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思】
鳥是大自然的精靈,是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野生動物之一,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指示物種。保護鳥類資源,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近年來,隨著「兩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每年冬春季節,遷徙、棲息的候鳥種群數量明顯增多,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風景。
愛鳥、護鳥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鳥類保護工作成效顯著。然而,也要看到,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鳥類保護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與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等密切相關。
讓愛鳥、護鳥成為每個人的行動自覺,需要切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讓法治成為愛鳥護鳥的利器。一方面,應積極組織野生動物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向公眾特別是農村居民講清楚,為防止鳥類疫源疫病傳播,不隨意救助病鳥、傷鳥、雛鳥;因特殊情況確需救助的,應及時報告當地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不傷害、不捕殺、不飼養野生鳥類,保護鳥類的棲息環境;發現捕捉、投毒、獵殺野鳥,破壞野鳥棲息地等違法犯罪行為,要及時向當地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或公安部門舉報。另一方面,大力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增強公民公共衛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識。既要從我做起,也要勸誡親友不食用鳥類等野生動物,樹立健康、科學的飲食觀念和文明的生活風尚。
需要注意的是,在農業生態系統中,鳥類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獨特價值還未引起廣泛重視。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綠色農業發展問題,持續推出相關政策法規,但對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鳥類仍未給予足夠重視。「十四五」時期,應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將保護鳥類等野生動物納入綠色農業發展實踐,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方式方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每年的候鳥遷徙,都會吸引大批鳥類愛好者。對於候鳥遷徙過境地,應規範觀鳥和攝影行為,充分尊重野鳥生活的自然規律,不幹擾鳥類遷徙;同時,不強行驅趕鳥類,與鳥類保持距離,做到文明觀鳥、生態攝影。應全面提升全社會愛鳥護鳥水平,不能止於事後追責,而要防患於未然。建議相關部門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全鏈條禁止生產、運輸、銷售、購買、利用捕鳥網、電擊器、電子誘捕裝置等獵捕工具。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應加強對電商平臺公開出售捕鳥網等行為的監督監管,促使電商平臺主動履行責任,斬斷相關利益鏈條。只有織密鳥類保護的法治之網,嚴格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規,依法從重打擊買賣野生動物及其製品,才能切實讓候鳥的遷徙路變成「放心路」。
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實際依託。愛鳥護鳥,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每個人都應成為保護者、建設者。期待「十四五」時期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更加深入人心,讓生態文明理念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讓鶯歌燕舞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最動聽的旋律。
(作者:夏靜雷,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周夢爽、張勝、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