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閃閃發光的石頭們 石頭計劃的尋寶之旅
鄧博倫、文兆傑,一南一北,是兩個90後獨立音樂人。1994年出生的鄧博倫,從廈門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如今在倫敦攻讀音樂製作碩士學位,一個不經意,他參加了「石頭計劃」,期待自己「不成熟的作品」通過「石頭計劃」得到認可。1997年出生的文兆傑,在看到了「石頭計劃」的作品徵集帖,便把手頭的3首demo上傳,他覺得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從報名到入選,經歷了半年的時間,得知入選的那一刻,文兆傑十分驚喜。迄今,第一季「石頭計劃」裡,已發布10組獨立音樂人作品合集,鄧博倫、文兆傑分別在第4輯《灰藍島嶼間》和第10輯《宇宙沒形狀》裡發表了單曲《冷色調》和《呼吸》。
參加「石頭計劃」之前,鄧博倫已經上傳過十餘首作品,其中有完整的演唱曲目,也有一些純音樂作品。他是活躍在5萬多名獨立音樂人之一,這5萬多個懷著音樂夢的個體,上傳的音樂數量超過100萬首,等待著4億的用戶來聆聽。「石頭計劃」給萌芽狀態的獨立音樂人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提攜新苗,大有網際網路行業裡的「中國好歌曲」之姿。
鄧博倫是廈門大學音樂系的科班畢業生,從小對音樂格外熱愛,進入廈大之後,鄧博倫發現學校只有古典音樂教學,於是他自己摸索起了音樂理論和軟體,並開始彈吉他。邊應付著正課,邊開小差玩自己喜歡的音樂,他在本科期間玩了四五支樂隊,大三開始表演原創作品,也在許多校園比賽裡展露頭角。搜索網絡,鄧博倫讀書時的風光偉績赫然在列,儼然是校園裡的風雲人物。鄧博倫有著紮實的音樂功底,就這樣一步步把愛好變成了職業,他在音樂上設立了許多想完成的人生目標。如今開始了在倫敦的求學,主攻音樂製作,繼續精進著自己的音樂技藝。
與鄧博倫的「學院派音樂經歷」不同,文兆傑現在是北京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大三的學生。大一時,文兆傑與同學組建了一支名叫「預設」的95後樂隊,他在其中擔任吉他手,樂隊表演機會不斷。音樂令文兆傑入迷,雖然在音樂裡盡情釋放著自己的情緒,但是否把音樂作為長久職業,文兆傑並沒有認真思考過,只是想把握住當下的時光,將自己能做到的事,做到最好。在他的手上,還有很多和創作的動機碎片等著他去整理,2018年,文兆傑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張自己喜歡的專輯。文兆傑的《呼吸》在編曲製作前,他將很多關於歌曲的想法記錄下來交給製作老師,老師耐心地與他溝通,令他印象深刻,歌曲製作完畢的時候,是文兆傑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他說,在與老師們合作的過程中,他成長了許多許多。
相比文兆傑在音樂路上的隨性,鄧博倫則更篤定,他希望把做音樂作為畢生的追求,他手上目前有20首左右的創作,已做成的作品可以發一個小專輯,但在商業上暫時沒有什麼進展和計劃。音樂變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現在的他卻沒有什麼成就感,「感覺差很遠」。「石頭計劃」裡,令他們最難忘的事,都是不成熟的作品在專業音樂人的妙手下,被打磨成了一首首完整的歌。柳森和王春是南京知名的音樂人,他們負責幫鄧博倫完成歌曲《冷色調》的製作。「你曾經聽過的音樂,它的編曲老師現在就在和你聊天。」想起當時的情景,鄧博倫至今還記憶猶新。
鄧博倫和文兆傑正在各自不同的音樂軌道上大步前進著,和他們一樣,人群之中還有許多許多性格不同,卻同樣熱愛著音樂,等待著機會,等待著被發掘的音樂人們。「石頭計劃」也即將走向他們,開啟它的下一段尋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