓教於樂」並不是單方面的。老師在摸索自己的教學風格,在完成教學任務和滿足學生需求之間尋求一種平衡的時候,實際上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我逐漸懂得,與其說教育是知識的傳輸,倒不如說是心靈的交流——這麼說似乎有點矯情,但老師授課的熱情確實會很直觀地傳遞給學生,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動力。
想通這點之後,講課過程中我也變得越來越自如。有時會根據小朋友的反饋「乘勝追擊」,再拋出幾個備課時沒有準備的問題;有時突然想到有可以輔助教學的視頻,也會馬上上網搜索播放給小朋友看,然後在她看完還意猶未盡時「趁熱打鐵」,將有趣的例子與所學內容結合起來,一起探究答案。
比如學習關於小動物的文章時,我們就一起看視頻,看小貓咪爪子一掀就竄上了矮牆,看小香豬邊洗澡邊啃嗤啃嗤地吃麵條。仔細地觀察和聲色並茂地模仿過後,小朋友就可以複述出描寫動物時可以有外貌、神態、動作特徵和生活習性等不同的方面,她還依據這幾點,興致勃勃地向我介紹她老家的公雞母雞。
學習細節描寫和人物形象專題時,我就拿《武松打虎》當例子,小朋友扮演猛虎,我扮演武松,我倆就讀著文段裡的動作描寫,一邊「嗷嗚嗷嗚」一邊「哼哼哈嘿」地演起來,還看了電視劇和京劇兩個版本的視頻,以此來對不同文學藝術載體對動作描寫的呈現方式的不同之處產生一個直觀的感受。
學習愛國閱讀專題時,我們會一起看名人的紀錄片,去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那些偉人所處的艱難境遇以及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
當然,練習也是很重要的,選題要精,並且要及時總結錯題,除此之外還要多多鼓勵小朋友。比如我常常會對她說,你看看這裡一共十題語法題,那就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吧,看看能夠答對幾題。小朋友每次都開玩笑說要對零題,我也笑著說:那不行,定目標就是要「跳一跳,夠得到」嘛。不過小妹妹說是這樣說,真的達到了預設的目標時還是笑得很歡的。再比如有時學單詞的時候,我們會先看個動畫,在腦海裡將單詞跟圖像「對號入座」,然後再在PPT上拖著滑鼠箭頭做連線題——小朋友就像玩貪吃蛇遊戲那樣專心又興奮。
小朋友上課上得開心,我講課也講得愉快——雖然因為得到小朋友的正向反饋,我講課的激情也被帶動起來,話說得多了也很累,但是這種「抑揚頓挫」的累比「四平八穩」的累要舒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