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月亮。自古以來,月亮就寄託了中國人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這篇文章就是五年級語文下冊的第三篇課文——《月是故鄉明》。
了解作者,感知往事和經歷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季羨林。他是我國的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史學家、教育家。早年留學德國十年,歷經千難萬阻輾轉瑞士回到祖國。回國以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跪下叩頭,然後捧起一把土,親吻了一下說:「我的祖國,我終於回來了。」
我們可以結合對於作者的介紹,在這篇文章中找一找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抒發了哪些內心感受?
外國的月亮:在這期間,我曾到過將近三十個國家,看到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無邊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非常喜歡。
北京燕園的月亮:我現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誇大一點兒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數頃,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故鄉的月亮:每逢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裡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在這一本分的學習,我們一定要和學生強調作者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情感的親疏深淺只有通過對比才能凸顯出來,故鄉的小月亮為什麼那麼美,除了親切而溫馨的回憶外,作者還通過與其他場景進行對比來表現:從濟南到北京,一直說到世界上三十多個國家,見過的月亮都美妙絕倫,但在作者看來,哪一處的月都不及故鄉的,月始終是故鄉的明。
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會想到故鄉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我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無論如何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
季羨林走出了魯西北那個小村莊,走出了國門,但沒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愛國情結;他走進燕園,走上了大學的講臺,但沒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鄉土情結;他走上了社會的高層,步入了人生的輝煌,但沒有走出那刻骨銘心的平民情結。季羨林爺爺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鄉,依然對自己的故鄉念念不忘。
如果大家想更多地了解季羨林老師先生可以閱讀下面這本書:
走進課文,感悟心靈深處的思念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們班孩子給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
問題一:
作者寫故鄉的月亮是為了表達思鄉之情,他為何要寫故鄉的水?
其實在文中作者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同學們可以自問中找到這樣的句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總有什麼東西給月亮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
故鄉的水是給故鄉的月亮當陪襯的。作者寫家鄉的月也好,水也好,都是為了借物抒情。藉故鄉的月亮,藉故鄉的水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故鄉的一切都是他無法割捨、無法忘掉的。
問題二:
作者為什麼用「小」字來修飾故鄉的月亮?
用「小」字來修飾,使家鄉的月亮顯得更加平凡、更加可愛,並且「我」故意拿故鄉的「小月亮」和異國的那些壯闊的、美妙絕倫的月亮對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更加強烈而真摯地表達出作者對故鄉深厚而獨特的情感,故鄉雖然平凡,但故鄉永遠是「我」的最愛。
關注題目,豐富語言的積累
這篇課文的題目取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的一句詩。這首詩寫了杜甫兄弟幾人因戰亂而離散,杳無音信,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的月亮,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
在這裡老師有必要讓學生思考下為什麼一般寫到月亮的詩句多和思念家鄉有關?
作客他鄉的人,思鄉心切,總想望見家鄉,於是登高遠眺。儘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離不是太遠,總還是可以給自己的心情一種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萬水呢?
此時的月亮就正好成為遊子故鄉親人之間的中介,大家的視線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們的心理上縮短了地理上的距離,猶如來自故鄉的鄉人給遊子以特別親切之感一樣。家鄉的親人,是不是此時也和我一樣,欣賞著同一輪明月,在思念著我呢?
這篇文章用「月是故鄉明」這句是做題目的好處,也是同學們需要關注的。課文學完了之後,同學們要聚焦對於題目的理解。
「月是故鄉明」照應題目,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月亮的無限懷念之情。與開頭相呼應,再次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與嚮往。希望同學們可以透過季羨林先生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筆調,感受到故鄉那溫馨的夜晚、恬淡的明月,那童話般美妙的童年,同時也感受到飄蕩在作者生命中的濃鬱的鄉愁。