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揭曉,古天樂與毛舜筠眾望所歸獲得最佳男女演員獎,《明月幾時有》摘得最佳影片,許鞍華也憑藉此片奪得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則由《相愛相親》的張艾嘉、遊曉穎獲得。
獲得影帝的古天樂上臺後第一個動作,就是握緊拳頭大喊了一聲「耶!」在與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三次擦肩而過後,這一次他終於憑藉《殺破狼-貪狼》證明了自己。對於他來說,這個獎來得太不容易了。
圖:古天樂憑藉《殺破狼-貪狼》奪得影帝
年近60的毛舜筠憑藉《黃金花》中對於自閉症患者母親的出色演繹首次奪得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臺上的她泣不成聲地感謝著一直以來鼓勵她的觀眾和親朋。看著頒獎典禮的視頻,雖然我不太能聽懂粵語,卻也感動地紅了眼眶。
圖:年輕時的毛舜筠與張國榮
圖:毛舜筠憑藉《黃金花》奪得影后
頒發最佳影片獎時,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六位導演罕見同框,讓我們在隱約中回到了那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頒獎典禮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專業精神獎」與「終身成就獎」。「專業精神獎」由楊容蓮獲得。她不是知名電影工作者,而只是一位「茶水姐」,負責照顧劇組人員的飲食。獲獎短片中,任達華說,仿佛從他入行以來,「茶水姐」就一直在工作,她是幕後英雄的代名詞。幾十年來,在電影背後默默付出的茶水姐見證了香港電影的發展歷史。她說,她從沒有想過要退休,因為那些電影工作者還需要她。
獎項由成龍頒發。「茶水姐」領獎時,臺下嘉賓全體起立,用掌聲表達著對這位幕後英雄的致敬。這些無名英雄們的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電影行業,正是靠他們支撐起來的。
終身成就獎頒給了「四大帥」之一的,香港武俠電影的開山鼻祖——楚原先生(「四大帥」另外三人為李翰祥、胡金銓、張徹)。
84歲的老先生站上領獎臺,深情而激動地說:「明天總比昨天好!」臺下掌聲雷動。
坦白講,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以為香港電影已經江河日下。可是當看到有這麼多人在為香港電影而努力,並且始終堅信「明天總比昨天好」的時候,我突然明白,原來香港電影一直在路上。
這讓我想起了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寫的那篇長文,原文如下:
致敬香港電影
香港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自由開放,兼容並蓄。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多元文化有機融合,來自不同地域,擁有不同文化背景與社會需求的人們在這裡相遇,書寫著屬於自己的香港本土文化的故事:壯志凌雲的英雄本色、快意恩仇的俠骨柔情、喋血街頭的熱血激昂、槍林彈雨的正邪較量、平凡世界的嬉笑怒罵、滄海桑田的愛恨情仇、人間百態的歲月神偷。
香港電影,便在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香港地區成為了世界第三大電影工業基地(僅次於好萊塢和寶萊塢)和第二大電影出口地(僅次於美國)。香港電影亦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滲透在世界每個角落,而香港武俠更是風靡全世界,中國功夫譽滿全球。與此同時,香港電影金像獎也與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和臺灣電影金馬獎並稱為華語電影三大獎。
在傳承上海老電影精髓的基礎上,香港電影海納百川,吸收借鑑西方電影的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法,將之完美融合於本土化的創作中,締造了風格獨特,標籤鮮明的「東方好萊塢」神話。龐大的海外及內地市場支撐了香港電影的繁榮,為它帶來了資本的厚積薄發、人才的百花齊放和題材的百家爭鳴。
香港是百態的,香港把它的性格投射在不同的電影人物身上,有豪情萬丈,亦有無奈失意;有詩情畫意,亦有痴情纏綿;有命運糾葛,亦有英雄夢想。
電影世界琳琅滿目,異彩紛呈。在每位影迷的心目中,香港電影一定都是一個華彩奪目的分支。一座城市之中誕生了如此之多的燦若星辰、個性迥異的名片佳作,而每一部及其創作與演繹者都足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這裡,徐克用信手拈來皆意境的瀟灑自如,展示了刀光劍影中的江湖飄逸與豪情俠義;吳宇森用槍林彈雨中的氣定神閒和險惡江湖中的不離不棄述說著義薄雲天的兄弟情義;周星馳在江湖紛爭與善惡對決中演繹著小人物的英雄夢;陳果用凌厲的鏡頭和虛實相生的敘事風格描摹著底層青年無處安放的青春;陳可辛用平凡人的生活軌跡勾勒著時間流逝的痕跡,用溫暖的鏡頭見證著不斷重構的城市圖景中不變的人情。
莊文強和麥兆輝用精妙絕倫的情節設置構建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黑白博弈的無間世界,在亦或仰望蒼穹,亦或俯瞰人間的天台上,演繹了多少欲說還休的宿命故事與愛恨情仇。羅啟銳將童年回憶收編進歲月,在社會現實與歷史記憶的不斷交迭中,為我們講述了生命輪迴裡那懷舊卻不守舊的溫情往事。許鞍華和彭浩翔用燈火通明的城市風景與目不暇接的都市速寫,展現著尋常人家與都市男女的生活百態。
輪迴的時空光影與流動的現代情感在王家衛的電影中相得益彰,昨日摩登,一場舊夢的滄桑感裹挾著對逝去歲月的念念不忘,一同鑽進了觀者的內心深處。槍火激蕩的城市追逐與末日英雄的放肆狂奔在杜琪峯的電影中相互交織,支離破碎的江湖恩怨與血色浪漫躍然於現。時代更迭中的悲歡離合在關錦鵬的作品中跌宕起伏,淋漓盡致,想像與現實之間的巧妙留白引人遐想無限。
這便是香港電影,是與我們每一個人的青春、成長與夢想都難解難分,不離不棄的香港電影。是既有著濃濃的宿命意象,又滿含著對純真情感和夢想成真的崇尚與憧憬的香港電影。
回眸香港電影,總有這樣一些演員或者他們所塑造的銀幕形象,留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其音容笑貌、行為做派、言談舉止,召之即來卻揮之不去,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成龍將中國功夫帶向了世界,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武術狂潮。他在2012年被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為「史上最偉大的20位動作影星」中的第一名,更是於2016年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來自《上海灘》的許文強《臥虎藏龍》,小馬哥著一襲風衣款款走來,瀟灑的身影盡顯《英雄本色》與《賭神》氣概。2007年,發哥榮獲美國AZN電視臺 「亞洲卓越獎頒獎禮」終身成就獎,成為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
《喜劇之王》周星馳在啄喙重生的不斷打磨與突破中創造著電影奇蹟甚至於神話。2013年他導演的《西遊·降魔篇》破23項華語電影票房紀錄,全球票房更是高達2.18億美元,刷新華語電影全球票房紀錄。2016年執導的科幻電影《美人魚》,以超過33億元的票房成績創下中國內地電影票房新紀錄。
張國榮用一生詮釋著「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他在《霸王別姬》中成功塑造的程蝶衣這一「不瘋魔不成活」的經典角色,始終是世界影迷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經典 。他是《倩女幽魂》中痴情的寧採臣,是《胭脂扣》中風流倜儻的十二少,是《阿飛正傳》中憂鬱的阿飛,是《煙飛煙滅》中不一樣的煙火。2005年,香港更是出版了紀念郵票以表彰和緬懷這位華語影壇與樂壇的超級巨星。
梁朝偉的眼睛會說話,《重慶森林》中的克制深沉,《春光乍洩》中的迷離深邃,《花樣年華》中的自然流露,《無間道》中的憂鬱冷峻……他眼神裡儘是講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愫。
他是坎城電影節、香港金像獎、臺灣金馬獎影帝,是首位獲得法國藝術與文學軍官勳章的華人男演員。
林青霞以《窗外》的故事,開啟了臺灣言情電影之路,又用穿越《滾滾紅塵》般超凡脫俗的氣質演繹了跨越性別的美,塑造出了《笑傲江湖》中東方不敗這一經典角色。她時而清新可人,時而英姿颯爽,一顰一笑都令人動容。
正如她的散文集題目,她在《雲去雲來》中演繹《窗裡窗外》的情愫。
張曼玉憑藉百變的形象塑造了無數熒幕經典。《甜蜜蜜》中的質樸清麗,《花樣年華》中的婀娜多姿,《畫出彩虹》中的瀟灑飄逸,《新龍門客棧》中的義無反顧……
五屆金像獎影后、四屆金馬獎影后、柏林電影節影后、坎城電影節影后……榮譽滿貫的她成為了華語影壇的一大傳奇,更在2007年被《紐約時報》評入年度世界影壇22位偉大表演者。
這是一個群英薈萃的時代,更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在電影的世界,他們演繹著人生百態;在現實的世界,我們被他們的人格魅力與藝術形象所痴迷陶醉,「追星」一詞依此而生,香港電影開啟了一個「追星」經久不衰的新時代。
香港電影崛起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彼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楚原這「四大帥」在延續中國古典美學表現方式的基礎之上,透過好萊塢式的片廠制度將電影製片手法精緻化、極致化,拍攝出了一批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經典香港電影。香港電影人在不斷的摸索與打拼中終於找準了自身的定位。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異軍突起,迎來了空前的繁榮與發展,贏得了崇高的國際聲譽,港片的影響力與號召力無堅不摧,浩浩蕩蕩,所向披靡,成為了世界影壇一匹戰無不勝的「黑馬」,以其獨特的東方魅力風靡全球,進入了香港電影巔峰期。
新世紀之初,高科技的飛速發展與技術手段的螺旋升級導致了數字媒體對人的取代,「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電影高科技手段給香港電影帶來了莫大的衝擊。幾經人事流轉,江河變遷,進入千禧年後,香港電影進入了低潮期,最低迷時,電影工作者甚至從繁盛時期的兩萬人銳減了五千人。
2003年,香港電影終於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年,CEPA協議(全稱為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頒布,規定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可以享受與內地電影同樣的待遇,且香港電影可以從內地融資,香港資本也可以投資內地影院。這一重磅出擊的利好舉措為跌入谷底的香港電影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了新的希望。擁有了新時代新標準的中港合資流水線,開啟了華語影壇一個新的篇章。
自此以後,機遇、資本、市場都給香港電影一路綠燈,徐克、許鞍華、王家衛、陳可辛、周星馳等香港頂級電影人帶著一直以來堅守的電影夢想,紛紛北上進軍內地市場,一大批優秀的合拍電影相繼湧現,實現了香港電影理念與內地人文背景的完美契合。
《十月圍城》用武術力量與俠義精神立體地表現出了無名義士們的人性光輝,通過民國時期的英雄群像圖完成了對武俠文化的真誠致敬。《黃金時代》用層層遞進的相互對照和簡潔客觀的鏡頭語言鋪陳出了蕭紅不斷抗爭和追求,通過寫作盡情釋放生命能量的一生,展現出了時代變遷中的個體命運。《一代宗師》用爐火純青的影像表達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無限意蘊帶我們重溫了那個逝去的民國武林,完美地描摹出了那一大時代的悽美與輝煌。
就像是《一代宗師》中的葉問與宮二,傑出的香港電影人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他們剛毅、堅韌而勇敢,痴迷於電影的世界,「無不過火,盡皆癲狂」,在屬於香港電影的歲月長河裡,他們孜孜不倦,步履不停。
關錦鵬導演的電影《長恨歌》片尾是這樣一行字幕:「這座城市不會老,因為每天都有人奔向燦爛的青春。」
這句話適用於香港,亦適用於香港電影。香港電影不會老,因為每天都有人灑下燦爛的光芒。
電影《英雄本色》的英文題目是A Better Tomorrow,明天會更好。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香港電影的明天會更好。
香港電影,永遠在路上。
香港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自由開放,兼容並蓄。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多元文化有機融合,來自不同地域,擁有不同文化背景與社會需求的人們在這裡相遇,書寫著屬於自己的香港本土文化的故事:壯志凌雲的英雄本色、快意恩仇的俠骨柔情、喋血街頭的熱血激昂、槍林彈雨的正邪較量、平凡世界的嬉笑怒罵、滄海桑田的愛恨情仇、人間百態的歲月神偷。
香港電影,便在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香港地區成為了世界第三大電影工業基地(僅次於好萊塢和寶萊塢)和第二大電影出口地(僅次於美國)。香港電影亦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滲透在世界每個角落,而香港武俠更是風靡全世界,中國功夫譽滿全球。與此同時,香港電影金像獎也與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和臺灣電影金馬獎並稱為華語電影三大獎。
在傳承上海老電影精髓的基礎上,香港電影海納百川,吸收借鑑西方電影的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法,將之完美融合於本土化的創作中,締造了風格獨特,標籤鮮明的「東方好萊塢」神話。龐大的海外及內地市場支撐了香港電影的繁榮,為它帶來了資本的厚積薄發、人才的百花齊放和題材的百家爭鳴。
香港是百態的,香港把它的性格投射在不同的電影人物身上,有豪情萬丈,亦有無奈失意;有詩情畫意,亦有痴情纏綿;有命運糾葛,亦有英雄夢想。
電影世界琳琅滿目,異彩紛呈。在每位影迷的心目中,香港電影一定都是一個華彩奪目的分支。一座城市之中誕生了如此之多的燦若星辰、個性迥異的名片佳作,而每一部及其創作與演繹者都足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這裡,徐克用信手拈來皆意境的瀟灑自如,展示了刀光劍影中的江湖飄逸與豪情俠義;吳宇森用槍林彈雨中的氣定神閒和險惡江湖中的不離不棄述說著義薄雲天的兄弟情義;周星馳在江湖紛爭與善惡對決中演繹著小人物的英雄夢;陳果用凌厲的鏡頭和虛實相生的敘事風格描摹著底層青年無處安放的青春;陳可辛用平凡人的生活軌跡勾勒著時間流逝的痕跡,用溫暖的鏡頭見證著不斷重構的城市圖景中不變的人情。
莊文強和麥兆輝用精妙絕倫的情節設置構建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黑白博弈的無間世界,在亦或仰望蒼穹,亦或俯瞰人間的天台上,演繹了多少欲說還休的宿命故事與愛恨情仇。羅啟銳將童年回憶收編進歲月,在社會現實與歷史記憶的不斷交迭中,為我們講述了生命輪迴裡那懷舊卻不守舊的溫情往事。許鞍華和彭浩翔用燈火通明的城市風景與目不暇接的都市速寫,展現著尋常人家與都市男女的生活百態。
輪迴的時空光影與流動的現代情感在王家衛的電影中相得益彰,昨日摩登,一場舊夢的滄桑感裹挾著對逝去歲月的念念不忘,一同鑽進了觀者的內心深處。槍火激蕩的城市追逐與末日英雄的放肆狂奔在杜琪峯的電影中相互交織,支離破碎的江湖恩怨與血色浪漫躍然於現。時代更迭中的悲歡離合在關錦鵬的作品中跌宕起伏,淋漓盡致,想像與現實之間的巧妙留白引人遐想無限。
這便是香港電影,是與我們每一個人的青春、成長與夢想都難解難分,不離不棄的香港電影。是既有著濃濃的宿命意象,又滿含著對純真情感和夢想成真的崇尚與憧憬的香港電影。
回眸香港電影,總有這樣一些演員或者他們所塑造的銀幕形象,留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其音容笑貌、行為做派、言談舉止,召之即來卻揮之不去,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成龍將中國功夫帶向了世界,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武術狂潮。他在2012年被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為「史上最偉大的20位動作影星」中的第一名,更是於2016年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來自《上海灘》的許文強《臥虎藏龍》,小馬哥著一襲風衣款款走來,瀟灑的身影盡顯《英雄本色》與《賭神》氣概。2007年,發哥榮獲美國AZN電視臺 「亞洲卓越獎頒獎禮」終身成就獎,成為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
《喜劇之王》周星馳在啄喙重生的不斷打磨與突破中創造著電影奇蹟甚至於神話。2013年他導演的《西遊·降魔篇》破23項華語電影票房紀錄,全球票房更是高達2.18億美元,刷新華語電影全球票房紀錄。2016年執導的科幻電影《美人魚》,以超過33億元的票房成績創下中國內地電影票房新紀錄。
張國榮用一生詮釋著「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他在《霸王別姬》中成功塑造的程蝶衣這一「不瘋魔不成活」的經典角色,始終是世界影迷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經典 。他是《倩女幽魂》中痴情的寧採臣,是《胭脂扣》中風流倜儻的十二少,是《阿飛正傳》中憂鬱的阿飛,是《煙飛煙滅》中不一樣的煙火。2005年,香港更是出版了紀念郵票以表彰和緬懷這位華語影壇與樂壇的超級巨星。
梁朝偉的眼睛會說話,《重慶森林》中的克制深沉,《春光乍洩》中的迷離深邃,《花樣年華》中的自然流露,《無間道》中的憂鬱冷峻……他眼神裡儘是講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愫。
他是坎城電影節、香港金像獎、臺灣金馬獎影帝,是首位獲得法國藝術與文學軍官勳章的華人男演員。
林青霞以《窗外》的故事,開啟了臺灣言情電影之路,又用穿越《滾滾紅塵》般超凡脫俗的氣質演繹了跨越性別的美,塑造出了《笑傲江湖》中東方不敗這一經典角色。她時而清新可人,時而英姿颯爽,一顰一笑都令人動容。
正如她的散文集題目,她在《雲去雲來》中演繹《窗裡窗外》的情愫。
張曼玉憑藉百變的形象塑造了無數熒幕經典。《甜蜜蜜》中的質樸清麗,《花樣年華》中的婀娜多姿,《畫出彩虹》中的瀟灑飄逸,《新龍門客棧》中的義無反顧……
五屆金像獎影后、四屆金馬獎影后、柏林電影節影后、坎城電影節影后……榮譽滿貫的她成為了華語影壇的一大傳奇,更在2007年被《紐約時報》評入年度世界影壇22位偉大表演者。
這是一個群英薈萃的時代,更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在電影的世界,他們演繹著人生百態;在現實的世界,我們被他們的人格魅力與藝術形象所痴迷陶醉,「追星」一詞依此而生,香港電影開啟了一個「追星」經久不衰的新時代。
香港電影崛起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彼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楚原這「四大帥」在延續中國古典美學表現方式的基礎之上,透過好萊塢式的片廠制度將電影製片手法精緻化、極致化,拍攝出了一批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經典香港電影。香港電影人在不斷的摸索與打拼中終於找準了自身的定位。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異軍突起,迎來了空前的繁榮與發展,贏得了崇高的國際聲譽,港片的影響力與號召力無堅不摧,浩浩蕩蕩,所向披靡,成為了世界影壇一匹戰無不勝的「黑馬」,以其獨特的東方魅力風靡全球,進入了香港電影巔峰期。
新世紀之初,高科技的飛速發展與技術手段的螺旋升級導致了數字媒體對人的取代,「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電影高科技手段給香港電影帶來了莫大的衝擊。幾經人事流轉,江河變遷,進入千禧年後,香港電影進入了低潮期,最低迷時,電影工作者甚至從繁盛時期的兩萬人銳減了五千人。
2003年,香港電影終於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年,CEPA協議(全稱為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頒布,規定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可以享受與內地電影同樣的待遇,且香港電影可以從內地融資,香港資本也可以投資內地影院。這一重磅出擊的利好舉措為跌入谷底的香港電影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了新的希望。擁有了新時代新標準的中港合資流水線,開啟了華語影壇一個新的篇章。
自此以後,機遇、資本、市場都給香港電影一路綠燈,徐克、許鞍華、王家衛、陳可辛、周星馳等香港頂級電影人帶著一直以來堅守的電影夢想,紛紛北上進軍內地市場,一大批優秀的合拍電影相繼湧現,實現了香港電影理念與內地人文背景的完美契合。
《十月圍城》用武術力量與俠義精神立體地表現出了無名義士們的人性光輝,通過民國時期的英雄群像圖完成了對武俠文化的真誠致敬。《黃金時代》用層層遞進的相互對照和簡潔客觀的鏡頭語言鋪陳出了蕭紅不斷抗爭和追求,通過寫作盡情釋放生命能量的一生,展現出了時代變遷中的個體命運。《一代宗師》用爐火純青的影像表達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無限意蘊帶我們重溫了那個逝去的民國武林,完美地描摹出了那一大時代的悽美與輝煌。
就像是《一代宗師》中的葉問與宮二,傑出的香港電影人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他們剛毅、堅韌而勇敢,痴迷於電影的世界,「無不過火,盡皆癲狂」,在屬於香港電影的歲月長河裡,他們孜孜不倦,步履不停。
關錦鵬導演的電影《長恨歌》片尾是這樣一行字幕:「這座城市不會老,因為每天都有人奔向燦爛的青春。」
這句話適用於香港,亦適用於香港電影。香港電影不會老,因為每天都有人灑下燦爛的光芒。
電影《英雄本色》的英文題目是A Better Tomorrow,明天會更好。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香港電影的明天會更好。
香港電影,永遠在路上。
以下為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完整獲獎及提名名單:
【最佳電影】
《相愛相親》
《拆彈專家》
《明月幾時有》
《殺破狼-貪狼》
《追龍》
【最佳編劇】
彭秀慧《29+1》
何冀平《明月幾時有》
彭浩翔、尹志文、陸以心《春嬌救志明》
張艾嘉、遊曉穎《相愛相親》
張經緯《藍天白雲》
【最佳導演】
張艾嘉《相愛相親》
許鞍華《明月幾時有》
葉偉信《殺破狼-貪狼》
邱禮濤《拆彈專家》
彭秀慧《29+1》
【最佳男主角】
田壯壯《相愛相親》
古天樂《殺破狼·貪狼》
劉德華《拆彈專家》
凌文龍《黃金花》
鄭中基《大樂師·為愛配樂》
【最佳女主角】
毛舜筠《黃金花》
張艾嘉《相愛相親》
周迅《明月幾時有》
鄧麗欣《空手道》
周秀娜《29+1》
【最佳男配角】
姜皓文《大樂師·為愛配樂》
姜皓文《拆彈專家》
倉田保昭《空手道》
秦沛《春嬌救志明》
林家棟《殺破狼-貪狼》
倉田保昭《蕩寇風雲》
【最佳女配角】
鄭欣宜《29+1》
葉德嫻《明月幾時有》
吳彥姝《相愛相親》
邵音音《救僵清道夫》
寶珮如《藍天白雲》
【最佳新演員】
鄧月平《小男人周記3之吾家有喜》
歐凱淳《春嬌救志明》
陳漢娜《殺破狼-貪狼》
凌文龍《黃金花》
梁雍婷《藍天白雲》
【最佳兩岸華語電影】
《芳華》
《戰狼2》
《血觀音》
《乘風破浪》
《大佛普拉斯》
【最佳攝影】
余力為《明月幾時有》
譚運佳《空手道》
李屏賓《相愛相親》
關智耀《追龍》
謝忠道《殺破狼-貪狼》
【最佳剪接】
張叔平、葉婉婷《以青春的名義》
鍾煒釗《拆彈專家》
雪蓮、鄺志良《明月幾時有》
李嘉榮《追龍》
黃海《殺破狼-貪狼》
【最佳美術指導】
赤冢佳仁、廖惠麗、郭鐘山《西遊伏妖篇》
文念中、利國林《明月幾時有》
張蚊《空手道》
林子僑《悟空傳》
張英華《追龍》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餘家安、利碧君《西遊伏妖篇》
文念中、陳寶欣《明月幾時有》
餘家安、利碧君《悟空傳》
奚仲文、餘家安、郭淑敏《追龍》
吳裡璐《喜歡你》
【最佳視覺效果】
樸英修、金旭《西遊伏妖篇》
張誠浩、樸英秀、孫五亨《奇門遁甲》
餘國亮、徐德彪、林駿宇、何家全《拆彈專家》
黃宏達、謝伊文《建軍大業》
黃智亨、徐建《悟空傳》
【最佳動作設計】
李忠志《狂獸》
袁祥仁、袁信義《奇門遁甲》
谷軒昭《悟空傳》
喻亢、元彬、嚴華《追龍》
洪金寶《殺破狼-貪狼》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黃艾倫、翁瑋盈《29+1》
金培達《大樂師·為愛配樂》
久石讓《明月幾時有》
李端嫻《空手道》
黃韻玲《相愛相親》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Fake A Smile》 from《For Hector》《29+1》
《沒聽過的歌》from《大樂師·為愛配樂》
《陌上花開》 from《相愛相親》
《長相廝守》from《救僵清道夫》
《我喜歡上你時的內心活動》from《喜歡你》
【最佳音響效果】
曾景祥、姚俊軒《西遊伏妖篇》
聶基榮、葉兆基《拆彈專家》
杜篤之、吳書瑤《明月幾時有》
郝鋼、王衝《悟空傳》
曾景祥、李耀強《殺破狼-貪狼》
【專業精神獎】
茶水Pauline(楊容蓮)
【終身成就獎】
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