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印度專家表示,很顯然印度的疫情高峰「還沒有到來」。還有人給出了一個相當寬泛的時間預測,即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考慮到巴西的疫情增長相對平緩,印度很可能超越巴西,成為全球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
獨家供稿騰訊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印度新冠病例目前已經超過100萬。這意味著什麼?這個國家是如何到了今天的地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7月19日以此為題刊發分析文章,聚焦印度。
是啊,印度到底發生了什麼?
CNN提出的這個問題,國際上很多媒體也在找尋答案。1月30日,印度發現首例新冠病例,到4月份的時候,這個國家的疫情看上去還波瀾不驚,一些人認為印度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然而,從5月開始,該國確診病例急劇上升,以一種加速度的方式衝破100萬,升至全球第三。
看一下CNN的這張圖,就能大致了解印度疫情發展的軌跡。
從零星確診到如今突破100萬大關,從個別地區到幾乎全境「淪陷」,近6個月時間,印度成為繼美國與巴西之後全球第三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過100萬例的國家。
印度官方數據顯示,印度1月30日發現首例新冠病例;3月13日報告首例死亡病例;5月19日累計確診病例超10萬;6月3日累計確診病例超20萬例;6月27日累計確診病例超50萬;7月17日累計確診病例超100萬......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全球實時疫情數據,截至北京時間7月20日13時34分,印度新冠確診病例達1118206例,死亡病例增至27497例。
印度總理莫迪17日在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視頻會議上表示,印度政府與民間正全力抗疫,印度基層衛生系統幫助確保該國成為「全世界新冠康復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時,印度還向超過150個國家提供了醫療援助及其他物資援助。
莫迪的這一表態在國內輿論引起爭議,一些民眾批評總理的發言「相當魔幻」,指責其試圖掩蓋政府在抗疫活動中的政策不力。
CNN報導說,在應對疫情方面,值得印度人感到「安慰」的一點是,至少數據顯示的死亡率仍然較低。在百萬人口因新冠死亡人數方面,印度為19人,遠低於俄羅斯的84人、巴西的362人、美國的416人和英國的687人,但高於中國的3人。
但亦有批評者稱,受限於印度基層機構的檢測能力及統計方法(比如將有其他基礎疾病的死亡者不計入新冠死亡者),這一死亡人數未必充分反映實際情況。美國《華盛頓郵報》7月18日也發表了題為「印度新冠感染數破百萬,死亡人數成謎」的報導。報導提到,印度相對較低的死亡率——不管是確診病例死亡率,還是每百萬人口死亡率,多少有些神秘。
印度疫情為何一步步「失控」?
•醫療體系能力不足
印度醫療用品短缺是印度防疫工作的一大短板。疫情之初,半島電視臺的一篇報導就曾提到,印度平均每10萬人僅擁有0.7張病床,呼吸機也面臨嚴重短缺。儘管隨後印度政府採取了一些行動改善這一問題,但是醫療用品短缺仍然是擺在印度面前的一大挑戰。
此外,儘管印度政府極力強調自身努力與成效,但對確診者的統計及管理方面,印度的做法存在爭議,比如一些輕中度症狀者在症狀緩解10天後即被認為康復,確診者在症狀消除後無須再經過病毒檢測即被確認康復等。
醫學專家認為,這些做法不僅導致其疫情動態統計出現問題,也不利於其限制切斷傳染鏈,特別是防止無症狀感染者與「復陽」患者再度引發病毒傳播。
不僅如此,疫情日益嚴峻之際,早已不堪重負的印度醫療體系還頻頻罷工。特倫甘納邦一所醫院的近千名職工7月連續舉行罷工活動,要求改善醫療設施並得到更高的薪酬。
•解封過早導致反彈
從CNN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4月份,印度疫情尚且處於低速增長。而那時,印度已經實施了「封城」舉措。嚴格的「封鎖」措施之下,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在因新冠病毒疫情而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的封鎖期間,滯留在多個城市中的成千上萬的印度工人開始了步行返回家鄉的旅程。
當地時間5月8日早些時候,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的鐵軌上睡覺時,至少15名工人遭到一列貨運列車的撞擊和碾壓後死亡。
5月下旬,迫於經濟等多重壓力,印度宣布「解封」。
CNN回溯印度「封城」措施時稱,3月25日印度開始實施大規模封城,當時確診數僅有519例,但5月30日印度政府解除封城時,確診數已超過18萬例。此後至今一個半月,印度確診病例數可謂直線上升。目前,印度國內疫情指標持續走高,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與死亡人數不斷創下新高。
數據顯示,印度在6月3日累計確診病例突破20萬例,此後的一個半月內增加了80萬例。鑑於當前各地確診病例不斷攀升,特別是大部分地區解封後疫情開始向規模稍小的城市蔓延,印度國內相繼有10多個邦或地區宣布再次進入封鎖狀態。
不難發現,解封過早與病例激增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英國《衛報》19日稱,三四個月前,印度原本被認為有效控制了疫情,但後來發現這只是一個幻想。根據印度衛生部官員的說法,大規模封城「有效地延遲了疫情高峰的到來時間,但未能避免它的到來」。
•多重社會矛盾並存
印度貧富懸殊較大,民眾接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這也給印度抗疫工作帶來一些困擾。
印度暴發疫情以來,除政府實施的抗疫舉措外,民間也掀起了各式各樣的抗疫活動。然而,這些活動似乎與科學抗疫背道而馳,其中包括牛尿療法、瑜伽祛病、宗教神道的驅魔送鬼等。
此外,印度貧困人口較多。「封城」之後,不少外來務工人員沒有了生活來源,原本貧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聯合國難民署7月初曾稱,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印度境內4萬多名在該機構登記註冊的難民面臨嚴重生存困境。難民署官員說,雖然印度從本月初開始逐步解除封鎖措施,但由於過去幾天的新增病例數量大幅上升,主要在非正規行業就業,依賴日薪生活的難民仍然難以找到工作和獲得收入。
出於各種原因,不少民眾無法真正有效地約束自身行為,從而遏制病毒傳播,也是印度病例急劇增長的一大原因。擺在印度面前的,不僅僅是疫情這一道考題,還有經濟、社會等多重矛盾。
19日,印度衛生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24小時內,印度新增確診病例38902例,單日新增再創新高,累計死亡人數也已超過2.6萬。疫情如此嚴峻的情況下,何時迎來拐點不僅是印度媒體關注的焦點,也吸引了全球媒體的目光。
據印度報業託拉斯通訊社(PTI)報導,印度公共衛生基金會主席雷迪(KSrinathReddy)18日表示,如果相關部門能夠採取強有力的公共衛生措施並且實施到位,民眾也能以負責任的方式對待新冠,印度的新冠疫情最早可能在9月中旬達到頂峰。
不過,更多的專家及媒體卻沒有這麼樂觀。
《印度斯坦時報》坦承,到目前為止,印度的疫情仍不容樂觀。在疫情傳播持續的情況下,大規模感染的風險始終較大。關於印度疫情何時迎來拐點,印度國內及國際上的醫學專家均表示「難以具體預測」。
一些印度專家表示,很顯然印度的疫情高峰「還沒有到來」。還有人給出了一個相當寬泛的時間預測,即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考慮到巴西的疫情增長相對平緩,印度很可能超越巴西,成為全球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
國際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稱,當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美國和拉美的疫情危機時,南亞「正在迅速出現一場人類悲劇」。而且讓人不樂觀的是,印度已在動員全國力量,採取了封城等隔離措施,但依然無法遏制疫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