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社如其名,四川文藝出版社的書也散發著文的光彩、氣息。「振興四川出版」工程實施以來,四川文藝社的好書頻頻亮相。《琅琊榜》拿下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和2016年中國版權金獎作品獎;阿來重要的非虛構著作《瞻對》,獲得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提名獎;從網上挖掘選題已經成為一種工作常態,《歡樂頌》就是編輯在網上看到後,主動聯繫作者,圖書入選2016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並實現了出版和影視雙贏。近年來,四川文藝社匯集王蒙、阿來、餘秋雨、賈平凹、馮驥才、陳忠實、張煒、徐則臣、虹影、歐陽江河、流沙河、魏明倫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知名作家,形成了自己的名家作者矩陣。在2019首屆天府書展上,四川文藝出版社帶來的一系列好書集體「上新」,比如《巴金中的歷史》《馬識途文集》《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小說系列》《左詩右酒》《中國川菜史》《食在宋朝》等精彩好書亮相,讓人見識到文藝川軍的實力。
而誰能想到,在2015年以前,曾有一段時間,教材教輔業務被剝離,也告別了農家書屋和館配採購高峰期,四川文藝社面臨虧損,被拋向市場,顯得茫然無措。面對此場景,四川文藝社窮則思變。2016年,在「振興四川出版」的號角聲下,四川文藝社抓住機遇,梳理了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轉變觀念,進行了出版社全新的發展規劃、人員調整和全方位的制度改革;聚焦名家名作,出版高品質精品原創文學;從打基礎到出效益,經典名著出版「出新」;成系列、成規模,少兒文學出版蒸蒸日上;在地域文化出版上也走出了一條新路。不僅推出了一大批面向市場的圖書,而且逐步建立起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經營團隊,文藝社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近日,振興出版工作推進會在成都召開,總結振興四川出版工程實施以來取得的階段性成效,安排部署下一階段工作,進一步推動四川出版高質量發展。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到四川文藝社總編張慶寧。
四川文藝出版社總編輯張慶寧
與作家交心
「出套《馬識途文集》,把馬老家的門檻都踏破了」
封面新聞:文藝作為圖書品種,比起其他種類,天生具有較高黏性。但是要找到真正值得出版的作品,需要出版人敏銳的眼光去挖掘、發現。您作為資深出版人,有怎樣的感想和心得?
張慶寧:首先,當然需要有敏銳獨特的眼力,有發現新東西的熱情和能力,這個跟積累和審美有關。其次,不拒絕作者和作品,傾聽作者的思想,發現他們的特別之處,求同存異,讓他們的創作在出版者的手上煥發異彩。發現和遴選好的作者和作品,有時候很像一次思想碰撞的過程,讓人在刻意的、偶然的、必然的尋覓過程中濺出火花,熠熠生輝的書稿也許就得於此處。二十多年的編輯生涯,我始終堅持不斷地閱讀作者的來稿,看了無數作者的初稿,也跟他們探討,然後約稿,以至於在我做了總編輯好幾年,總還有作者跟我提要求:「張老師,我希望你做我這本書的責編……」
封面新聞:在文藝史上,總有不少名編與作家之間的故事。甚至還有以此為故事的電影,比如《天才捕手》,很受歡迎。在您作為出版人的經驗中,有哪些寶貴的故事可以分享?
張慶寧:至於編輯和作者的故事,比較典型的是和《妹方》作者張廣天的相遇。我審讀完《妹方》的書稿,深深被震撼,恰好那時在北京學習,就想著要去見見「這隻生蛋的雞」。張廣天來賓館接我去他家,從下午兩點到晚上九點,我們一刻沒歇地說,從書稿到人生,連晚飯都是學生從外面買回來的,生怕漏掉了什麼。深入的溝通和碰撞,讓我對作者有了深刻的了解和共鳴,張廣天的作品從此留在了四川文藝出版社,最初相遇的《妹方》榮獲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提名獎,《南榮家的越》入圍第三屆京東文學獎十強,到今年《玉孤志》入選2019封面新聞「名人堂」年度十大詩集。
封面新聞:吳鴻社長在世時,經常提到說,做出版人或者出版家,要善於與作家打交道,交朋友。我知道您也有很多作家朋友。在這方面,您有怎樣的體會感受,或者案例?
張慶寧:我和吳鴻社長的縱橫江湖稍有不同,但我們對作者的真誠是一樣的。為作者著想,竭盡全力地為他們作品的出版服好務,讓他們覺得沒有白信任你和四川文藝出版社。《王火文集》(12冊)和《馬識途文集》(18卷)的出版是我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我曾經戲言:「出套《馬識途文集》,把馬老家的門檻都踏破了!」從最初體例的確定到最後每卷照片的選定,從馬家在指揮街的宿舍到金牛區的別墅,從省圖書館《馬識途文集》新書發布會到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北京發布會暨書法展,歷時三年,無數次的溝通交流,我和馬老成了非常好的忘年交,馬老說他最喜歡《馬識途文集》的平裝本,所以放在書房最顯眼的地方,很多人去他家拍照都能入鏡。王火老師也一樣,一套文集下來,我成了王家的常客,也不知在他家蹭了多少次飯。兩位四川文壇老將文集的新書發布會,我都是主持人,實在不是我擅長主持,而是我熟悉他們,了解他們,他們也信任我,一點點問題都會找我。其他的,還比如《成都街巷志》的作者袁庭棟老師,書稿出版幾年下來,我們因為圖書營銷的各種事情愉快合作,成了很好的朋友,我經常戲說我是袁老師的經紀人。
融合出版
「開發創新教材,培養聲音主播,發展社群受眾」
封面新聞:很多人提到了融合出版,數位化網絡營銷。在這個領域,四川文藝社有哪些應對的辦法?
張慶寧:面對行業融合發展的整體趨勢和近年來的新興行業的各種波動,文藝社將原有起步較早的數字出版部、影視IP孵化部、版權貿易部整合為統一的版權部,更加強調全版權包裝和操作,包括數字版權、有聲版權、影視改編權、遊戲版權,以及外文版權等,開啟了全新的運營模式,也適當規避了市場風險。近兩年來,文藝社成功合作開發了「智慧國樂海外課程」項目,是融合傳統國樂和數位化教學方式的創新性教學教材,該項目目前成功進入全球孔子學院市場,推向東南亞、南亞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中國文化教育市場,合作建立超過10個海外教學點。成百上千名外國友人通過這個項目,了解並學習了古箏,喜愛上了中國音樂及中國傳統文化,使得這一融合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迅速放大。後續利用音樂品牌資源,文藝社還將進行其他融合產品開發,研發音樂在線學習平臺等。 在有聲產品開發方面,除了「大聲武氣」有聲項目品牌將在擴展粉絲流量、提升節目質量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外,未來文藝社將繼續開發暢銷有聲書、知識付費課程,打造有聲分享欄目,以及培養聲音主播,發展社群受眾,力求使之成為有市場競爭力的IP項目。
封面新聞:振興四川出版這四年,除了總結表上的數據,在你難來四川文藝社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今後還有哪些需要提高之處?
張慶寧:除了總結表上的數據,四川文藝社最大的收穫是真正走向了市場。2020年,在重大疫情的影響下,文藝社也遭遇了很大的困難。不過,近幾年文藝社雖然市場份額不大,但資金流轉順暢,庫存周轉合理,市場排名穩定,利潤穩中有升,在業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產生了一定的口碑,在全國逐漸形成四川文藝特有的品牌效益。所以文藝社未來將強化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營銷,通過深挖現有資源和擴大新平臺的合作範圍,打造精品,實現整體經營穩中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