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之神與仙女們,1876年,布格羅,法國,
260cm×180cm,布,油彩,
威廉斯敦,斯特林和弗朗辛·克拉克藝術學院藏
這是一幅充滿形式美感的作品。畫家描繪了美麗的仙女們與森林之神在跳舞、嬉戲,塑造了充滿詩意的神話人物形象及相互關係被刻劃得維妙維肖。在森林幽暗的背景前,女裸體被畫家以唯美的形式給予完美展示,特別是近景處的那位裸體女郎,背部豐腴柔美,線條流暢,勻稱和諧,堪稱無可挑剔,爐火純青。這是一幅瀰漫著音樂與詩情的作品,是"回到自然"的浪漫主義傑作。
拍賣奴隸,創作者:讓-萊昂·熱羅姆,法國,布,油彩,
存藏處: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這是一個西方藝術家眼中的東方場景。近東地區司空見慣的奴隸拍賣,引起了畫家的注意。被剝去衣衫的女奴,裸體站在臺上被拍賣,臺下是爭相競價的商人,他們伸出手指--暗喻買奴隸的價格,女奴們茫然地望著這一切,聽憑命運擺布……。可以看出,熱羅姆是懷著同情與憐憫之心創作這件作品的,表明了他的良知與對奴隸制的不滿。
法庭上的芙麗涅,熱羅姆,法國,油畫,作於1861年
傳說芙麗涅因裸浴以瀆神罪受到了法庭的傳訊。在審判時,辯護師讓被告在眾目睽睽之下揭開衣服裸露軀體,並對著在場的501位市民陪審團成員說:難道能讓這樣美的乳房消失嗎?最後,法庭終於宣判被告無罪。19世紀法國畫家熱羅姆以此為題材畫了這幅油畫《法庭上的芙麗涅》。畫面上,芙麗涅處於中心突出位置,以臂遮臉表現了剛被掀開衣裳的一剎那。芙麗涅的通體紅色在辯護師藍色的烘託下顯得格外鮮豔,後景和中間的幽暗部分的處理把女主角突現出來了。她顯得異常潔白、嫵媚、完美無瑕。
她的動勢是典型的希臘式,微微扭動的身子,使曲線的韻律更加豐富。由於當眾裸露,她這下意識的遮掩動作使感情得到了升華。芙麗涅的表情楚楚可憐,且有幾分羞澀,顯得格外嬌媚動人。站在一旁的辯護師的姿勢和表情異常嚴肅、堅定,美的高尚和不可褻瀆的意志均在他的姿勢、表情中得到體現。眾法官的憐憫、領悟或者貪婪、呆滯的目光,以及堅定的舉止或失措的表情,充分顯示了在美面前的人生諸相以及人性的複雜與矛盾。與此同時,也體現了希臘時期所崇尚的「美」的主題——美的純潔、美的神聖以至美的不可戰勝的力量。
入睡的維納斯,約1510-1511年,喬爾喬內,義大利,
108.5cm×175cm,布,油彩,德勒斯登國家美術館藏
這是喬爾喬內最成功的油畫作品,最後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維納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沒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徵:在自然風景前入睡的維納斯,軀體優美而溫柔,形體勻稱地舒展,起伏有致,與大自然互為呼應。這種藝術處理不是為了給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為了表現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體和純潔心靈之間的美的統一。
蒙娜麗莎,1503年-1506年,萊奧娜多·達·文西,義大利, 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婦女形象。據記載,蒙娜麗莎原是佛羅倫斯一位皮貨商的妻子,當時年僅24歲。畫面中的蒙娜麗莎呈現著微妙的笑容,眉宇間透出內心的歡愉。畫家以高超的繪畫技巧,表現了這位女性臉上掠過的微笑,特別是微翹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麗莎的笑容平靜安祥而又意味深長。這正是古代義大利中產階級有教養的婦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現,不少美術史家稱它為"神秘的微笑"。西斯廷聖母,拉斐爾,1513-1514年,現藏德勒斯登博物館
畫面上,帷幔向兩邊緩緩拉開,聖母馬麗亞懷抱嬰兒基督從雲中冉冉降落。她的腳邊,跪著年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年輕美麗的聖徒瓦爾瓦拉,前者穿著沉重的法衣,用手指著聖母應該去的大地,後者目光下垂,虔敬裡略帶羞怯,似在為母子倆祈禱。聖母面容秀麗而沉靜,眉宇之間似有隱憂,為了拯救全人類,她將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愛子。小基督依偎在母親懷裡,他睜著大眼睛望著我們,目光裡有一種不尋常的嚴肅感,似乎他已明白這裡所發生的一切。
這是現代藝術創始人畢卡索早期立體主義的代表作品,是一幅顛覆了以往的藝術方法的立體主義經典畫作。可以說,《亞威農少女》是畢卡索一生的轉折點,沒有它,也就不會誕生現在的立體主義。所以,人們往往稱呼它為現代藝術發展的裡程碑。這幅畫的題目是詩人薩爾蒙所起的。當時,青年時代的畢卡索生活比較貧困,住在「洗衣坊」大樓。而「亞威農大街」當時是巴塞隆納的一條「煙花巷」。這幅畫中的女人原型就是這條街上的妓女們,所以也有人把這幅畫稱為《青樓少女》。 這幅畫,作者拋棄了對人體的真實描寫,把整個人體利用各種幾何化了的平面裝配而成,把立體要素全部轉化為平面性。畫中少女們的身體並不肉感、豐盈,反而突出了她們變了形的臉。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畫面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畢卡索說:「我把鼻子畫歪了,歸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們去注意鼻子。」最左邊一個女人,正拉開赭紅色的布幕,似乎剛從簾幕後面要出來看一看。下方擺放著葡萄等一堆水果,在西方寓意中葡萄往往是性愛的象徵。日出·印象,1873年,克勞德·莫奈,法國,
48cm×63cm,布,油彩,巴黎,馬蒙達博物館藏
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準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真實地描繪了法國海港城市日出時的光與色給予畫家的視覺印象。 由於它突破了傳統畫法的束縛,有位批評家就借用此畫的標題,嘲諷以莫奈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創造的青年畫家為「印象主義」,這一畫派以此得名。
破壺,格瑞茲,法國,油畫,橢圓,
108×86.5釐米,現藏巴黎羅浮宮
「破壺」,是法國民間俗語,即少女失去童貞的象徵。就這一含義來說,畫上的主人公應是一個受譴責的對象。但在這個時髦的橢圓形畫框裡展現的,卻是一個十分可愛、秀麗多姿的妙齡淑女。畫中用色勻稱,筆觸細膩,素描是古典主義風格的。而掛在這位顯得天真、純潔的少女的右腕上的那隻破壺,反而成了不引人注意的細節。從背景的處理到人物衣紋的嚴格描繪來看,這幅肖像畫是一幅十足的學院派風格的古典油畫。 當這幅畫展出時,引起公眾的強烈反應,提高了畫家在畫壇的地位。《破壺》的模特兒原是畫家追慕中的少女,不久,畫家正式娶了這位使他一舉成名的姑娘。
《向日葵》是凡·高在法國南方時畫的。南方陽光的燦爛令畫家狂喜,他用黃色畫了一系列靜物,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這時的代表作。畫家以短暫的筆觸把向日葵的黃色畫得極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燒的火焰一般,細碎的花瓣和葵葉象火苗一樣布滿畫面,整幅畫尤如燃遍畫布的火焰,顯出畫家狂熱般的生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