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
小米科技創始人、CEO
在5月播出的兩期《奇葩說》中,作為節目首席冠名贊助商——小米科技的CEO,雷軍全程參與了節目錄製。該節目的一大特色是主持人馬東的花式廣告與對贊助商的百般明貶實褒,面對何炅、蔡康永、羅振宇等名嘴的「圍攻」和「挖坑」,雷軍多數時候都微笑著不接茬,偶爾似乎不好意思地將眼睛看向桌面,多數時間裡雙手交疊放在腿上,姿態內斂。
對於其中一個辯題——「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雷軍的立場貫穿始終,「不要定製」,因為「手機是工業品,而人生是藝術品。」他的笑容看上去是不設防的,但意志堅定。「他們(辯手)太能說了,凡是太能說的(人的)道理都不能信。」雷軍說。
一位正方辯手說,這個辯題中最吸引他的地方是「完美」這個詞兒,因為完美意味著沒有缺憾——當他的人生終於走入順境,可以讓家人安心與驕傲時,他的奶奶卻沒有等到這一天。因此,他希望能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無怨無悔的人生」。陳述中,辯手幾度因深情難表而哽咽,現場很多人都哭了。坐在雷軍身邊的何炅拿紙巾擦了擦眼睛,看著雷軍,「雷總,有改變你的想法嗎?」雷軍平靜而毫不猶豫:「沒有。」何炅拍桌感嘆:「他講得很感人啊!」「我們一定要意志堅定。」雷軍依然平靜。
兩期節目下來,雷軍惟一的一次滔滔不絕,是被問及小米的「黑科技」時,他興高採烈地解釋小米旗下的護眼檯燈特別在哪裡,電飯煲怎麼厲害,為什麼要花大力氣去重新設計一支籤字筆……除此之外,他反覆強調的就是「意志堅定」,「在這裡要意志堅定,始終如一,誓願如山。」顯然,相比理念世界的狂歡,雷軍更熱衷於小米科技旗下那些看得見的產品,「我自己其實是個工程師,我最關心的是怎麼把東西做漂亮,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中國慈善家》2017年6月刊封面
18歲時誕生於武漢大學的夢想——「創辦一家世界級的公司」,30年來一直引領著雷軍的人生。即便稍有偏離,也會很快回歸。理解了這一點,也許便能理解他在多個場合表達的那些詞——堅定、執著。他心中的世界級公司逐漸「進化」為更貼近公眾的表達,即創造激動人心的國貨,帶動中國工業的進步。這樣的價值追求無疑很能贏得公眾的好感,但僅僅如此顯然是不夠的,最重要之處在於,小米為行業帶來的改變真正被公眾感受與享用到了。
這條路走得並不容易。時不時地,雷軍總會回到母校武漢大學看一看。也許,夢想誕生的地方總能給他一些新的力量。
4月初,雷軍回到武漢大學為學弟學妹們頒發「雷軍獎學金」,並在創業論壇上授課。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左)表示,希望武大培養出更多的「雷軍校友」。
4月初,雷軍回到武漢大學為學弟學妹們頒發「雷軍獎學金」,並在創業論壇上授課。第二天,他在微博上少見地發了一條與公司和產品無關的微博:「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配圖上,他穿著黑色西服外套與藍色牛仔褲,抱膝坐在武漢大學行政樓前的翠綠草地上,笑容燦爛。
三十年前,雷軍在武漢大學圖書館讀到《矽谷之火——個人計算機的故事》,這本書講述了賈伯斯、比爾·蓋茨等人在矽谷發起技術革命,經歷創業、守業以及失敗,最終實現了使普通人也能夠擁有計算機的夢想。
在今天,「個人計算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甚至大有被取而代之的趨勢,但在雷軍讀大一時,離個人電腦真正進入中國的家用市場,還有大概十年的時間。
激動難眠的少年雷軍在校園操場上走了一圈又一圈,不僅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創辦一家世界級的公司」,更意識到,「光有夢想是不行的,要腳踏實地地真正做幾件不一樣的事情。」
雷軍至今仍感謝武漢大學當時率先採取的學分制,讓他得以完成自己的第一個「小目標」——兩年修完大學所有的課程。之後,他在大三上學期時,分別與老師、同學合作開發出了兩款商業軟體——BITLOK0.99加密軟體與「免疫90」殺毒軟體,後者售價260元一套,並獲得湖北省大學生科技成果一等獎。
雷軍告訴《中國慈善家》,「我成功的秘訣,正是校訓(自強、弘毅、求是、拓新)中的『拓新』二字。在這個行業,新生的力量非常難以生存,因為各大巨頭已經劃好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要想突圍,自身先要大膽創新。創新、創造、創業的武大『三創』精神,激勵我去開啟新的徵程。」
因為感念母校,畢業第六年,雷軍為母校捐贈設立了「騰飛獎學金」,成為當時武漢大學畢業後最短時間回饋母校的人;在武漢大學120周年校慶時,雷軍接著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在母校設立「雷軍獎學金」。
他最大的一筆捐贈是2016年10月20日向武漢大學捐贈的9999.9999萬元,主要用於建設武漢大學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和開展交叉前沿科學研究。「我是在陳東升學長的感召之下做出這個捐贈決定的。」雷軍說。至於比陳東升2011年向武大捐贈的一億元所少的那一元,雷軍解釋,「如果把捐贈的數字看得很重,非要去攀比,那已經失去了捐贈的意義,多與少不是衡量態度與真誠的標準。」
雷軍並非一個習慣情感外露的人,但無疑,他對母校和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在一位深度採訪過雷軍的學者看來,這位「中關村勞模」對自己的苛刻幾乎到了理所當然的地步,很少有活動能讓他甘願從繁忙的工作安排中抽身出來,但是來自湖北家鄉的請求卻非常容易打動他。在這方面,雷軍不是個善於取捨、懂得拒絕的人。
今年4-5月間,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三次與雷軍會面,聘請他為武漢市首批「招才顧問」,並考察小米科技,希望雷軍等作為武漢傑出校友代表,積極支持湖北發展,助力武漢招才引智、招商引資。「引進一名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個創新團隊,培育一個創新企業,甚至帶動一個創新產業。」陳一新說,面對國際人才流動增加的戰略機遇和日趨「白熱化」的區域人才競爭態勢,武漢成立市招才局旨在搶佔先機,贏得主動,努力打造招才引智工作的「武漢樣本」。
雷軍的回應頗為迅速,5月初小米就與長江產業基金籤約,共同籌備總額120億元人民幣的長江小米產業基金,「我們希望用這個基金,來幫助小米和小米生態鏈企業落戶湖北,然後在湖北紮根發展。」
5月26日,雷軍成為武漢首屆34名「資智回漢傑出校友」之一。「人無論怎麼漂泊,家鄉情、母校情是永遠無法割捨的。」他對《中國慈善家》說。
雷軍曾經以為金山軟體是他的夢想,於是義無反顧地在金山拼搏了16年
即使在一線科技公司的CEO裡面,雷軍也並非以能說會道著稱,他有時還給人一種靦腆、謙遜的印象。《奇葩說》是雷軍為了小米科技獻出的綜藝首秀,而他真正的主場則是深夜的辦公室、人來人往的會議室和開疆拓土的機場前線。
從1989年開發第一款商業軟體開始,入行多年的雷軍始終有一個響亮的稱號——「中關村勞模」。2013年,雷軍在一個訪談節目上說,「人家(指馬雲)好像每天都在雲遊四方,我們每天都要忙7乘24小時。」58集團CEO姚勁波甚至在一個節目中表示,「每次我比較累的時候,想想雷軍可能還在辦公,心裡就好受很多。」
「我不是一個善於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我會先把一件事情想得很透徹,目的就是不讓自己陷入困境。就是說,我是一個首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出發的人。」 雷軍曾這樣描述自己青少年時期的處事心態。但是世事難料,逆境難免,不敗之地則難以堅守,一個人能夠決定的,只是是否要堅持在自己認準的方向上前行而已。
雷軍曾經以為金山軟體是他的夢想,於是義無反顧地在金山拼搏了16年。2007年底黯然離開金山後不久,他屢次對外界談到他的反思,他甚至做了自我剖析。「中國不乏很多既聰明又勤奮又有能力的人,很多這樣的人,然後這樣的人有個通病就是很自信,甚至自負……他不信命,他覺得他自己可以改變整個世界,動不動就想改變世界。」雷軍說,「反正我自己到了40歲的時候,我覺得光有聰明和勤奮是遠遠不夠的,我覺得還得順勢。」
順勢,即後來雷軍那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很多簡短的名言都難免遭遇被誤解的宿命。對這句話的誤讀,讓很多人把雷軍定位為一個機會主義者。在2016年的中國綠公司年會上,雷軍激動地在演講中澄清:「你見過一個27年永遠在IT潮頭的機會主義者嗎?我這個人是以執著見長,以堅持見長,絕對不是一個機會主義者。」按照他的解讀,「風口論」只是解釋了小米快速成功的契機,而他真正要做的事情,絕不是一陣颱風能夠成就的。
在武漢大學上學時就開始燃於雷軍心中的「矽谷之火」並未熄滅。「我是一個成就驅動型的人,這樣的人,他能夠忍受各種痛苦,然後前行……我就是想做一件偉大的事情,享受驕傲自豪的感覺。」
一天晚上,雷軍從夢中醒來,發覺自己離18歲的夢想漸行漸遠,而他已是不惑之年。「我問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來一回。」雷軍說,他想了半年多時間才下定決心,一定要去試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創辦一家世界級技術公司。不管成功與否,不能讓人生充滿遺憾。2010年4月6日,雷軍與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在北京北四環銀谷大廈一同喝了碗小米粥,靜悄悄地成立了小米科技。
小米剛成立的那段時間,雷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低調——他曾經參與金山軟體的創辦,深知創業的艱難;他憂慮,如果失敗了,就會「晚節不保」。直到創業一年後的夏天,雷軍一個人站在798藝術中心D·PARK北京會所的舞臺中央,完成了兩個小時的演講,正式推出小米手機。他以一種類似蘋果公司發布會的形式,拉開了18歲時被賈伯斯等人創業故事所激發的夢想新篇章的序幕。
當時的小米被認為是中國網際網路產業最具創新性的產品。作業系統上,小米最早使用網際網路研發模式,隨時接收用戶反饋並快速迭代更新,每周在線更新系統,而蘋果是半年更新一次;營銷方式上,小米手機以高性價比的特點通過網際網路渠道「從天而降」,對過去手機商大多走運營商渠道和社會代理商渠道的被動、低性價比狀況造成了革命性的顛覆。
大刀闊斧進行的創新建立在雷軍經過幾年探索與思考得出的結論上——中國製造的核心問題是整個零售業的運作效率出了問題。一件商品從生產製造經過各個渠道到達消費者手上,往往經過諸多環節、層層加價,但消費者購買能力有限,於是不少商品只能在源頭降低成本,不是偷工減料,就是粗製濫造。雷軍決定,「做一條鯰魚,攪和攪和把整個行業帶起來,」他希望用他所掌握的網際網路經驗,「幫助整個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
小米採用前店後廠模式,率先使用電商渠道——小米網來銷售智慧型手機,減少中間環節,遵守成本定價原則,儘可能把精力都集中在產品設計與品質的提升上。當幾乎所有人都勸雷軍把小米產品賣得貴一些時,雷軍說他「感到孤獨」,因為很多人不了解他的「夢想和追求」。
雷軍和他的小米糰隊
之後幾年中,小米可謂創造了成長奇蹟。從2011年12月,小米手機第一輪開放購買,三個月後售出第100萬臺,到2014年全年出貨量6112萬臺,連續兩年的出貨量同比增長都在220%以上。伴隨銷量爆發而來的則是資本對小米的青睞有加以及人才的紛紛歸附,小米的估值從2010年的2.5億美元接連跳升至2011年的10億美元、2012年的40億美元、2013年的100億美元、2014年的450億美元。在短短幾年之內,從估值上來說,小米已是僅次於BAT的存在。
然而,在小米高速發展四年之後,迎來的卻是一段低谷。從銷量數據來看,2015年雖然小米在國內市場的銷量依舊是第一,但卻沒能完成其在年初定下的至少8000萬的銷量目標。而2016年,小米智慧型手機的銷量更是急轉直下。
對線下渠道建設重視不足、供應鏈掌控不足產能受限、網際網路手機模式遭模仿導致競爭趨向激烈等問題,一一在爆款紅利消退後顯現出來。2017年初,雷軍在亞布力論壇上發表演講時稱,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2016年,那就是「迷茫」。同時雷軍也表達了他的決心,「不管你們認不認同,我就是要一條路幹到黑,就是要做感動人心但價格公道的產品。」
在2017年的小米公司年會上,雷軍反思,「前幾年我們衝得太快,創造了現代商業史上的成長奇蹟,也提前透支了一部分成長性。」但線下自營連鎖店小米之家的順利鋪設、小米生態鏈布局建設取得的成績也讓雷軍找回了一部分信心——2016年,小米共投資了77家智能硬體生態鏈公司,全年收入過150億元,連接超過5000萬臺智能設備。雷軍說:「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雷軍出生於湖北仙桃市,仙桃原名沔陽,1986年撤縣建市。仙桃出身的人物中,古代最有名的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明太祖朱元璋早期最大的對手陳友諒。而現在,名字最響亮的仙桃人,大概就是雷軍了。兩人的性格天差地別,但一個共同點卻很突出——意志堅定不服輸。憑藉這一點,他用各種方法克服了對再次創業的恐懼、對再次創業失敗的恐懼,帶領小米前行。
坐在武漢大學的草地上時,年近知天命的雷軍仿佛又回到18歲時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他們都有著不服輸的心性。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來源:《中國慈善家》2017年6月刊,原文標題《雷軍:歸來仍少年》
值班編輯:木木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