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政協委員在建川博物館調研。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甘俠義 攝
今年10月,對於眾多重慶軍迷而言,最為關注的一件事要屬海軍166艦抵達重慶了。在抵達中心城區後,它將被改建成為海軍博物館,與農民工博物館、數碼博物館一起,在明年7月1日前在九龍坡區迎接遊客到來。
眾多博物館紛紛亮相,與當地政協數年來持續助推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密不可分。11月23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參加 「同心聚力巴渝行」集中採訪活動中獲悉,在助推九龍坡打造「文博大區」方面,當地政協相關協商成果被悉數採納,並推動了該區率先在全市出臺了引導博物館規劃建設的相關文件,讓眾多非國有博物館落地生花。
三座主題博物館明年亮相
11月23日上午,市政協「同心聚力巴渝行」走進九龍坡區,來到重慶建川博物館聚落,工作人員通過展板介紹博物館概況時,此前備受期待的海軍博物館,已經進入到建川博物館聚落的地圖之中。
這座還未建成的海軍博物館,可以說是「C位出道」。今年8月28日,海軍166艦正式退役,並移交給重慶建川博物館。拖船逆流而上拖行50天後,166艦於10月18日進入長江重慶水域,受到沿岸各區縣市民的巨大關注,大家紛紛拍下視頻打卡。10月23日,166艦進入重慶中心城區水域,並將進入改建階段。
「海軍博物館預計在明年7月1日前開館。」區政協委員、區文化旅遊委黨委書記、主任鄧立告訴記者,這座以166艦為載體的博物館,將作為國防教育基地向市民開放。
而與之同期開館的,還有農民工博物館和數碼博物館。其中,數碼博物館位於石橋鋪商圈,而該地也在一段時間內,見證了九龍坡數碼產業的發展——伴隨這些博物館陸續投用,九龍坡區內的非國有博物館建設有望突破20座。
協商助力「文博大區」建設
目前,九龍坡已建成呈現音樂藝術的黃桷坪鋼琴博物館、李雲迪藝術館;反映革命歷史的劉伯承六店舊居紀念館、周貢植故居陳列館等;展現巴渝文化的三耳火鍋博物館、走馬故事博物館等。
一座座記錄各個領域歷史的博物館,能夠在九龍坡區遍地紮根,得益於當地文旅產業的高度重視。而在此過程之中,九龍坡區政協開展的協商工作,也促成相關成果的轉化。
在區政協的推動下,九龍坡區率先在全市出臺了《九龍坡區博物館規劃建設方案》和《關於促進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吸引更多優質民營博物館落戶。
從2017年起,如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成為了區政協開始謀劃的協商課題。作為歷史建築、廟宇墓葬、遺址遺蹟眾多的地區,九龍坡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抗戰文化、工業文化交相輝映、聞名遐邇,但在文化傳承與展示方面存在問題。
經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外出學習取經和廣泛徵集意見,當地政協在2017年提出了《關於實施九龍坡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百館工程」建設的建議》。該協商成果於2017年9月得到當地政府的採納落實,並納入制度性安排,著手打造「文博大區」。
推動國家一級文物保護
圍繞「文博大區」的目標理念,九龍坡區的政協委員積極參政議政,反映社情民意。
「比如位於九龍坡區的重慶巴人博物館提檔升級建議,就是我們政協委員通過政協會議提出的。」鄧立告訴記者,重慶巴人博物館運營已有10年,存在藏品不足、館舍老舊等情況,政協委員們對此建議,開展文物徵集工作,以巴人、巴國、巴文化為主題升級基本陳列布展,並可引入民間資本、社會力量參與合作。
在今年11月,區文化旅遊委完成了收集整理九龍坡區地方出版物和文獻工作,共計3600餘冊(份),讓九龍坡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在書香中延續。而這項工作的開展,也是源於政協委員擬寫的社情民意,並得到了區政府的重視。
「目前,我們也正在聚焦如何更好地保護重慶建川博物館的100餘件國家一級文物。」鄧立說,作為世界最大洞穴博物館群,如何讓文物在相對陰冷潮溼的環境裡保存,是一個值得聚焦的問題。為此,區政協將通過明年的政協提案、社情民意等方式進行推動。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梓涵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