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純 編輯|楊顥
出品|稜鏡·騰訊小滿工作室
劃重點:
1 只要是朱一龍代言的產品她都買了:天貓上Tom Ford香水一人限購8支,她自己買完又用同事的帳號買;還有2萬元左右的蕭邦鑽石耳環、蕭邦排戒、LV、Refa美容儀等等。追星第一年她就花了接近10萬元。 2作為一名親媽粉,陳薇坦言自己的心態是把偶像當兒子養,「他希望好好做個演員,有自己的野心,那我們就支持他達成願望,能在影史上留名。畢竟為了夢想這個出發點還是很激勵人的。」 3 在一個當紅小生的粉絲群裡,不少粉絲的另一個身份是海澱家長。她們自嘲「一邊雞娃一邊追星」,除了交流偶像日常,集體買代言產品之外,討論最多的還是娃的教育話題。 4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偶像產業市場規模達到604.5億元,同比增長26.4%。預計2020年,規模將達1000億元。另有調查問卷顯示,有三成以上(34.05%)的60後,每月為追星消費超過5000元,比例遠超過其他年齡層粉絲。4月25日對於李果來說是一個充滿儀式感的日子,她的愛豆(即idol,偶像)肖戰在沉寂了兩個月後發了一張新的數字單曲。第一時間她就下了三單,每單105張(10月5日為肖戰的生日),每張3元,一共消費了945元。
上線24小時後,這張數字專輯就登上了國內數字專輯銷售額的冠軍寶座;4天後,成為華語樂壇第一支銷售額破億的數字單曲。
儘管一出手就接近千元,但李果告訴《稜鏡》,由於擔心上述記錄到年底會被其他明星反超,她這次其實並沒買太多,要保存實力,「如果年底有危機了,就再下一把大的」。
和外界印象中肖戰粉絲多為 95後甚至00不同,1986年生、今年34歲的李果是一位資深追星達人,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從小哈韓,大一開始「氪金」追星之路,這些年追星的花費加起來,可以買兩輛奧迪。她粗略一算,僅2019年為肖戰花的各種費用就接近5萬元,如果加上其他愛豆,去年一年花費接近10萬元。
「氪金」原本是指在網路遊戲中的充值行為,如今遷移到「飯圈」中,就是指花錢追星的行為。
與李果多年追星經歷不同,40歲的陳薇萬萬沒想到,作為一個事業有成、已婚有娃的中年女性,自己也會有「氪金」追星的一天。
打榜、做數據、買代言產品……和主流的「飯圈」女孩們一樣,追星該有的流程,陳薇都爭取一樣不落。跟那些時間自由、精力充沛、活躍度高的小年輕們相比,「大齡」粉絲陳薇的唯一優勢在於,閱歷積累下來的財富,可以讓她在購買偶像的代言產品時毫不手軟,令小年輕們側目。
央視財經2019年7月引用數據稱,中國的追星族超過5億人,其中36%的人表示願意每月為偶像花費100-500元,年市場規模高達900億元。像李果、陳薇這樣年紀稍長但購買力極強的「親媽粉」,雖然在飯圈比例不高,但影響力大,她們是千億粉絲經濟市場的中堅力量。
《稜鏡》近期對話了數名中年「親媽粉」,她們自嘲一邊「雞娃」(給孩子打雞血,激勵孩子不斷拼搏)一邊追星,偶像是中年中產生活的調劑;
她們買明星專輯以千為單位,買代言產品買到限購,充會員充到「孫子出生」,一年「氪金」幾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
她們追星的初衷也出奇的一致:為偶像的夢想買單。因為人到中年,愈發覺得努力追求夢想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
追星第一年,她花了10萬
2019年初,陳薇因為一部電視劇而「入坑」演員朱一龍——當下最火的流量明星之一,從此走上「氪金」追星之路。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只要是朱一龍代言的產品她都買了,她向《稜鏡》列舉了其中一些奢侈品牌:天貓上Tom Ford香水一人限購8支,她自己買完又用同事的帳號買;還有2萬元左右的蕭邦鑽石耳環、蕭邦排戒、LV、Refa美容儀等等。
她粗略一算,追星第一年就花了接近10萬元。
這對於自己創業的她來說,算不上什麼大數目,何況其中一部分還是買來送給客戶的。抓住一切機會向身邊的朋友「安利」自家偶像,是陳薇作為一名鐵粉的「自我修養」。
比如,去年底她和幾個朋友一起去看一場有朱一龍出席的跨年晚會,幾個朋友都是路人粉,為了給偶像增加好感度,她給去的朋友一人送了一瓶TF小香水,以至於現在朋友們一提到朱一龍,都會說「我們小朱」,這讓她特別有成就感。
與陳薇相比,30歲的小昭需要為偶像花錢的地方更多。雖為90後,但小昭在飯圈裡已屬於大齡,2016年她因為一檔綜藝節目而喜歡上裡面的常駐嘉賓張藝興,一追就是4年。
她告訴《稜鏡》,自己目前月收入2萬元,每月追星的花費不固定,取決於愛豆當月有沒有新作品、新代言需要她花錢。由於喜歡的偶像是一名歌手,專輯和演唱會是小昭「氪金」的大頭。
她算了一下,2019年7場演唱會+買專輯+買代言產品,她一共花了6萬元。其中,演唱會每場買的都是1991元的門票;每張專輯花費在1萬元左右。
以最新的專輯為例,8塊錢一張的數字專輯,她一口氣買了1800多張。她慶幸現在都是發數字專輯了,畢竟家裡以前買的實體專輯已經堆不下了。
小昭的專輯購買記錄,由受訪者提供
這樣的成績,在小昭的粉絲好友圈中,還不算能「氪金」的。她告訴《稜鏡》,群裡有的人新專輯一買就是4000多張,平時各種高奢代言產品也會買,在她看來,「年紀大的粉絲都挺能『氪』的。」
對於李果來說,追星「氪金」最多的地方,是買黃牛演唱會門票和追愛豆奢侈品同款。她買過最貴的一張門票是2019年《陳情令》劇組在泰國的一場見面會,花了她9500元,還耗費了一個周末的時間飛去泰國,儘管耗時耗錢,但這種心理上的滿足可以讓她笑一個月。
在買代言產品上,李果也毫不手軟。據她說,雙十一期間為了得到各種肖戰的品牌檯曆和周邊贈品,她買了3000多元自己基本用不到的東西。一款肖戰代言的洗衣球,她直接買了一整年的量。
「親媽粉」群體:邊雞娃邊追星
作為一名親媽粉,陳薇坦言自己的心態是把偶像當兒子養,「他希望好好做個演員,有自己的野心,那我們就支持他達成願望,能在影史上留名。畢竟為了夢想這個出發點還是很激勵人的。」她說。
所謂親媽粉,是指偶像年紀比自己小,不管偶像做什麼都無限支持,就如同母親溺愛孩子一樣的粉絲稱謂,與之相對的還有「女友粉」、「姐姐粉」、「路人粉」等等。
一線追星4年,對於「飯圈」文化,小昭已經熟稔於心。
她對《稜鏡》分析,年齡小的粉絲特徵是,花錢少,但做數據(如給一些重要榜單投票、發起微博話題等)高效、擅長刷榜,在線時間長、很雞血,但同時也很容易被帶節奏,容易受輿論影響;年齡大的粉絲則反之,花錢多,但是懶得做數據,在線時間較短,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更為佛系。
值得一提的是,大齡粉絲陳薇和小昭都是第一次追星,她們對自己偶像的評價也有不少相似之處:認真、努力、人品好、業務能力強,最重要的一點,是沒人設(人物設定)。在她們看來,人設都是經紀公司包裝出來的,而她們更喜歡真誠鮮活的人。
除了立人設,人生閱歷更為豐富的陳薇還反感粉圈集資行為,例如集資為偶像慶生,集資應援等等,在她看來,這是一種「割韭菜」的方式。而朱一龍的工作室在他出道之初就公告,他的粉絲圈不集資。這一點深得陳薇的心,也是她「入坑」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想想我們這種老阿姨,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能一直走下去的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這個人。」陳薇對《稜鏡》說道。
因此,之所以堅持買朱一龍的代言,陳薇也是希望他的商業價值能夠提升,整體調性更高,從而接到更好的劇本去拍自己喜歡的戲。
小昭也承認,自己是被偶像的夢想所打動了。「張藝興幾年前曾說過要帶領華語音樂走向世界,這句話多可笑啊,可是他前段時間又說了一遍,他說到現在他還是這麼想的,而且他確實付出極大地努力,瞬間我就哭了,雖然他離夢想還有不小的距離,但是這種追夢的狀態實在很打動我這種社畜。」
將偶像的優點無限放大,並以此來激勵自己的孩子,是許多中年「親媽粉」的共性。朱一龍從小打籃球,會彈鋼琴,陳薇就以此來激勵自己正在學鋼琴的兒子。
在另外一個當紅小生的粉絲群裡,不少粉絲的另一個身份是海澱家長。她們自嘲「一邊雞娃一邊追星」,除了交流偶像日常,集體買代言產品之外,討論最多的還是娃的教育話題。
而對於大齡未婚的李果來說,堅持追星這麼多年,很大程度是對自己愛情的彌補,也是對陰暗的現實和失望的工作的一種彌補。她對愛豆的標準是要長得帥,充滿正能量,過去沒有黑料。在她看來,業務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反而沒有那麼重要。
中央財經大學新聞系副主任、中經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端對《稜鏡》分析稱,對於中年女性群體而言,財務掌控力比年輕時更強,有能力通過一些強有力的符號型消費獲得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意義建構,其所選擇的偶像人設類型、為偶像所支付的金錢數額、方式和行動背後所彰顯的實力、品味等符號價值,事實上構成了中年粉絲對自我價值的一種建構和彼此認同過程。
小昭也感覺到,跟她們一起追星的四十來歲的姐姐們,心態普遍都很年輕,平時討論問題很理性,追起星來也沒有代溝。她和其中一部分人成為了線下的朋友,大家會定期見面,一起聊聊偶像動態和生活日常。
購買力支撐起千億市場,60後也「氪金」
2020年1月,在飯圈中知名度頗高的明星忠實粉絲互動平臺Owhat發布《2019偶像產業及粉絲經濟白皮書》,首次對外公開Owhat平臺運營五年以來的粉絲核心大數據。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偶像產業市場規模達到604.5億元,同比增長26.4%。預計2020年,規模將達1000億元。
來源:《2019偶像產業及粉絲經濟白皮書》
該白皮書將粉絲經濟定義為,以粉絲為主要核心消費者,圍繞偶像所做出的直接或間接的購買行為,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其中直接購買行為包括唱片與數字專輯、演唱會、雜誌、寫真、明星周邊;間接購買行為包括明星代言的各類產品,明星參與的綜藝、電視劇、電影。
具體到個案,一款由黃子韜代言的New Balance鞋子,在Owhat平臺一周銷售6958雙,銷售額達458萬元,粉絲購買力可見一斑。
因代言人帶來的品牌銷量增長,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宣布鹿晗成為品牌代言人之後,歐舒丹2017年在中國區的銷售額大漲了26.9%,在電商平臺上的銷售額更是翻了2.5倍;在贊助《偶像練習生》這檔節目後,贊助商農夫山泉線上銷售額增長500倍。
「明星同款」被搜索次數的多少,已然成為品牌評估一個明星消費影響力的重要指標。2019年5月,天貓聯合阿里數據對外發布《明星帶貨力排行榜》,榜單顯示,2018年有近1億人次上淘寶天貓搜索「明星同款」這一關鍵詞。
該排行榜還披露,從用戶年齡看,明星同款的買單者主要集中在18-28歲和35-40歲這兩個年齡人群,由此可見,大齡粉絲的購買力不容小覷。
在融360《維度》聯合騰訊理財發起的一項《追星群體中到底有多少人願意為偶像買單》的調查問卷中, 69%的粉絲都曾為偶像消費,其中4.67%的追星族平均每月為偶像花費超過5000元。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結論是,有三成以上(34.05%)的60後,每月為追星消費超過5000元,比例遠超過其他年齡層粉絲。
企業代言也講究養成式
AdMaster與社會化營銷研究院2019年12月共同發布的《粉絲經濟4.0時代白皮書》顯示,從2018年開始,粉絲經濟進入了4.0時代,粉絲與偶像之間的情感連接進化為養成式追隨,粉絲的話語權也達到前所未有的強,甚至擁有部分決策,粉推經濟已經鋒芒畢露。
尤其「親媽粉」在偶像養成過程中作用重大。陳薇就告訴《稜鏡》,買代言產品有不少講究,如果是通過電商渠道購買,要備註偶像名字;如果是線下購買,也要跟店裡的銷售說是因為自家偶像才來買的,「尤其是買貴的東西更要說」。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計入你偶像的代言銷量。
除了對愛豆的代言照單全收,很多粉絲還會積極幫愛豆拓展代言業務。寶潔大中華區傳播與公關副總裁許有傑此前曾對《稜鏡》表示,他的微博經常會收到一些粉絲的私信,向他推薦某位明星作為他們某個產品的代言人。對於他們而言,選擇代言人最重要的標準是藝人和品牌定位的契合度,不一定是要多大的流量明星。
許有傑稱,他們希望能很早地去挖掘一些未來可能紅的明星,比如,在肖戰的成名作《陳情令》還沒出來之前,他們就籤下肖戰作為寶潔旗下多個品牌的大使。
至於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許有傑坦言,這中間有賭的成分,但配合一些數據來看能提高勝算,此外,圈內人的建議、藝人未來的作品以及經紀公司對其的規劃,也都是他們參考的因素。
李果就明顯感覺到,現在的追星市場與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年前由於信息傳播、物流等比較單一,那時候也只是買買雜誌和盜版專輯。隨著網絡不斷發達,第一批追星族的購買力不斷增強,加之流量明星的高速更迭給資本找到了更多變現的花樣,平時給愛豆花個幾十幾百塊成為越來越常見的現象。
陳端也認為,粉絲經濟的出現,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消費升級的一種具體表徵——在純粹的產品型、功能型消費之上附著了情感型、符號型消費帶來的新價值、新體驗,粉絲願意通過購買偶像代言產品這一現實行為將與心儀偶像之間的「虛擬情感聯結」給具象化。換言之,買單行動作為一種實際發生的紐帶性行為,產生了一種「現實聯結」的幻象。
在小昭看來,無論是刷榜做數據,還是買代言,粉絲的這些行為都是源於一種被需要感,以及粉圈文化特有的凝聚力,你作為其中的一員,會主動跟大家保持一致。
工作閒暇之餘,陳薇也會幫偶像做做數據,打打榜。因為大號有加V認證,她專門申請了一個微博小號來做這些事情,這是她為數不多能超脫現實的時刻,也讓她與年輕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但她也不想太暴露自己,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可以在二次元的世界裡和大家一起嗨,但不太想和二次元的朋友發展到三次元中,心理上會有障礙。
儘管追星四年依然熱血,但受疫情以及經濟下行的影響,小昭告訴《稜鏡》:「本粉絲今年的追星預算肯定會大幅縮減,主要是疫情期間危機意識覺醒了。」
(文中李果、陳薇、小昭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