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一個人的命運構建與破局

2021-01-07 娛樂胡侃亂談

看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那晚,我做了一整晚的噩夢。我對這部影片的觀感,和恐怖片是一樣的。電影中沒有對恐怖氣氛的渲染,但它呈現的,是一種震懾心靈的恐怖。一個本應閃閃發光的美好生命體,沿著被劃定的命運軌跡,一步一步墮入黑暗的深淵,所有掙扎皆是徒勞。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更悽慘的悲劇嗎?

01

原生家庭和自我選擇,

共同構建了松子的命運

松子是家裡的長女,卻從小在父親的忽視中長大,因為妹妹常年患病,父親把所有的慈愛和關注都給了妹妹。

松子同樣渴望父親的愛與認可,她想方設法吸引父親的注意。在一次與父親的旅行中,松子無意中做了一個鬼臉,令父親露出了笑臉。從此,這個鬼臉成為她討好別人的必殺技。

成年後離開家的松子,始終延續著她討好父親的行為模式,在與每一任男友的關係中尋求著愛與肯定。可惜,她每一次無底線的付出只換得一次又一次身體上和心靈上的傷害,還因殺死合伙人而入獄八年。

最終,精疲力盡的松子徹底放棄了希望,在自暴自棄中患上精神疾病,在街頭小混混的棍棒之下結束了悲劇的一生。

吳軍博士在《見識》一書中說過他對命運的理解。命,是指環境因素和一個人看問題、做事情的方法;運,是指一時的好運氣和壞運氣。

不僅僅是松子,對每一個人來說,原生家庭是伴隨我們一生的運氣,也是最初塑造我們的環境。我們成年後的行為模式,則反應了我們看問題、做事情的方法。這兩者,共同構建起每個人的命運。

原生家庭是命運的起點

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不言而喻,這是我們人生最初學習的場所,是每個人的生命底色。但是,我們也看到,同樣出生於糟糕的原生家庭,有的人像松子一樣,用一生治癒童年,而有的人,照樣健康地長大。

發展心理學早已證實,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戴維·多布斯曾在《大西洋月刊》上發布一篇文章,提出「蘭花假說」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有的兒童像蒲公英,適應能力很強,能在任何環境下健康成長,而有的兒童像蘭花,容易枯萎,有了適宜的環境,才能茁壯成長。

松子有一個弟弟,影片中並沒有過多提及弟弟的童年,但我們可以推測,當父親把全部精力放在妹妹身上時,弟弟得到的關注也不多。

與松子不同,弟弟健康長大了,還結婚生子,過著平凡的幸福生活,對父親和妹妹的感情也很深。顯然,弟弟更像蒲公英兒童,松子則是蘭花兒童。

我們不能苛求松子像弟弟一樣堅韌。蘭花兒童很敏感,環境的刺激很容易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他們需要更多呵護和關愛。父親的忽視對弟弟來說可能只是一聲嘆息,對松子來說卻是一道驚雷。

松子的整個成長期都在設法適應和改變環境的刺激。她做父親喜歡的事,選擇父親喜歡的職業,父親的關注和肯定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但對一個孩子來說,環境豈是她能改變的,她的性格缺陷形成成為一種必然。

強迫性重複和自我選擇是命運的延續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說:

每個人都有重複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論這些情感是多麼痛苦又或者對自己有多麼大的傷害。這種熟悉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舒適感和整體的架構。我們知道其中的規則,也知道會出現些什麼狀況。

更重要的是,我們重現過去的衝突是因為我們希望這一次可以讓一切進展順利——我們最終將贏得這場戰鬥。這種對過去痛苦經歷的重現被稱作「強迫性重複」。

松子在每一段親密關係中的行為,都在重複她與父親之間討好與拒絕的模式。這是她所熟悉的模式,只有在這種模式中,她才有對生活和情感的掌控感。

同時,她在每段關係中都在努力,她期望她的付出能收穫愛的回報,讓她從這種模式中獲勝。

顯然,強迫性重複是松子的行為動力之一,除此之外,這其中難道沒有松子自我選擇的結果嗎?

其實,松子也遇到過真正溫暖的感情。她刑滿出獄後,和獄友澤村惠成為了好朋友。澤村惠真誠對待松子,她們互相扶持,共享了一段美好的友情時光。

但是,隨著她們關係的進展,松子看著好友過上越來越美好的生活,她選擇了疏遠。

因為這場溫情不是她所熟悉的模式,她的付出無法在這場關係中發揮作用。

個體心理學開創者阿德勒的「目的論」認為,每個人行為模式的延續,是因為當事人能從中獲得某種好處,達成某種目的。

松子一直秉持的無底線付出行為,曾讓她從父親那裡得到過關注,讓她留住過男朋友的感情。而在與澤村惠的關係中,她的這種行為無法起到作用,她只能選擇離開。

可見,強迫性重複和自我選擇,共同維持著松子的行為模式,對松子的命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可惜,世界的運行規律不是松子以為的那樣。

02

命運破局,

雖艱難,卻有章可循

松子是不幸的。她的原生家庭無法選擇,她沒有遇到能真正幫助她的人,她也沒有積極地自救。但是,那些現實生活中與松子有相似際遇的人應該知道,突破命運的枷鎖,是完全有章可循的。

蘇珊·福沃德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來自於他的感受,而他的感受又來自於他的觀念。

在影片中,松子畢業後成了一名受歡迎的老師。她的命運急轉直下的關鍵事件,是修學旅行中發生的一起學生盜竊案。

松子的學生偷了旅館老闆的錢,但拒不承認。松子為了儘快平息風波,承認偷竊人是自己。為了還上這筆錢,她做了真正的小偷,拿走了同屋老師的錢。

之後,松子頂替的偷盜行為和真正的偷盜行為成為她的汙點。她被學校開除,離家出走,開始了更加坎坷的人生。

當松子要求學生承認偷竊事實而遭到拒絕時,松子的第一反應是:難道是我錯了嗎?當學校校長斥責她時,她的想法是:我的人生完了。

在之後的人生際遇中,「是我錯了嗎?」「我的人生完了」一直是環繞在她腦海裡的兩大念頭。這兩個念頭指向的,分別是「他人不喜歡我,是我的責任」和「他人的認可非常重要」的觀念。

在這兩個觀念的影響下,松子一旦發現他人不開心,就會產生內疚的感受,繼而用付出和討好的行為來補救。

若想改變命運,松子必須打破這個鏈條。如何打破?可以分三步進行。

從找回真正的責任人開始

在松子離家後的生命歷程中,有一件裡程碑式的大事:妹妹的去世。

原本,松子還在生活中掙扎著尋找溫暖,當得知妹妹去世後,她徹底切斷了與現實的聯繫,用暴飲暴食填充自己的空虛,想念妹妹在世時的情景,想像著為妹妹剪頭髮。

父親和妹妹,在松子的成長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其實,松子和妹妹的感情不錯。她會對妹妹講自己約會的小心情,與妹妹分享喜悅。但父親的反應是責怪,他認為松子的約會給妹妹造成了心理壓力。

這讓松子對妹妹的感情很複雜。一方面,她怨恨妹妹,認為是妹妹的存在,讓她失去了父親的愛。另一方面,她憐愛妹妹,為自己的怨恨而愧疚。

同時,她也責怪自己。對孩子來說,家庭就是他們的全世界。如果他們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只會覺得是自己不好。這就是松子「他人不喜歡我,是我的責任」和「他人的認可非常重要」兩個觀念的根源。

誠然,父親是愛松子的。當松子離家出走後,父親的日記裡流露著沒有松子消息的悲傷。但是,父親沒有愛所有孩子的能力。他把精力全部放在生病的小女兒身上,完全忽視了健康的松子,而忽視,是心理虐待的一種。

父親是成年人,是本應承擔起養育責任的家長。雖是無意,但他造成的傷害是實實在在的。松子對妹妹的怨恨,內心的愧疚,以及對自己的責怪,歸根到底,都是父親的責任。

松子必須明確這一點,她需要把責任還給真正的責任人。

釋放情緒,停止內耗

當松子與合伙人小野寺產生分歧,被小野寺按在牆上時,松子的腦海裡閃過修學旅行中旅館老闆的面孔。那個人,是她曾經討好過,卻沒有收穫期望中的寬容,反而讓自己的境遇越來越糟糕的人。

當松子的情緒被小野寺激發,她對所有人的憤怒達到頂峰。她情緒爆發,提刀殺了小野寺。

蘇珊·福沃德說,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松子所有的憤怒,其實都來自於她對父親的憤怒。

出於對父母的忠誠,孩子一般很難承認對父母的憤怒。在松子心中,父親更是一個神聖的存在,決定著她對自我的定義。但是,若想走出深坑,松子必須正視自己的情緒,把對父親的憤怒釋放出來。這一步並不容易。

其實,憤怒和喜悅、平和一樣,是身體和感受客觀的反映。它是中立的,並不代表我們是卑劣的人。接受憤怒,也是在接受我們的感受。

要釋放憤怒,方法有很多,我們並不需要傷害他人。你可以捶打枕頭,可以對著空氣咒罵,可以去運動,讓身體分泌更多令人愉悅的內啡肽,也可以找信任的人傾訴。

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利用憤怒,來界定哪些是你願意接受的事,哪些是你要拒絕的事。對松子來說,當父親埋怨她不應該和妹妹分享約會的心情時,她可以拒絕父親的情緒,聲明她不應該為此事負責。

當然,松子無法改變歷史,但藉助對過去事件的梳理,松子可以劃清界線,逐漸找回自我。

憤怒過後,悲傷會湧現。松子會發現,她確實失去了父親的關注,失去了童年最渴望的幸福。她可以為此哀悼,痛苦一段時間。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她能做一些關愛自己的事,隨著時間流逝,悲傷會很快過去。

只有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得到釋放,我們才能從過去真正解脫,減少被情緒內耗的精力,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來。

完成自我界定,重新掌握命運

什麼是自我界定?簡單地說,就是摒棄錯誤的觀念,找回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從自己的需求出發去行動。

在形成自我概念的兒童期,我們的自我界定通常來源於父母。

如果父母總是限制我們的行動,用禁止、負面、否定的詞語描述我們,我們很難完成自我界定;如果父母用鼓勵、肯定、正面的詞語描述我們,接納我們的感受和需求,我們也會接納自己,進而完成自我界定。

父親對松子長時間的忽視,讓松子失去了自我。她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以父親的需求為出發點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把父親的感受做為自己的行動準則。

經過長時間的內化,當她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狀況時,她已找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她的所有行為都是她無意識的自動化反應。

重新建立起行為模式,關鍵在於把自動化反應轉變為經過思考的回應。

當松子的作家男友提出讓她做浴室女郎來養家時,松子可以把可採取的所有行動列出來,經過考慮後從中選擇一個選項。借用這種方法,來慢慢練習根據自己真實的需求作出決定。

一旦有了選擇,我們就開始掌握自己的命運了。

成年後的自我界定是一條艱辛的路,這個過程會充滿反覆,憤怒和悲傷會輪番重現。但是,這是一條通向光明的必經之路,我們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在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前反覆練習,直到找回正確的行為模式。

完成了自我界定,我們的人生會呈現出新的風景。

03

結語

最近,「離婚冷靜期」在網絡上引發了熱議。網友們紛紛表示,離婚不需要設置冷靜期,生孩子才需要。

確實,一旦成為父母,就需要對一個新生命負責。沒有足夠的愛,給不出良好的原生家庭,孩子的一生都會被黑暗籠罩。

同時,從脫離母親子宮的那一刻起,我們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遭受創傷的過程。最終,每個人的人生還是要自己來背負。當我們長大成人,我們要堅信,我們已足夠堅強,可以對抗任何過去的創傷。

沒有好運氣,就去學習積極的思維和方法,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關焦點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論毀掉一個人的方式
    朋友:最近,我看了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初看電影名字,本想當然地以為電影的呈現是以傳記式鋪開的方式刻畫松子的一生,看了電影才知道,故事是從侄子阿笙收拾女主人公松子這個素未蒙面的姑姑遺物的為切入點,用探究式的視角展開敘述。
  • 解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如何看待松子悲慘的命運?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從原生家庭解讀:松子是如何從一個貌美如花且身材姣好的氣質美女最終淪為肥胖慵懶且精神不正常的「臭老太婆?」松子有一個經典的搞怪表情,而這個表情來源的背後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故事:松子是家裡的長女,有一個弟弟妹妹,妹妹因常年纏綿病榻,父親對她格外的照顧。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不幸的命運皆是自我選擇的必然結果
    如果你看過「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那麼你應該對這句話不會感到陌生。它在整部電影中出現過兩次,每次出現都會伴隨著死亡。然而,這句話概括了女主人松子的悲慘生活。《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述了女主松子的一生,她從小因缺少父愛,完成了心理自卑、缺愛,內心極度渴望被愛。
  • 從《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到飯島愛
  • 從日本松子到中國版松子 | 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由日本著名作家山田宗樹授權;保利票務、反掌娛樂聯合出品的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將於2020年10月與觀眾見面!2006年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上映,主人公川尻松子打動了無數觀眾,這部影片也被認為是「女性必看電影TOP10當代女性的心靈史詩」。
  • 中國版松子 | 張靜初帶來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從日本松子到中國版松子2006年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上映,主人公川尻松子打動了無數觀眾,這部影片也被認為是「女性必看電影TOP10當代女性的心靈史詩」。松子在逐愛之路上屢敗屢戰,卻最終也沒有一次成功。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好像每個人看完一部電影後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有些人看完這部電影後會說松子太懦弱,把男人看的太重要,她應該獨立、自強、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可當我看完電影,我卻無比理解松子為什麼會沉淪。當一個人唯一想得到的東西,不管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的時候,心態只會越來越崩潰。有的人想事業飛黃騰達,有的人想寫出好的文學作品,有的人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創作人,而這一生,松子唯一想得到的是愛。
  • 張靜初挑戰「被嫌棄的松子」,明星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張靜初挑戰「被嫌棄的松子」,明星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上海巡演 2020-10-15 13: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電影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電影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2020-10-03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影片中的松子就是這樣渡過了被人嫌棄的一生,影片由松子的外甥阿笙講述,他遇到的認識松子姑姑的每個人都為他講訴姑姑某個時期的故事,展示松子悲慘的一生。松子熱衷的那個鬼臉是她最純真的證明,為了讓父親歡笑,為了面對一切緊張的時刻,她的鬼臉滑稽又讓人心酸。
  • 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重磅卡司
    」 豆瓣高分小說/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曾打動無數人,對它的討論和解讀一直經久不息!2020年,她將在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演繹那個讓萬千女性惦念、憐愛、共鳴的「松子」。 張靜初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人物氣質似乎也有著太多的相似性——在嚴格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注重精神的追尋和自我實現、努力把握著對生活和命運主導權、熱情充滿希望、也可以堅定到不顧一切……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老師為什麼會淪為如此結局?
    第一本接觸日本作家的文學類書籍不是東野圭吾的作品,也不是村上春樹的作品,反而是這本不太出名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從這本書開始,我了解到日本文學作品中的悲情色彩與現實人物的悲觀命運,如果你現在沒有好的書單或者影單,那麼我推薦這本書或者由這本書改編成的同名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相信看完之後你和我一樣有所收穫,並且了解到世間的信任和變故的隨時發生性。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愛與活著,都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是一部典型的「千面」作品,有人為松子發出「生而為人,不要絕望」的鼓勵,就有人認為「不討好、不解釋、不湊合」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有人把遇人不淑當做青春的洗禮,就有人唾棄「討好型人格」的存在。「她」的一生就是這麼奇妙。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關係可重塑,關係可毀滅
    最近看了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看標題我以為是很沉重基調,竟沒想到劇情有點詼諧,配樂甚至有點歡樂與跳脫,觀影過程平平靜靜甚至帶著微笑。可到了晚上躺下睡覺,某種黑壓壓的窒息感,像突然來襲的龍捲風。松子是家裡的老大,有一個弟弟,一個長期臥病在床的妹妹。松子的爸爸把所有關注都給了妹妹,松子說,小時候她總是一個人,他們3個看起來才像一家人。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對《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解讀
    一個人是地獄,兩個人也是地獄,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好。——《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算被打也比孤獨一人好。——《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每次看到這些句子都很難過。一個人到底缺愛和卑微到什麼程度,才能這樣想、這樣做,不管不顧讓自己低到了塵埃裡。3.性格懦弱、自欺欺人,遇事只會逃避,不願面對真實的自己和內心。
  • 再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才懂得松子時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
    一個人是地獄,兩個人也是地獄,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好。松子的一生,可以說是追尋愛的一生。對這個世界,她期待一份真實的愛意和溫暖。她期待父親不要總是關心生病在床的妹妹,能夠對她笑一下,抱一抱;她期待和作家八女川相愛一生,但作家卻選擇自殺,死前留下遺言:生而為人對不起。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該被嫌棄的人是我們
    松子這一生真是漫長,以至於很難將每一個部份講得清楚。但假如一定要我給它下定義,她的一生一定是精彩的,它美得像一座在翠綠的草坪上長滿各色野花的無名山坡。但這座山坡絕不是在地球上的,它絕不屬於人類文明,因為它實在太過於與眾不同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做到和松子一樣的事情:不遺餘力的熾烈的愛著這個世界,不論如何。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生而為人,真對不起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影片利用倒敘的手法,以女主角的侄子為視角,講述了川尻松子一生的坎坷經歷。縱觀松子的一生,可以分為五個人生階段:1.渴望父愛的孩提階段孩提時代的松子很渴望得到父親的愛,父親在內心也愛著松子,卻沒有很好地表達出來。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活著,真對不起啊
    被嫌棄的一生,原來是這樣的啊。看這部電影的初衷,真的很簡單,就是想看看被嫌棄的一生是怎樣的,松子又為什麼會被嫌棄。我得到了答案,愈發沉默。松子的被嫌棄與她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一板一眼,認定就不撒手。她並不一定愛她纏著的人,只是在渴望著別人的愛,並且對得來的愛視若珍寶,以百倍千倍的愛回報。而這樣的性格,又與她的爸爸和妹妹有很大關係。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電影史上永恆的經典《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上映十餘年被眾多影迷奉為當代女性的心靈史詩。這部電影改編自「社會派」大師山田宗樹同名原著小說,主角松子閱盡無數男人,經歷7次感情傷害,她是天使,也是魔鬼,因著欲望深陷泥沼,又高歌於塵世,用上帝之愛原諒無法原諒之人,演繹了愛與希望的絢麗浮世繪。從中學教師到風俗女郎,松子一生都在追尋名為愛之物,被家人驅趕,遭情人拋棄,被命運百般羞辱,卻始終對人心無戒備。對於愛,她不懂什麼叫絕望,只知道要勇敢地去追尋。
  • 懷舊: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看完了《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我覺得是對人性情深處的反思。松子是一個不幸的女孩,死亡表面是悲劇的結局,但死得荒謬卻不那麼令人惋惜才是真正令人扼腕悲傷的。從童年時期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兒到懵懂無知的少女再到失足頹廢的婦人最後以一個發福發瘋的老女人形象出現在畫面時,仿佛看到了命運在步步緊逼---是孤獨在漸漸吞噬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