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我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一定會對那個女孩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一定要給這個承諾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
感覺這段話背都能背熟了,片尾曲盧冠廷的《一生所愛》總能讓無數痴男怨女嘆息落淚。借用周星馳的一句話說:明明是悲劇,卻被你們看成了喜劇。時至今日,大話西遊已經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電影作品,但許多人並沒有看懂其背後的內涵。
《大話西遊》藉助《西遊記》原著背景,加上其中的人物等,講述了一個現代愛情故事,表達了現代人的價值觀,影片延續周星馳慣用的喜劇手法,在戲謔、無釐頭的打鬧中,改寫了孫悟空「至尊寶」、紫霞仙子等人的形象,徹底顛覆了人們心中的《西遊記》。
當代文化思潮中的去革命化、去理性化、顛覆正統和崇高等主題,以及戲仿、拼貼、雜糅等被標榜為「後現代主義」的特徵,在影片中都得到闡發,這正是《大話西遊》這麼多年來不斷被解讀的重要原因。這是一個穿越來穿越去的劇情,儘管顛倒因果關係,影片仍在現代時間觀內,其中最典型的是電影裡孫悟空經歷五百年的愛恨情仇,意識到取經對化解世間恩怨的重要性,主動上路。
《大話西遊》第一部全名是《西遊記第一百零一回之月光寶盒》,可見導演創作這部電影是模仿《西遊記》八十一難的模式增加了一難。電影從孫悟空產生二心串通牛魔王吃唐僧到重回取經之路,與八十一難的情節模式相似。
《大話西遊》中的至尊寶到孫悟空的轉變,並不是對其毫無根據、大刀闊斧的重構,在至尊寶的骨子裡依然透著孫悟空的特質,因為孫悟空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多面性的複雜形象,常常被人看做是英雄的存在,就會被忽略他身上的缺點和不足之處。
.
在《大話西遊》中,至尊寶的言行舉止滑稽荒誕,狂放不羈,滿嘴髒話,地痞無賴氣十足,也正是這些特質讓他變得更接地氣了,至尊寶身上雖然有孫悟空的影子,但他並不是孫悟空的簡單複製,也正是這些改造和創新,使得經典形象有了新的活力,更加飽滿了。
至尊寶敢愛敢恨,愛憎分明,作為一個普通人時,他並不承認自己成為英雄的命運,與紫霞仙子相信命運不同,他只相信自己,但是他還是沒有擺脫命運的羈絆,最後還是幡然醒悟,人活著不光是為了自己,還應該勇於接受命運,實現自身價值,當至尊寶做好準備,拋開世俗雜念,就意味著必須和紫霞分開,在愛情和責任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至此,至尊寶才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雄。
《西遊記》作為一部充滿豐富想像力的神話作品,也對現代文學藝術創作,特別是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大話西遊》中的孫悟空形象如今絕對是深入人心了。雖然當時上映的時候收穫了不好的口碑,票房也不盡如人意,但這部電影使用後現代結構主義手法對原著進行了顛覆和重構,進而開創出一條「無釐頭」的藝術表現新形式。
據說當時西影廠很多領導不喜歡這部影片,甚至直接說它是「文化垃圾」,其實他們不喜歡一點也不奇怪,《大話西遊》這部電影只屬於80/90年代的人們,它用一種前所未有的傷感方式記錄了他們的青春年華,而對所有年輕人,最溫暖的記憶是什麼呢?——自然是愛情與成長。
至尊寶有雙重身份,一個是保護唐僧取經的孫悟空,另一個是五嶽山普通的強盜首領。
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意味著追求真理,做一個普通人則能自由追求愛情,因而取經與愛情之間的矛盾構成了電影的主要衝突,《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的結局處,孫悟空與唐僧、師弟一起上路取經,見到一座城樓上自稱夕陽武士的至尊寶與紫霞仙子,這一情節將取經與愛情的衝突具象化了,取經的孫悟空選擇了真理,放棄了愛情;夕陽武士選擇了愛情,放棄了真理。
兩者的強烈對比,也說明導演沒有找到兼顧真理與愛情的道路,只好留下空白和懸念,讓觀眾自己思考……其實編劇和導演讓大家看到了至尊寶和紫霞的轉世。
這二人依然像前世一般別彆扭扭,縱然相親,竟不可接近。臺下的孫悟空實在看不下去了,只好用法力促成了這一對。背著棍子,孫悟空失落地離開了……
他還是那個蓋世英雄,他也想放下手中的棍子,去擁抱這一生所愛,頭上的金箍卻總讓他痛不欲生。紫霞命中注定的意中人是一位蓋世英雄,會踩著七彩祥雲來娶她,卻也命中注定會與這位意中人生離死別。
其實紫霞仙子對意中人的期許和現代很多女生對理想愛情的渴望是一樣的,中學生時代,女生們會聚在一起談論自己理想中的真命天子,共同點一定是:他一定要非同一般,一定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一個!
「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著七彩祥雲來娶我。」
但她的最後一句卻是:我猜中了開頭,可我猜不著這結局。
少女時期的幻想,到了長大之後統統都幻滅了,不是所有人都有對抗世俗的決心和勇氣,尤其是年紀越來越大,心裡也會想著是不是應該找一個人相伴一生了。
《大話西遊》中的春十娘,看著猥瑣不堪的二當家,又看了看自己鼓起的腹部,眼角流水划過,說:「想我春十三娘貌美如花,卻跟這麼醜的男人在一起了。」
不知道這句話有沒有引起一些人的共鳴啊,其實理想與現實的對照下,總會有些不甘心,但日子還要過啊,這就是現實,可能紫霞仙子要比我們都勇敢,她本來是一根燈芯,還沒來得及看遍這大好河山,就奮不顧身地投身進愛情的火海,她就像當初的我們一樣,不成熟。
《大話西遊》要比言情小說殘酷很多,也現實很多。
這也是很人小時候看不懂的地方,當了長大之後,再看一遍,一定有更多的感觸。
平凡與崇高的矛盾是《大話西遊》的一個主題,同時也是原著的重要內容。
所有關於《西遊記》的影視改編作品,都很好的詮釋了這個主題,由於《西遊記》在影視界影響巨大,國產動漫或多或少也吸取著營養,《大聖歸來》就很好的詮釋了什麼是平民視角中的英雄,自2010年掀起的「西遊熱」令西遊改編電影風光無限,藉助原著的名氣與魔幻特質,即便並不成功的作品都獲得了較高的票房。
以《大話西遊》和《大聖歸來》這兩個領域的代表作品為榜樣,才能保證改編作品的質量,相信《西遊記》宇宙永遠不會枯竭,好的作品要繼承原著,加以創新,結合現實生活,影像藝術是人類認識自我的一種方式,一種剖析人性的方式,有人從中看到了愛情的無奈,有人從中感受到了生存的困境,不知道你對《大話西遊》有什麼印象呢?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